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droid與javascript中事件分發機制的簡單比較


在前面兩篇博客中,我們討論了Android中的事件分發的相關內容,那么在本篇博客當中,我們就簡單探討一下html或javascript中的事件分發機制,並進行簡單的對比。

在前端中,對事件進行綁定有三種方式。

(1).在DOM中綁定。

<!-- @author www.yaoxiaowen.com -->
<div id="div-1" onclick="div1click()">div - 1</div>
<script>
    function div1click() {
        console.log("click div-1");
    }
</script>

(2).在腳本中綁定。


<div id="div-2"> div - 2</div>
<script>
    document.getElementById("div-2").onclick = function () {
        console.log("click div-2");
    }
</script>

(3).通過監聽事件addEventListener綁定

  <div id="div-3">div - 3</div>
    <script>
        document.getElementById("div-3").addEventListener("click", div3Click);
        function div3Click() {
            console.log("click div-3");
        }
    </script>

而對於前兩種事件綁定的方式,比較簡單一些。

1.第一種在dom中綁定的方式,如果同時注冊多個函數,則執行第一個綁定的函數。
意思就是當如下形式時:


<div id="div-1" onclick="div1click_1()",onclick="div1click_2()">div - 1</div>
<script>
    function div1click_1() {
        console.log("click div-1 click-1");
    }

    function div1click_2() {
        console.log("click div-1 click-2");
    }
</script>

點擊的輸出結果如下:

    click div-1 click-1

2.第二種在腳本中進行綁定,如果同時注冊多個函數,則執行最后一個綁定的函數。
意思就是當如下形式時:

<!-- @author www.yaoxiaowen.com -->
<div id="div-2"> div - 2</div>
    <script>
        document.getElementById("div-2").onclick = function () {
            console.log("click div-2 第一次注冊");
        }

        document.getElementById("div-2").onclick = function () {
            console.log("click div-2 第二次注冊");
        }
    </script>

此時輸出的結果是:

    click div-2 第二次注冊

3.而對於第三種 addEventListener的方式,則比較復雜,這也是我們本篇文章主要討論的內容。

首先要明確第三種和前兩種的最大不同點是,前兩種方式注冊多個函數,也只會執行一個,而第三種如果注冊多個函數,則每個函數都會執行。

我們假設相互嵌套的三個div,最外層是outer,它嵌套着middlemiddle再嵌套着一個小的 inner
形式如下:

 <div id="outer-div" class="common">
        <div id="middle-div" class="common">
            <div id="inner-div" class="common"></div>
        </div>
    </div>

見圖片:

當我們點擊最里面的 inner,那么這個事件又是什么樣的觸發順序呢。

我覺的我們可以這樣理解,不管是對於android還是前端,當事件發生時,一定是最外層的view先感知到的,然后再依次向內傳遞的。
這個道理在 Android View的事件分發的第一段就說過,因為這個事件的發生總是要先從硬件產生,驅動->內核->framework等依次向上傳遞。不管是任何一個設備,(手機或者pc)這點是不會變的。

回到前端當中的問題,我們可以這樣理解,outer先感知到,其次middle才感知到,再其次inner才感知到。這點和android中的沒區別,不過問題是該過程中怎么處理呢。

我們再來回頭看看addEventListener方法。
這個方法原型是這樣的。

document.addEventListener(event, function, useCapture)

關於它的參數。event是描述事件名稱的字符串,比如click,(注意不是onclick)。function是事件觸發后要執行的函數。那么第三個參數useCapture是干啥的呢。

這就說到了前端中事件執行的兩種不同的策略,冒泡捕獲

  • 冒泡:從內向外,就像你在湖心扔了一粒石頭,形成的波紋都是 從內向外擴散的,意思就是,三個view都注冊監聽了同種類型的事件,那么inner先執行,其次才是middle -> outer
  • 捕獲:從外向內,就像人類狩獵圍成的包圍圈一樣,越來越小。換成我們demo的場景,事件是outer先執行,然后其次是 middle -> innder

所以第三個參數useCapture,其實是個boolean類型的:

  • true:捕獲階段執行。
  • false:冒泡階段執行。(默認值)。

那么為什么會存在這兩種截然相反的事件執行策略呢,這就要從當年微軟與網景的瀏覽器大戰說起了。這兩種方式是這兩家公司分別選擇的策略。后來w3c為了統一,就兩種方式都保留了。

那么如果對於outer,middle,inner每個元素都注冊了多個監聽事件,有的冒泡,有的排序,那么這個執行順序又是什么呢。

本篇文章中,我們說“注冊了多個監聽事件”,默認是說同種類型的,比如都是"click"。不同類型的,比如一個“mousedown”,一個“click”,這當然沒啥關系。

假設我們觸發事件的焦點是在 inner 元素中。

手動畫張圖方便理解這個問題。

見圖片:

事件整體的傳遞順序是 1 -> 2 -> 3 -> 4.

  1. outer首先感知到事件。然后傳遞到middle。(圖片當中的 1 過程),該過程中,事件捕獲前進。如果碰到某個元素注冊了捕獲函數,則執行函數,如果某個元素(比如middle)注冊了多個捕獲函數又會怎么樣呢?答案是按照它們注冊的順序都執行。
  2. 事件傳遞到 inner,(圖片當中的 2 過程),如果inner同時也注冊了多個捕獲函數和冒泡函數,則很簡單的,按照它們的注冊順序執行。(此時不分什么冒泡還是捕獲類型的)。
  3. 然后事情再倒過來傳遞,(圖片中的3 -> 4),再傳遞到middle和outer,在這個過程中,如果碰到某個元素注冊了冒泡函數,則執行函數,如果某個元素(比如middle)注冊了多個冒泡函數,則按照它們的注冊順序都執行。

這個執行的順序解釋完了,來看一個demo。

  function run() {
        outerDiv = document.getElementById("outer-div");
        middleDiv = document.getElementById("middle-div");
        innerDiv = document.getElementById("inner-div");

        outerDiv.addEventListener("click", outerClick_1);
        outerDiv.addEventListener("click", outerClick_2, true);
        outerDiv.addEventListener("click", outerClick_3, true);

        middleDiv.addEventListener("click", middleClick_1);
        middleDiv.addEventListener("click", middleClick_2, true);

        innerDiv.addEventListener("click", innerClick_1);
        innerDiv.addEventListener("click", innerClick_2, true);
        innerDiv.addEventListener("click", innerClick_3);

    }

<!-- @author www.yaoxiaowen.com -->
    function outerClick_1() {
       console.log("outer 1");
    }
    function outerClick_2() {
        console.log("outer 2");
    }

    function outerClick_3() {
        console.log("outer 3");
    }


    function middleClick_1() {
        console.log("middle 1");
    }
    function middleClick_2() {
        console.log("middle 2");
    }



    function innerClick_1() {
        console.log("inner  1");
    }
    function innerClick_2() {
        console.log("inner 2");
    }
    function innerClick_3() {
        console.log("inner  3");
    }

猜想一下,此時點擊 inner,則打印的順序會是什么呢。
答案我就不貼出來了,感興趣的可以參考 https://github.com/yaowen369/BlogDemo/blob/master/H5_JS/WebDemo/test/event/event.html

一點感想

分別學習了android和js中的事件分發,其實感覺起來有相同的地方,也有不同的地方。

  • 最大的不同是在於,addEventListener方法竟然可以注冊多個監聽函數同時起作用,這點很讓我震驚。因為在我的潛意思里,就像下面這段代碼:

void func1(int a){
    //do something
}
void func2(int a){
    //do something
}

int (*p)(int) = func1;
//do something
p = func2;  

p雖然最開始指向func1,但是后來又指向了func2。那么此后,p就和func1沒什么關系了啊。

沒看過瀏覽器源碼,所以也不理解為什么addTouchListener可以執行多個監聽函數,但是這一點和主流的編程習慣的確不同。

  • 在android中,某個view一旦消費了事件(return true)。那么其他view就不會再消費事件了。它們的onTouchEvent不會再被調用了。但是在js中,多個元素都可以處理這個事件。我覺得這就像onTouchEvent雖然被調用了,也寫了相應的代碼處理了業務邏輯,但是卻返回了false一樣。

  • 至於它們的傳遞過程,我覺得是差不多的,都是類似於 U字形的傳遞順序。雖然在android中底層的view的onTouchEvent返回了true,就不會再有其他view的onTouchEvent來調用了。但是各個view的dispatchTouchEvent方法依舊要被調用的。

  • 所以android和js傳遞順序雖然相同,但是中間截取和處理的過程卻有差異。

從這個角度來講,雖然android和js中,事件分發傳遞看似有很大差異,但是我覺得,從本質上來講確有幾分相似的。都是從外向內,從父元素傳遞到子元素。

在學習這些內容時,和公司的ios同事也描述了一下android當中的事件分發過程,問它們ios是什么機制,他們說其實也差不多,也許這些就是編程領域殊途同歸的地方吧。

  • 聲明一點:因為本人是js的初學者,沒看過瀏覽器的源碼,也不了解底層的實現機制,所以對於前端中的事件傳遞機制的描述可能是流於表面的表現層,而本質上是什么,或者源碼中怎么做的。則不知道。
  • 這就像對於大學化學專業的學生來講,高中時學習的化學公式,是膚淺的。甚至是錯誤的。只是礙於高中生的理解水平和基礎知識,高中課本上只能這么淺,但是按照高中課本上的知識,已經能對化學現象做出一定程度對解釋了。這篇博客也是類似,也許從本質上來說,我的理解是膚淺甚至錯誤的, 但是按照這種理解方式,對於分析各個監聽函數的執行順序,的確是正確的。

有什么理解失誤的地方,歡迎指點批評。


作者: www.yaoxiaowen.com

github: https://github.com/yaowen369

歡迎對於本人的博客內容批評指點,如果問題,可評論或郵件(yaowen369@gmail.com)聯系

<p >
		 歡迎轉載,轉載請注明出處.謝謝
</p>


<script type="text/javascript">
 function    Curgo()   
 {   
     window.open(window.location.href);
 }   
</script>


免責聲明!

本站轉載的文章為個人學習借鑒使用,本站對版權不負任何法律責任。如果侵犯了您的隱私權益,請聯系本站郵箱yoyou2525@163.com刪除。



 
粵ICP備18138465號   © 2018-2025 CODEPRJ.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