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戶端和服務端如何使用Token和Session


一、我們先解釋一下他的含義:
    1、Token的引入:Token是在客戶端頻繁向服務端請求數據,服務端頻繁的去數據庫查詢用戶名和密碼並進行對比,判斷用戶名和密碼正確與否,並作出相應提示,在這樣的背景下,Token便應運而生。
    2、Token的定義:Token是服務端生成的一串字符串,以作客戶端進行請求的一個令牌,當第一次登錄后,服務器生成一個Token便將此Token返回給客戶端,以后客戶端只需帶上這個Token前來請求數據即可,無需再次帶上用戶名和密碼。
    3、使用Token的目的:Token的目的是為了減輕服務器的壓力,減少頻繁的查詢數據庫,使服務器更加健壯。


二、如何使用Token?
1、用設備號/設備mac地址作為Token(推薦)
    客戶端:客戶端在登錄的時候獲取設備的設備號/mac地址,並將其作為參數傳遞到服務端。
    服務端:服務端接收到該參數后,便用一個變量來接收同時將其作為Token保存在數據庫,並將該Token設置到session中,客戶端每次請求的時候都要統一攔截,並將客戶端傳遞的token和服務器端session中的token進行對比,如果相同則放行,不同則拒絕。
    分析:此刻客戶端和服務器端就統一了一個唯一的標識Token,而且保證了每一個設備擁有了一個唯一的會話。該方法的缺點是客戶端需要帶設備號/mac地址作為參數傳遞,而且服務器端還需要保存;優點是客戶端不需重新登錄,只要登錄一次以后一直可以使用,至於超時的問題是有服務器這邊來處理,如何處理?若服務器的Token超時后,服務器只需將客戶端傳遞的Token向數據庫中查詢,同時並賦值給變量Token,如此,Token的超時又重新計時。
2、用session值作為Token
    客戶端:客戶端只需攜帶用戶名和密碼登陸即可。
    客戶端:客戶端接收到用戶名和密碼后並判斷,如果正確了就將本地獲取sessionID作為Token返回給客戶端,客戶端以后只需帶上請求數據即可。
    分析:這種方式使用的好處是方便,不用存儲數據,但是缺點就是當session過期后,客戶端必須重新登錄才能進行訪問數據。

 

三、使用過程中出現的問題以及解決方案?

    剛才我們輕松介紹了Token的兩種使用方式,但是在使用過程中我們還出現各種問題,Token第一種方法中我們隱藏了一個在網絡不好或者並發請求時會導致多次重復提交數據的問題。

    該問題的解決方案:將session和Token套用,如此便可解決,如何套用呢?請看這段解釋:

wKioL1QX85nCkJ5qAABWcdNyC0g731.png

     這就是解決重復提交的方案。

/**
 * 用戶登錄,將私有token保存
 * 
 * @param appContext
 * @param username
 * @param password
 * @return GitlabUser用戶信息
 * @throws IOException
 */
public static User login(AppContext appContext, String userEmail,
        String password) throws AppException {
    String urlString = URLs.LOGIN_HTTPS;
    Session session = getHttpRequestor()
            .init(appContext, HTTPRequestor.POST_METHOD, urlString)
            .with("email", userEmail)
            .with("password", password)
            .to(Session.class);
    // 保存用戶的私有token
    if (session != null && session.get_privateToken() != null) {
        String token = CyptoUtils.encode(GITOSC_PRIVATE_TOKEN, session.get_privateToken());
        appContext.setProperty(PRIVATE_TOKEN, token);
    }
    return session;
}

  

 


免責聲明!

本站轉載的文章為個人學習借鑒使用,本站對版權不負任何法律責任。如果侵犯了您的隱私權益,請聯系本站郵箱yoyou2525@163.com刪除。



 
粵ICP備18138465號   © 2018-2025 CODEPRJ.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