了解CPA和CPS


CPA: Cost Per Actoin按注冊付費,是長期利益分享,適合於渠道強勢,產品劣勢
CPS: Cost Per Sales 按銷售分成付費,是短期利益分享,適合於渠道弱勢,產品強勢

 

鏈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3535734/answer/193555079
來源:知乎
 

CPC:按廣告每次點擊付費

這理論上來說,是最適合效果廣告的收費模式,平台負責廣告創意從曝光到點擊率預估,而廣告主負責衡量點擊后到自己頁面的后續價值的預估

舉例淘寶推廣來說,平台方可以幫你搶量,也可以幫你做創意優化,提升最后到淘寶item頁的轉化率,但到了item頁,用戶買不買,買多少那完全是廣告主自己產品介紹和實際質量的問題了

對平台方來說,做到CPC,相比起CPM,要多控制好一個環節的轉化率預估,因此對平台方的數據和技術要求會相對更高,因為做不好就控制不了風險,那么就等着虧本

下面的CPA和CPS以此類推,每多增加一個轉化環節,對DSP來說就是多了一道風險的控制

對廣告主來說,CPC可以有效減少一部分無效流量,按實打實點擊了收費

但是實際上CPC也很容易便宜羊毛黨,這一步老實說,操作空間也不比CPM小


CPA每行動成本,舉例一個手游APP的推廣過程,M就是廣告曝光,C就是用戶點擊廣告,A就是用戶激活游戲

目前市面上比較少看到這種收費模式,因為都做到這步了,那雙方不禁會想:干么不干脆做CPS?


CPS: 以實際銷售額來換算廣告金額 ,也就是分成

這看上去很美,效果廣告主最喜歡的肯定是走CPS,因為這相當於零風險,真的收到用戶錢了,再給DSP分錢,怎么看怎么賺

但以目前不少產品來說,和它們合作CPS,DSP是虧的,每增加一道轉化,DSP就要多一道風險把控;

如果要控制成本即確切精准,那必然量就少,少了就要鋪不開量

如果要量,則必然就需要一些沒那么精准的量多做幾次impression,那成本就上去了

這需要在產品技術和數據上有很深的積累,才能把控住這個度

另外對平台方而言,單獨針對一個產品case做分成毫無價值和意義,CPS只有和行業掛鈎,形成穩定持續的行業矩陣,也就是聯運,那才有價值

當然,隨着DSP的長期運營和數據的積累,深度化必然垂直化

舉例PC時代的網盟,以前各大渠道拿來買量的,現在自己做頁游聯運,行業前10的位置吧

未來真正有積累的DSP,應該都會選擇自己有長期積累的一個垂直行業來做CPS


免責聲明!

本站轉載的文章為個人學習借鑒使用,本站對版權不負任何法律責任。如果侵犯了您的隱私權益,請聯系本站郵箱yoyou2525@163.com刪除。



 
粵ICP備18138465號   © 2018-2025 CODEPRJ.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