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主題模型之潛在語義索引(LSI)


    在文本挖掘中,主題模型是比較特殊的一塊,它的思想不同於我們常用的機器學習算法,因此這里我們需要專門來總結文本主題模型的算法。本文關注於潛在語義索引算法(LSI)的原理。

1. 文本主題模型的問題特點

    在數據分析中,我們經常會進行非監督學習的聚類算法,它可以對我們的特征數據進行非監督的聚類。而主題模型也是非監督的算法,目的是得到文本按照主題的概率分布。從這個方面來說,主題模型和普通的聚類算法非常的類似。但是兩者其實還是有區別的。

    聚類算法關注於從樣本特征的相似度方面將數據聚類。比如通過數據樣本之間的歐式距離,曼哈頓距離的大小聚類等。而主題模型,顧名思義,就是對文字中隱含主題的一種建模方法。比如從“人民的名義”和“達康書記”這兩個詞我們很容易發現對應的文本有很大的主題相關度,但是如果通過詞特征來聚類的話則很難找出,因為聚類方法不能考慮到到隱含的主題這一塊。

    那么如何找到隱含的主題呢?這個一個大問題。常用的方法一般都是基於統計學的生成方法。即假設以一定的概率選擇了一個主題,然后以一定的概率選擇當前主題的詞。最后這些詞組成了我們當前的文本。所有詞的統計概率分布可以從語料庫獲得,具體如何以“一定的概率選擇”,這就是各種具體的主題模型算法的任務了。

    當然還有一些不是基於統計的方法,比如我們下面講到的LSI。

2. 潛在語義索引(LSI)概述

    潛在語義索引(Latent Semantic Indexing,以下簡稱LSI),有的文章也叫Latent Semantic  Analysis(LSA)。其實是一個東西,后面我們統稱LSI,它是一種簡單實用的主題模型。LSI是基於奇異值分解(SVD)的方法來得到文本的主題的。而SVD及其應用我們在前面的文章也多次講到,比如:奇異值分解(SVD)原理與在降維中的應用矩陣分解在協同過濾推薦算法中的應用。如果大家對SVD還不熟悉,建議復習奇異值分解(SVD)原理與在降維中的應用后再讀下面的內容。

    這里我們簡要回顧下SVD:對於一個$m \times n$的矩陣$A$,可以分解為下面三個矩陣:

$$A_{m \times n} = U_{m \times m}\Sigma_{m \times n} V^T_{n \times n}$$

    有時為了降低矩陣的維度到k,SVD的分解可以近似的寫為:

$$A_{m \times n} \approx U_{m \times k}\Sigma_{k \times k} V^T_{k \times n}$$

    如果把上式用到我們的主題模型,則SVD可以這樣解釋:我們輸入的有m個文本,每個文本有n個詞。而$A_{ij}$則對應第i個文本的第j個詞的特征值,這里最常用的是基於預處理后的標准化TF-IDF值。k是我們假設的主題數,一般要比文本數少。SVD分解后,$U_{il}$對應第i個文本和第l個主題的相關度。$V_{jm}$對應第j個詞和第m個詞義的相關度。$\Sigma_{lm}$對應第l個主題和第m個詞義的相關度。

    也可以反過來解釋:我們輸入的有m個詞,對應n個文本。而$A_{ij}$則對應第i個詞檔的第j個文本的特征值,這里最常用的是基於預處理后的標准化TF-IDF值。k是我們假設的主題數,一般要比文本數少。SVD分解后,$U_{il}$對應第i個詞和第l個詞義的相關度。$V_{jm}$對應第j個文本和第m個主題的相關度。$\Sigma_{lm}$對應第l個詞義和第m個主題的相關度。

    這樣我們通過一次SVD,就可以得到文檔和主題的相關度,詞和詞義的相關度以及詞義和主題的相關度。

3. LSI簡單實例

    這里舉一個簡單的LSI實例,假設我們有下面這個有11個詞三個文本的詞頻TF對應矩陣如下:

    

    這里我們沒有使用預處理,也沒有使用TF-IDF,在實際應用中最好使用預處理后的TF-IDF值矩陣作為輸入。

    我們假定對應的主題數為2,則通過SVD降維后得到的三矩陣為:

    從矩陣$U_k$我們可以看到詞和詞義之間的相關性。而從$V_k$可以看到3個文本和兩個主題的相關性。大家可以看到里面有負數,所以這樣得到的相關度比較難解釋。

4. LSI用於文本相似度計算

    在上面我們通過LSI得到的文本主題矩陣可以用於文本相似度計算。而計算方法一般是通過余弦相似度。比如對於上面的三文檔兩主題的例子。我們可以計算第一個文本和第二個文本的余弦相似度如下 :$$sim(d1,d2) = \frac{(-0.4945)*(-0.6458) + (0.6492)*(-0.7194)}{\sqrt{(-0.4945)^2+0.6492^2}\sqrt{(-0.6458)^2+(-0.7194)^2}}$$

5. LSI主題模型總結

    LSI是最早出現的主題模型了,它的算法原理很簡單,一次奇異值分解就可以得到主題模型,同時解決詞義的問題,非常漂亮。但是LSI有很多不足,導致它在當前實際的主題模型中已基本不再使用。

    主要的問題有:

    1) SVD計算非常的耗時,尤其是我們的文本處理,詞和文本數都是非常大的,對於這樣的高維度矩陣做奇異值分解是非常難的。

    2) 主題值的選取對結果的影響非常大,很難選擇合適的k值。

    3) LSI得到的不是一個概率模型,缺乏統計基礎,結果難以直觀的解釋。

    對於問題1),主題模型非負矩陣分解(NMF)可以解決矩陣分解的速度問題。對於問題2),這是老大難了,大部分主題模型的主題的個數選取一般都是憑經驗的,較新的層次狄利克雷過程(HDP)可以自動選擇主題個數。對於問題3),牛人們整出了pLSI(也叫pLSA)和隱含狄利克雷分布(LDA)這類基於概率分布的主題模型來替代基於矩陣分解的主題模型。

    回到LSI本身,對於一些規模較小的問題,如果想快速粗粒度的找出一些主題分布的關系,則LSI是比較好的一個選擇,其他時候,如果你需要使用主題模型,推薦使用LDA和HDP。

 

(歡迎轉載,轉載請注明出處。歡迎溝通交流: liujianping-ok@163.com) 


免責聲明!

本站轉載的文章為個人學習借鑒使用,本站對版權不負任何法律責任。如果侵犯了您的隱私權益,請聯系本站郵箱yoyou2525@163.com刪除。



 
粵ICP備18138465號   © 2018-2025 CODEPRJ.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