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C(Media Access Control或者Medium Access Control)地址, 意譯為媒體訪問控制,或稱為物理地址、硬件地址,用來定義網絡設備的位置。
在OSI模型中,第三層網絡層負責 IP地址 第二層數據鏈路 層則負責 MAC地址。因此一個主機會有一個MAC地址,而每個網絡位置會有一個專屬於它的IP地址。
MAC地址是網卡決定的,是固定的,實際上就是適配器地址或適配器標識符EUI-48。
在路由器發送的報文中目標Mac地址是下一跳路由器的mac地址,但是目標IP地址則是真正的終點IP地址
網卡的物理地址通常是由網卡生產廠家燒入網卡的EPROM(一種閃存芯片,通常可以通過程序擦寫),它存儲的是傳輸數據時真正賴以標識發出數據的電腦和接收數據的主機的地址。
MAC(Media Access Control,介質訪問控制)地址,也叫硬件地址,
長度是48比特(6字節),由16進制的數字組成,分為前24位和后24位:
-
前24位叫做組織唯一標志符(Organizationally Unique Identifier,即OUI),是由IEEE的注冊管理機構給不同廠家分配的代碼,區分了不同的廠家。
-
后24位是由廠家自己分配的,稱為擴展標識符。同一個廠家生產的網卡中MAC地址后24位是不同的。
-
即以下信息:MAC地址:48位,燒錄到NIC(網卡)之中,全球范圍內不會重復,但是通過軟件可以在發送數據包時更改mac地址。
第一位:單播地址,多播地址0/1;
第二位:全局地址,本地地址0/1;
第3~24位:由IEEE管理,保證各個廠商不重復
第25~48位:由廠商管理,保證產品之間不重復
MAC地址對應於OSI參考模型的第二層數據鏈路層,工作在數據鏈路層的交換機維護着計算機MAC地址和自身端口的數據庫,交換機根據收到的數據幀中的“目的MAC地址”字段來轉發數據幀。
談起MAC地址,不得不說一下IP地址。IP地址工作在OSI參考模型的第三層網絡層。兩者之間分工明確,默契合作,完成通信過程。IP地址專注於網絡層,將數據包從一個網絡轉發到另外一個網絡而 MAC地址專注於數據鏈路層,將一個數據幀從一個節點傳送到相同鏈路的另一個節點。
在一個穩定的網絡中,IP地址和MAC地址是成對出現的。如果一台計算機要和網絡中另一外計算機通信,那么要配置這兩台計算機的IP地址,MAC地址是網卡出廠時設定的,這樣配置的IP地址就和MAC地址形成了一種對應關系。在數據通信時,IP地址負責表示計算機的網絡層地址,網絡層設備(如路由器)根據IP地址來進行操作;MAC地址負責表示計算機的數據鏈路層地址,數據鏈路層設備(如交換機)根據MAC地址來進行操作。IP和MAC地址這種映射關系由ARP(Address Resolution Protocol,地址解析協議)協議完成。
舉個例子, 把整個網絡比作一間教室, IP地址就是教師里的位置, 而MAC地址就是座位上的人。這個座位可以A坐也可以B座, A可以到這個位置坐, 也可以到那個位置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