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種架構設計模式及其優缺點概述(中)


      在上篇文章中,介紹了八種架構設計模式中的兩種,既:單庫單應用模式、內容分發模式,沒有讀過的同學請手動微信關注“碼農原創”公眾號,在歷史消息中尋找。接下來繼續介紹三種架構模式,分別是:查詢分離模式、微服務模式、多級緩存模式。

 

        

1. 查詢分離模式

        這種模式主要解決單機數據庫壓力過大,從而導致業務緩慢甚至超時,查詢響應時間變長的問題,也包括需要大量數據庫服務器計算資源的查詢請求。這個可以說是單庫單應用模式的升級版本,也是技術架構迭代演進過程中的必經之路。

        這種模式的一般設計見下圖:

 

        如上圖所示,這種模式較單庫單應用模式與內容分發模式多了幾個部分,一個是業務數據庫的主從分離,一個是引入了ES,為什么要這樣?都解決了哪些痛點,下面具體結合業務需求場景進行敘述。

 

場景一:全文關鍵詞檢索

 

        我想這個需求,絕大多數應用都會有,如果使用傳統的數據庫技術,大部分可能都會使用like這種SQL語句,高級一點可能是先分詞,然后通過分詞index相關的記錄。SQL語句的性能問題與全表掃描機制導致了非常嚴重的性能問題,現在基本上很少見到。

        這里的ES是ElasticSearch的縮寫,是一種查詢引擎,類似的還有Solr等,都差不多的技術,ES較Solr配置簡單、使用方便,所以這里選用了它。另外,ES支持橫向擴展,理論上沒有性能的瓶頸。同時,還支持各種插件、自定義分詞器等,可擴展性較強。在這里,使用ES不僅可以替代數據庫完成全文檢索功能,還可以實現諸如分頁、排序、分組、分面等功能。具體的,請同學們自行學習之。那怎么使用呢?一個一般的流程是這樣的:

 

  1. 服務端把一條業務數據落庫

  2. 服務端異步把該條數據發送到ES

  3. ES把該條記錄按照規則、配置放入自己的索引庫

  4. 客戶端查詢的時候,由服務端把這個請求發送到ES,得到數據后,根據需求拼裝、組合數據,返回給客戶端

 

實際中怎么用,還請同學們根據實際情況做組合、取舍。

 

場景二:大量的普通查詢

 

        這個場景是指我們的業務中的大部分輔助性的查詢,如:取錢的時候先查詢一下余額,根據用戶的ID查詢用戶的記錄,取得該用戶最新的一條取錢記錄等。我們肯定是要天天要用的,而且用的還非常多。同時呢,我們的寫入請求也是非常多的,導致大量的寫入、查詢操作壓向同一數據庫,然后,數據庫掛了,系統掛了,領導生氣了,被開除了,還不起房貸了,露宿街頭了,老婆跟別人跑了,......

        

        不敢想,所以要求我們必須分散數據庫的壓力,一個業界較成熟的方案就是數據庫的讀寫分離,寫的時候入主庫,讀的時候讀從庫。這樣就把壓力分散到不同的數據庫了,如果一個讀庫性能不行,扛不住的話,可以一主多從,橫向擴展。可謂是一劑良葯啊!那怎么使用呢?一個一般的流程是這樣的:

 

  1. 服務端把一條業務數據落庫

  2. 數據庫同步或異步或半同步把該條數據復制到從庫

  3. 服務端讀數據的時候直接去從庫讀相應的數據

 

        比較簡單吧,一些聰明的、愛思考的、上進的同學可能發現問題了,也包括上面介紹的場景一,就是延遲問題,如:數據還沒有到從庫,我就馬上讀,那么是讀不到的,會發生問題的。

        對於這個問題,各家公司解決的思路不一樣,方法不盡相同。一個普遍的解決方案是:讀不到就讀主庫,當然這么說也是有前提條件的,但具體的方案這里就不一一展開了,我可能會在接下來的分享中詳解各種方案。

        另外,關於數據庫的復制模式,還請同學們自行學習,太多了,這里說不清。該總結一下這種模式的優缺點的了,如下:

 

        優點:減少數據庫的壓力,理論上提供無限高的讀性能,間接提高業務(寫)的性能,專用的查詢、索引、全文(分詞)解決方案。

        缺點:數據延遲,數據一致性的保證。

 

 

2. 微服務模式

        上面的模式看似不錯,解決了性能問題,我可以不用露宿街頭了、老婆還是我的,哈哈。但是

        軟件系統天生的復雜性決定了,除了性能,還有其他諸如高可用、健壯性等大量問題等待我們解決,再加上各個部門間的撕逼、扯皮,更讓我們碼農雪上加霜,所以

        繼續吧......

 

        微服務模式可以說是最近的熱點,花花綠綠、大大小小、國內國外的公司都在鼓吹,實踐這個模式,可是大部分都沒有弄清楚為什么要這么做,也並不知道這么做有什么好處、壞處,在這里,我將以我自己的親身實踐說一下我對這個模式的看法,不喜勿噴!隨着業務與人員的增加,遇到了如下的問題:

 

  1. 單機數據庫寫請求量大量增加,導致數據庫壓力變大

  2. 數據庫一旦掛了,那么整個業務都掛了

  3. 業務代碼越來越多,都在一個GIT里,越來越難以維護

  4. 代碼腐化嚴重、臭味越來越濃

  5. 上線越來越頻繁,經常是一個小功能的修改,就要整個大項目要重新編譯

  6. 部門越來越多,該哪個部門改動大項目中的哪個東西,撕逼的厲害

  7. 其他一些外圍系統直接連接數據庫,導致一旦數據庫結構發生變化,所有的相關系統都要通知,甚至對修改不敏感的系統也要通知

  8. 每個應用服務器需要開通所有的權限、網絡、FTP、各種各樣的,因為每個服務器部署的應用都是一樣的

  9. 作為架構師,我已經失去了對這個系統的把控......

 

 

為了解決上述問題,我司使用了微服務模式,這種模式的一般設計見下圖:

 

 

        如上圖所示,我把業務分塊,做了垂直切分,切成一個個獨立的系統,每個系統各自衍化,有自己的庫、緩存、ES等輔助系統,系統之間的實時交互通過RPC,異步交互通過MQ,通過這種組合,共同完成整個系統功能

        那么,這么做是否真的解決上述問題了呢?不玩虛的,一個個來說。對於問題一,由於拆分成了多個子系統,系統的壓力被分散了,而各個子系統都有自己的數據庫實例,所以數據庫的壓力變小。

        對於問題二,一個子系統A的數據庫掛了,只是影響到系統A和使用系統A的那些功能,不會所有的功能不可用,從而解決一個數據庫掛了,導致所有功能不可用的問題。

        問題三、四,也因為拆分得到了解決,各個子系統有自己獨立的GIT代碼庫,不會相互影響。通用的模塊可通過庫、服務、平台的形式解決。

        問題五,子系統A發生改變,需要上線,那么我只需要編譯A,然后上線就可以了,不需要其他系統做同樣的事情。

        問題六,順應了康威定律,我部門該干什么事、輸出什么,也通過服務的形式暴露出來,我部只管把我部的職責、軟件功能做好就可以。

        問題七,所有需要我部數據的需求,都通過接口的形式發布出去,客戶通過接口獲取數據,從而屏蔽了底層數據庫結構,甚至數據來源,我部只需保證我部的接口契約沒有發生變化即可,新的需求增加新的接口,不會影響老的接口。

        問題八,不同的子系統需要不同的權限,這個問題也優雅的解決了。

        問題九,暫時控制住了復雜性,我只需控制好大的方面,定義好系統邊界、接口、大的流程,然后再分而治之、逐個擊破、合縱連橫。

        

        目前來說,所有問題得到解決!bingo!

        但是,還有許多其他的副作用會隨之產生,如RPC、MQ的超高穩定性、超高性能,網絡延遲,數據一致性等問題,這里就不展開來講了,太多了,一本書都講不完。

 

        另外,對於這個模式來說,最難把握的是,切記不要切分過細,我見過一個功能一個子系統,上百個方法分成上百個子系統的,真的是太過度了。實踐中,一個較為可行的方法是:能不分就不分,除非有非常必要的理由!

 

        優點:相對高性能,可擴展性強,高可用,適合於中等以上規模公司架構。

        缺點:復雜、度不好把握。指不僅需要一個能在高層把控大方向、大流程、總體技術的人,還需要能夠針對各個子系統有針對性的開發。把握不好度或者濫用的話,這個模式適得其反!

 

 

3.多級緩存模式

        這個模式可以說是應對超高查詢壓力的一種普遍采用的策略,基本的思想就是在所有鏈路的地方,能加緩存就加緩存,如下圖所示:

        如上圖所示,一般在三個地方加入緩存,一個是客戶端處,一個是API網關處,一個是具體的后端業務處,下面分別介紹。

 

        客戶端處緩存:這個地方加緩存可以說是效果最好的---無延遲。因為不用經過長長的網絡鏈條去后端業務處獲取數據,從而導致加載時間過長,客戶流失等損失。雖然有CDN的支持,但是從客戶端到CDN還是有網絡延遲的,雖然不大。具體的技術依據不同的客戶端而定,對於WEB來講,有瀏覽器本地緩存、Cookie、Storage、緩存策略等技術;對於APP來講,有本地數據庫、本地文件、本地內存、進程內緩存支持。以上提到的各種技術有興趣的同學可以繼續展開來學習。如果客戶端緩存沒有命中,那么就會去后端業務拿數據,一般來講,都會有個API網關,在這里加緩存也是非常有必要的。

        API網關處緩存:這個地方加緩存的好處是不用把請求發送到后方,直接在這里就處理了,然后返回給請求者。常見的技術,如http請求,API網關用的基本都是nginx,可以使用nginx本身的緩存模塊,也可以使用Lua+Redis技術定制化。其他的也都大同小異。

        后端業務處:這個我想就不用多說了,大家應該差不多都知道,什么Redis,Memcache,Jvm內等等,不熬述了。

 

        實踐中,要結合具體的實際情況,綜合利用各級緩存技術,使得各種請求最大程度的在到達后端業務之前就被解決掉,從而減少后端服務壓力、減少占用帶寬、增強用戶體驗。至於是否只有這三個地方加緩存,我覺得要活學活用,心法比劍法重要!總結一下這個模式的優缺點:

 

        優點:抗住大量讀請求,減少后端壓力。

        缺點:數據一致性問題較突出,容易發生雪崩,即:如果客戶端緩存失效、API網關緩存失效,那么所有的大量請求瞬間壓向后端業務系統,后果可想而知。

 

本次分享的中篇到此結束,接下來的下篇將介紹最后三種模式:分庫分表模式彈性伸縮模式多機房模式,相對來講技術含量更高,敬請期待!


免責聲明!

本站轉載的文章為個人學習借鑒使用,本站對版權不負任何法律責任。如果侵犯了您的隱私權益,請聯系本站郵箱yoyou2525@163.com刪除。



 
粵ICP備18138465號   © 2018-2025 CODEPRJ.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