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entos文件/文件夾操作-檢查磁盤、內存、cpu使用情況-vi操作命令


Part1:CentOS文件/文件夾操作

1.新建文件夾 即創建目錄

  mkdir 文件名

  新建一個名為test的文件夾在home下

  vi source1 mkdir /home/test

  注意:當創建多級目錄時,能否直接創建,

   解:可以用mkdir -p 命令來創建多級目錄,即遞歸創建目錄

 1 [root @test /root ]# mkdir [-mp] [目錄名稱] 
 2 參數說明: 
 3 -m :設定檔案的權限喔!直接設定,不需要看 umask 這個內容的臉色! 4 -p :幫助你直接將上面的目錄遞歸建立起來! 5 范例: 6 [root @test /root]# cd tmp 7 [root @test /tmp]# mkdir test<==建立名稱為 test 的目錄 8 [root @test /tmp]# mkdir -p test1/test2/test3/test4 <==直接建立 test2...等上層目錄 9 [root @test /tmp]# mkdir -m 711 testqq <==建立權限為 711 的目錄! 10 [root @test /tmp]# ll test* 11 drwxrwxr-x 2 test test 4096 Feb 6 20:47 test/ 12 drwxrwxr-x 3 test test 4096 Feb 6 20:48 test1/ 13 drwx--x--x 2 test test 4096 Feb 6 20:48 testqq/

 

2.新建文本

  在home下新建一個test.sh腳本

   vi /home/test.sh

3.刪除文件或文件夾

  1、刪除home目錄下的test目錄

   rm /home/test

  2、這種不帶參數的刪除方法經常會提示無法刪除,因為權限不夠。

   rm -r /home/test

  3、-r是遞歸的刪除參數表中的目錄及其子目錄。 目錄將被清空並且刪除。 當刪除目錄包含的具有寫保護的文件時用戶通常是被提示的。

  rm -rf /home/test

  4、-f是不提示用戶,刪除目錄下的所有文件。請注意檢查路徑,輸成別的目錄就悲劇了。

   rm -ir /home/test

  5、-i是交互模式。使用這個選項,rm命令在刪除任何文件前提示用戶確認。

4.移動文件或文件夾

  mv [options] 源文件或目錄 目標文件或目錄

  示例:

  1、移動hscripts文件夾/目錄下的所有文件,目錄和子目錄到tmp目錄mv hscripts tmp
  分析:在上述命令中,如果tmp目錄已經存在,mv命令將移動hscripts文件夾/目錄下的所有文件,目錄和子目錄到tmp目錄。 如果沒有tmp目錄,它將重命名 hscripts目錄為tmp目錄。

  2、移動多個文件/更多文件到另一目錄
  mv file1.txt tmp/file2.txt newdir
  這個命令移動當前目錄的file1.txt文件和tmp文件夾/目錄的file2.txt文件到newdir目錄。

  參數:

  -i:交互方式操作。如果mv操作將導致對已存在的目標文件的覆蓋,此時系統詢問是否重寫,要求用戶回答”y”或”n”,這樣可以避免誤覆蓋文件。

  -f:禁止交互操作。mv操作要覆蓋某個已有的目標文件時不給任何指示,指定此參數后i參數將不再起作用。

5.復制文件或文件夾

  cp [options] 來源檔(source) 目的檔(destination)

參數:
-a :相當於 -pdr 的意思;
-d :若來源文件為連結文件的屬性(link file),則復制連結文件屬性而非檔案本身;
-f :為強制 (force) 的意思,若有重復或其它疑問時,不會詢問使用者,而強制復制;
-i :若目的檔(destination)已經存在時,在覆蓋時會先詢問是否真的動作!
-l :進行硬式連結 (hard link) 的連結檔建立,而非復制檔案本身;
-p :連同檔案的屬性一起復制過去,而非使用預設屬性;
-r :遞歸持續復制,用於目錄的復制行為;
-s :復制成為符號連結文件 (symbolic link),亦即『快捷方式』檔案;
-u :若 destination 比 source 舊才更新 destination !
最后需要注意的,如果來源檔有兩個以上,則最后一個目的文件一定要是『目錄』才行!

示例:


1、復制兩個文件:
cp file1 file2
上述cp命令復制文件file1.php 的內容到文件file2.php中。

 

2、備份拷貝的文件:
cp -b file1.php file2.php
創建文件file1.php的帶着符號 ‘~’的備份文件file2.php~。


3、復制文件夾和子文件夾:
cp -R scripts scripts1
上面的 cp 命令從 scripts 復制文件夾和子文件夾到 scripts1。

 

6.直接新建文件

使用touch命令

touch filename

touch [option] filename

-a change only the access time

-c, --no-create
do not create any files

-d, --date=STRING
parse STRING and use it instead of current time

-f (ignored)

-h, --no-dereference

affect each symbolic link instead of any referenced file (useful
only on systems that can change the timestamps of a symlink)

-m change only the modification time

-r, --reference=FILE
use this file’s times instead of current time

-t STAMP
use [[CC]YY]MMDDhhmm[.ss] instead of current time

--time=WORD
change the specified time: WORD is access, atime, or use: equiv-
alent to -a WORD is modify or mtime: equivalent to -m

--help display this help and exit

--version
output version information and exit

7.CentOS文件夾重命名

 Linux系統沒有專門的重命名命令

使用 mv 文件名 修改后的文件名 實現重命名

 

Part2:檢查磁盤、內存、cpu使用情況

1、檢查磁盤大小

df -hl

# df -hl
Filesystem Size Used Avail Use% Mounted on
/dev/xvd 40G 1.2G 37G 4% /
tmpfs 938M 0 938M 0% /dev/shm

df(disk free)

功能說明:顯示磁盤的相關信息。

參  數:
  -a或--all   包含全部的文件系統。
  --block-size=<區塊大小>   以指定的區塊大小來顯示區塊數目。
  -h或--human-readable   以可讀性較高的方式來顯示信息。
  -H或--si   與-h參數相同,但在計算時是以1000 Bytes為換算單位而非1024 Bytes。
  -i或--inodes   顯示inode的信息。
  -k或--kilobytes   指定區塊大小為1024字節。
  -l或--local   僅顯示本地端的文件系統。
  -m或--megabytes   指定區塊大小為1048576字節。
  --no-sync   在取得磁盤使用信息前,不要執行sync指令,此為預設值。
  -P或--portability   使用POSIX的輸出格式。
  --sync   在取得磁盤使用信息前,先執行sync指令。
  -t<文件系統類型>或--type=<文件系統類型>   僅顯示指定文件系統類型的磁盤信息。
  -T或--print-type   顯示文件系統的類型。
  -x<文件系統類型>或--exclude-type=<文件系統類型>   不要顯示指定文件系統類型的磁盤信息。
  --help   顯示幫助。
  --version   顯示版本信息。
  [文件或設備]   指定磁盤設備。

2、檢查內存的使用情況

  #free -m

3、檢查cpu的使用情況

  #vmstat

 

4、設置文件讀寫權限

chmod 777 -R /home/make

 u(擁有者)(7權限-讀寫執行)、g(同組用戶)(7權限-讀寫執行)、o(其他用戶)(7權限-讀寫執行)。

-R表示遞歸目錄下所有文件

Part3:vi操作命令

1.模式
vi編輯器有3種模式:命令模式輸入模式末行模式。掌握這三種模式十分重要:
  命令模式:vi啟動后默認進入的是命令模式,從這個模式使用命令可以切換到另外兩種模式,同時無論在任何模式下只要按一下[Esc]鍵都可以返回命令模式。
  輸入模式:在命令模式中輸入字幕“i”就可以進入vi的輸入模式編輯文件。在這個模式中我們可以編輯、修改、輸入等編輯工作,在編輯器最后一行顯示一個“--INSERT--”標志着vi進入了輸入模式。當我們完成修改輸入等操作的時候我們需要保存文件,這時我們需要先返回命令模式,在進入末行模式保存。
  末行模式:在命令模式輸入“:”即可進入該模式,在末行模式中有好多好用的命令。

2.復制
    a.復制整行
        命令模式下,光標位於要復制的當前行,輸入 yy 
    b.復制一個單詞
        命令模式下,光標位於要復制的當前單詞的第一個字母,輸入 yw

3.黏貼
    命令模式下,輸入 p

4.刪除
    a.刪除整行
        命令模式下,光標位於要刪除的所在行,輸入 dd

    b.刪除一個單詞
        命令模式下,光標位於要刪除的單詞的第一個字母,輸入 dw

5.撤銷修改和恢復修改
    撤銷修改:命令模式下,輸入 u

 恢復修改:在命令模式下,輸入Ctrl + r

6.跳轉
    命令模式下,輸入 要跳轉的行數,然后再輸入 gg
    如:要跳轉到當前文件的第150行,輸入 150gg

Part4:查看CentOS系統信息

 

[root@xxxx ~]# cat /etc/redhat-release
CentOS release 6.8 (Final)

 


免責聲明!

本站轉載的文章為個人學習借鑒使用,本站對版權不負任何法律責任。如果侵犯了您的隱私權益,請聯系本站郵箱yoyou2525@163.com刪除。



 
粵ICP備18138465號   © 2018-2025 CODEPRJ.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