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分享 ——《深度工作》


“我將活出專注的人生,因為這是最好的選擇。”

深度工作

今天給大家介紹一本書《深度工作》,這是我最近幾個月以來看到的最好的暢銷書,沒有之一。

作者在開篇就對深度工作做了定義:

Tips
深度工作(Deep Work):在無干擾的狀態下專注進行職業活動,使個人的認知能力達到極限。這種努力能夠創造新價值,提升技能,而且難以復制。

與深度工作相對應的就是膚淺工作:

Tips
膚淺工作(Shallow Work):對認知要求不高的事務性任務,往往在受到干擾的情況下開展。此類工作通常不會為世界創造太多新價值,且容易復制。

我們之所以很難做到深度工作,主要是收到電子設備的干擾,網絡工具,其中包括社交媒體。這些事物將大多數知識工作者的注意力肢解得支離破碎。然而與此同時,現代知識工作者也沒有游手好閑,事實上,他們稱自己和以前一樣忙碌。在網上不斷地切換注意力對大腦產生長久的負面影響。可以說是“心智殘疾”的。要達到個人巔峰的產出效率,你需要長時間、無干擾地高度專注於單一活動。換一種說法,使你的表現最優化的做法就是深度工作。

作者認為有兩類人注定會成功,一種是能夠利用智能機器進行創造性工作的,一種是自己所在領域的個中翹楚。而以下兩種核心能力是關鍵:

  • 迅速掌握復雜工具的能力
  • 在工作質量和速度方面都達到精英層次的能力

那如何做到高質量的工作產出呢,作者給了一個公式:
** 高質量的工作產出 = 時間 * 專注度**

工作時專注度達到最高,單位時間內工作產出也就實現最大化。

Tips
最小阻力原則(The Principle of Least Resistance):在工作環境下,若各種行為對於底線的影響沒有得到明確的反饋意見,我們傾向於采用當下最簡單易行的行為。

書中列出了對深度工作習慣培養的四個原則:

  1. 關注點放在極端重要的事情上;
  2. 抓住引領性指標;
  3. 准備一個醒目的計分板,目標視覺化;
  4. 定期問責。

為了做到深度工作,其中你要做到減少網絡工具對你的干擾。那些吸引你注意力和時間的網站的一些共同點:使用精心雕琢的標題和容易理解的內容,輔以數學算法的打磨,最大限度地吸引眼球。其實解決之道就是:在你的娛樂時間做更多的思考。換言之,這個策略就是指在個人娛樂的時候,不要被任一隨意的事物吸引,相反應該主動思考我如何度過這一天。

一天的每一分鍾都要做好計划。有人調查,25~34歲的人群一周觀看電視的時間多於28個小時。另一項調查發現,那些宣稱自己平均一周工作60~64小時的人實際上只工作了44小時。這些例子都表明:我們一天中的大多數時間是在渾渾噩噩中度過的,對於應該如何安排時間並沒有考慮太多。作者建議准備一個記事本,記錄每天的時間是如何用掉的,以及預估每項工作需要使用的時間。還有一條建議就是提前決定你一天的每一分鍾要做什么工作。

個人總結###

深度工作就是減少干擾的保持專注的過程,減少不必要的社交,電子設備的不必要的干擾。避免被頻繁打斷,沒有成果的膚淺工作。為了達到深度工作,你可以找個沒有人打擾的房間,偶爾玩消失。給自己獨處的時間。在長時間無干擾的情況下,批量解決困難卻重要的智力工作。保持一次只專注一件事,不要讓自己多任務工作。減少參加不必要的會議。再是勞逸結合,保持充足的睡眠,散步是不錯的休息方式。不必時刻查看郵件等,有些郵件也不是立即必須回復的。再是,做什么事情都要設置截至日期(Deadline),讓自己保持一種緊迫感。為了深度工作,投入可觀的精力或金錢,也是值得的。不要用網絡來消遣,盡量遠離網絡媒體,對別人來說,你沒有你自己想象得那么重要。


免責聲明!

本站轉載的文章為個人學習借鑒使用,本站對版權不負任何法律責任。如果侵犯了您的隱私權益,請聯系本站郵箱yoyou2525@163.com刪除。



 
粵ICP備18138465號   © 2018-2025 CODEPRJ.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