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 Api 內部數據思考 和 利用http緩存優化 Api


在上篇《Web Api 端點設計 與 Oauth》后,接着我們思考Web Api 的內部數據:

其他文章:《API接口安全加強設計方法

第一  實際使用應該返回怎樣的數據 ?

  如何減少api訪問次數非常重要,但是我們會遇到,當我們盡可能的返回多的信息,多的字段,那么一次請求,將會帶來大量的毫無意義的信息。當我們盡可能的節約,那么客戶端需要多次請求才能拿到想要的數據,於是高不成,低不就。

     優化方法:讓客戶端來選擇響應的內容,例:

http://api.example.com/v1/users/12345?fields=name,age

通過fields來指定想要返回的字段,那么還可以進行怎樣的分類呢?

  利用響應群來獲取想要的數據

small :
字段1,字段2,字段3

medium:
字段1,字段2,字段3,字段4,字段5,字段6

large:
字段1,字段2,字段3,字段4,字段5,字段6,字段7,字段8

  通過分配group參數,來指定想要的哪些群組

第二 狀態碼是否必要?

  我們來看一下某些數據:

{ “status” : { "result" : "success", "errorCode" : 0, } "response" :{ .......實際的數據...... } } 

  我們寫接口常常有這個習慣,將狀態碼寫於返回值中,這樣也可以,但我們經常忽略了,web api 大部分都是基於http協議,可以說http已經完成了封裝的工作。http協議首部可以放置狀態碼,可以選擇合適的狀態碼來返回。然而很多人都沒有處理這個狀態嗎。我以前在對接的過程中,便和對接的公司產生了歧義。

  返回的json數據中的code是0,失敗的錯誤碼,但對方提出了問題,為什么已經返回失敗的錯誤碼,但你們的http狀態碼是為200.

  回到問題本身,我個人認為狀態碼是需要的,但同時也要做好http狀態碼的處理,這樣做出來的api不容易讓人產生誤解。

第三 數據是否應該扁平化 ?

  我們來看兩個例子:

具有層級關系的: { "id" : 1111 , "message" : "hello" , "sender" : { "id" : 123, ....... } "receiver" : { "id" : 123, ...... } }
使用扁平化的方式: { "id" : 1111 , "message" : "hello" , "sender_id" : 123, "sender_....." : ...., "receiver_id" : 123
    "receiver_...." : ...., }

這種情況我們要具體分析,上述那種情況,可以明顯的看出接受方receive,和發送方send,那么此時用層級關系比較好

而像下述這種情況:

使用層級形式:

{ "id" : 23245, "name" : 'xxx', "profile" :{ "birthday" : 45, "gender" : "male", } }

使用扁平化方式:

{ "id" : 23245, "name" : 'xxx', "birthday" : 45, "gender" : "male", }

這種情況下,使用層級跟使用扁平化沒什么區別,而使用層級還會讓json的尺寸變大,那我們可以在此用扁平化

第四 狀態碼太多,大致分類是?

HTTP狀態碼由三個十進制數字組成,第一個十進制數字定義了狀態碼的類型,后兩個數字沒有分類的作用。HTTP狀態碼共分為5種類型:

HTTP狀態碼分類

分類

分類描述

1**

信息,服務器收到請求,需要請求者繼續執行操作

2**

成功,操作被成功接收並處理

3**

重定向,需要進一步的操作以完成請求

4**

客戶端錯誤,請求包含語法錯誤或無法完成請求

5**

服務器錯誤,服務器在處理請求的過程中發生了錯誤

 羅列各種狀態碼我就不羅列了。

利用http緩存優化 Api

 一)強制緩存

        強制緩存,在緩存數據未失效的情況下,可以直接使用緩存數據,那么瀏覽器是如何判斷緩存數據是否失效呢?在沒有緩存數據的時候,瀏覽器向服務器請求數據時,服務器會將數據和緩存規則一並返回,緩存規則信息包含在響應header中。
  對於強制緩存來說,響應header中會有兩個字段來標明失效規則(Expires/Cache-Control)
使用chrome的開發者工具,可以很明顯的看到對於強制緩存生效時,網絡請求的情況

    Expires
  Expires的值為服務端返回的到期時間,即下一次請求時,請求時間小於服務端返回的到期時間,直接使用緩存數據。
不過Expires 是HTTP 1.0的東西,現在默認瀏覽器均默認使用HTTP 1.1,所以它的作用基本忽略。
另一個問題是,到期時間是由服務端生成的,但是客戶端時間可能跟服務端時間有誤差,這就會導致緩存命中的誤差。
所以HTTP 1.1 的版本,使用Cache-Control替代。

  Cache-Control
   Cache-Control 是最重要的規則。常見的取值有private、public、no-cache、max-age,no-store,默認為private。
  private:             客戶端可以緩存
  public:              客戶端和代理服務器都可緩存(前端的同學,可以認為public和private是一樣的)
  max-age=xxx:   緩存的內容將在 xxx 秒后失效
  no-cache:          需要使用對比緩存來驗證緩存數據(后面介紹)
  no-store:           所有內容都不會緩存,強制緩存,對比緩存都不會觸發(對於前端開發來說,緩存越多越好,so...基本上和它說886)

 例如:

圖中Cache-Control僅指定了max-age,所以默認為private,緩存時間為31536000秒(365天)
也就是說,在365天內再次請求這條數據,都會直接獲取緩存數據庫中的數據,直接使用。

 

 二)對比緩存
  
對比緩存,顧名思義,需要進行比較判斷是否可以使用緩存。
  瀏覽器第一次請求數據時,服務器會將緩存標識與數據一起返回給客戶端,客戶端將二者備份至緩存數據庫中。
  再次請求數據時,客戶端將備份的緩存標識發送給服務器,服務器根據緩存標識進行判斷,判斷成功后,返回304狀態碼,通知客戶端比較成功,可以使  用緩存數據。
第一次訪問:

再次訪問:

通過兩圖的對比,我們可以很清楚的發現,在對比緩存生效時,狀態碼為304,並且報文大小和請求時間大大減少。
原因是,服務端在進行標識比較后,只返回header部分,通過狀態碼通知客戶端使用緩存,不再需要將報文主體部分返回給客戶端。

對於對比緩存來說,緩存標識的傳遞是我們着重需要理解的,它在請求header和響應header間進行傳遞,
一共分為兩種標識傳遞:

Last-Modified  /  If-Modified-Since
Last-Modified:
服務器在響應請求時,告訴瀏覽器資源的最后修改時間。

If-Modified-Since:
再次請求服務器時,通過此字段通知服務器上次請求時,服務器返回的資源最后修改時間。
服務器收到請求后發現有頭If-Modified-Since 則與被請求資源的最后修改時間進行比對。
若資源的最后修改時間大於If-Modified-Since,說明資源又被改動過,則響應整片資源內容,返回狀態碼200;
若資源的最后修改時間小於或等於If-Modified-Since,說明資源無新修改,則響應HTTP 304,告知瀏覽器繼續使用所保存的cache。



Etag  /  If-None-Match(優先級高於Last-Modified  /  If-Modified-Since)
服務器響應請求時,告訴瀏覽器當前資源在服務器的唯一標識(生成規則由服務器決定)。


If-None-Match:
再次請求服務器時,通過此字段通知服務器客戶段緩存數據的唯一標識。
服務器收到請求后發現有頭If-None-Match 則與被請求資源的唯一標識進行比對,
不同,說明資源又被改動過,則響應整片資源內容,返回狀態碼200;
相同,說明資源無新修改,則響應HTTP 304,告知瀏覽器繼續使用所保存的cache。

 


免責聲明!

本站轉載的文章為個人學習借鑒使用,本站對版權不負任何法律責任。如果侵犯了您的隱私權益,請聯系本站郵箱yoyou2525@163.com刪除。



 
粵ICP備18138465號   © 2018-2025 CODEPRJ.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