遞歸組件,官方給的教程太簡便了,根本看不出到底怎么用。於是自己查網摸索了一下,這兒只把核心思想寫出來。
效果如下圖,點擊后打開二級菜單,再點擊后打開三級。
//js
//引子
//思想:當v-if=‘false’時,循環時進行的。所以一開始就設置為false。
ggg:{
name:'gs',
template:`
<div>
<p @click.stop='show=!show'>我是p標簽</p> //這兒show必須要初始值為false,不然就是堆棧溢出,死循環。
<gs v-if='show' ></gs> //這個是循環組件。命名后當函數使。
</div>
`,
}
由於每次遞歸組件,就相當於實例化了一次組件。所有寫在組件data中的值都是該組件專屬的。
樹狀結構:
我們在父組件給出一個數據,子組件調用這個數據,然后子組件的子組件調用它父組件的數據,如此循環下去。只要數據結構相同,他們調用的方法相同,就行的通。當最后沒有子組件的時候,
它不會報錯,這個應該是被vue優化了。
思想:遞歸調用某個組件,而這個組件的作用就是解析出此層的數據。因此數據的格式就有技巧:
msg:[{//對此數組遍歷。 js text:1, //第一層數據 ,要顯示1,就要對頂層text遍歷,xxx.text就得到1。點擊‘1’彈出1-1就需要將父組件的xxx.next傳給子組件。 next:[{ text:'1-1',//第二層數據 next:[{ text:'1-1-1',//第三層數據 next:[{ text:'1-1-1-1', }] }] }] },{ text:2, //第一層數據 },{ text:3, //第一層數據 }]
//html
<div>
<ggg :msg='msg'></ggg> //這兒寫在父組件模板中。
</div>
//js
ggg:{
name:'gs',// 這兒必須起個名字,這個名字其實就是構造函數的名字。沒有名字無法遞歸組件。
template:`// 構造函數的return值,模板。
<ul >
<li v-for='a in text'
>
{{a.text}}//第一次1、2、3;第二次 1-1 ,第三次1-1-1,第四次1-1-1-1
<gs :msg='a.next'></gs> // 這兒遞歸用組件(構造函數),代碼運行到這兒時會返回去調用。這兒有個很重要的操作,將這一層的a.text數據傳到下一層去,並且改為text
</li>
</ul>`,
props:['msg'],//這個是接收父組件過的值
}
到此基本概念已經齊全了。
點擊1 出現1-1:
<li v-for='a in msg' @click.stop.self='show=!show'>// 在li標簽添加一個點擊事件,改變show的值。
{{a.text}}
<gs :msg='a.next' v-if='show' ></gs> //官網上說了,這兒是show為true才會遞歸。就是解析下一次數據。
</li>
點擊1想出現1-2:修改data的值,從頂層數據出現1 2 3可以推斷出來。
改變樣式: 由於樹形結構是相同組件遞歸出來的,所以,各個組件數據不同,如果要改變某一個選擇的樣式,就需要全局變量,用bus或者單獨js文件+import引入方式可做到全局變量。
全代碼:
<template >
<div>
<ggg :msg='msg'></ggg> //組件使用 父組件傳msg 子組件接收(:msg)
</div>
</template>
<script>
export default { //這兒用的腳手架,若是普通文件,這兒就是new Vue({})
data(){
return {
msg:[{
text:1,
next:[{
text:'1-1',
next:[{
text:'1-1-1',
next:[{
text:'1-1-1-1',
}]
}]
},{
text:'1-2' //1-2寫在這兒,第二層數據數組中的a[1].text就是‘1-2’
}]
},{
text:2,
},{
text:3,
}]
}
},
components:{
ggg:{
name:'gs',
template:`
<ul >
<li v-for='a in msg' @click.stop.self='show=!show'>
{{a.text}}
<gs :msg='a.next' v-if='show' ></gs>
</li>
</ul>`,
props:['msg'],
data(){
return {
show:false
}
}
}
}
}
</scri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