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inal域的重排序規則


對於final 域,編譯器和處理器要遵守兩個重排序規則:

  1. 在構造函數內對一個 final 域的寫入,與隨后把這個被構造對象的引用賦值給一個引用變量,這兩個操作之間不能重排序。
  2. 初次讀一個包含 final 域的對象的引用,與隨后初次讀這個 final 域,這兩個操作之間不能重排序。
public class FinalExample {
    int i;                            //普通變量
    final int j;                      //final變量
    static FinalExample obj;

    public void FinalExample () {     //構造函數
        i = 1;                        //寫普通域
        j = 2;                        //寫final域
    }

    public static void writer () {    //寫線程A執行
        obj = new FinalExample ();
    }

    public static void reader () {       //讀線程B執行
        FinalExample object = obj;       //讀對象引用
        int a = object.i;                //讀普通域
        int b = object.j;                //讀final域
    }
}  

非標准理解就是:1.對象構造函數內有final域,必須先用構造函數構造對象,再把對象賦給其他引用

2.如果對象有final域,必須先讀對象的引用,再讀final域

寫 final 域的重排序規則可以確保:在引用變量為任意線程可見之前,該引用變量指向的對象的 final 域已經在構造函數中被正確初始化過了。

 

final引用從構造函數中“溢出”

public class FinalReferenceEscapeExample {
final int i;
static FinalReferenceEscapeExample obj;

public FinalReferenceEscapeExample () {
    i = 1;                              //1寫final域
    obj = this;                          //2 this引用在此“逸出”
}

public static void writer() {
    new FinalReferenceEscapeExample ();
}

public static void reader {
    if (obj != null) {                     //3
        int temp = obj.i;                 //4
    }
}
}  

假設一個線程 A 執行 writer() 方法,另一個線程 B 執行 reader() 方法。這里的操作2使得對象還未完成構造前就為線程 B 可見。即使這里的操作 2 是構造函數的最后一步,且即使在程序中操作 2 排在操作 1 后面,執行 read() 方法的線程仍然可能無法看到 final 域被初始化后的值,因為這里的操作 1 和操作 2 之間可能被重排序。實際的執行時序可能如下圖所示:

從上圖我們可以看出:在構造函數返回前,被構造對象的引用不能為其他線程可見,因為此時的 final 域可能還沒有被初始化。在構造函數返回后,任意線程都將保證能看到 final 域正確初始化之后的值。

 


免責聲明!

本站轉載的文章為個人學習借鑒使用,本站對版權不負任何法律責任。如果侵犯了您的隱私權益,請聯系本站郵箱yoyou2525@163.com刪除。



 
粵ICP備18138465號   © 2018-2025 CODEPRJ.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