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度條和學習過程可視化
一直想用鄒欣老師(博客,微博,豆瓣)的《構建之法(電子版)》開門課,我設想的很好,可惜的是《安全軟件工程》這門課一直選不夠人數開不起來。
雖然還沒有用《構建之法(電子版)》作教材,這幾年,跟着鄒老師學了不少東西,教學技能大幅提升,教學成就感爆棚,工作積極主動,投入巨大,也影響了不少同學努力學習。
《構建之法(電子版)》給我最大的幫助是讓我厘清了實踐類課程的師生關系與教學方法,在《優秀的教學方法---做教練與做中學》中有論述:老師做教練,學用做中學。不是說想法以前沒有,而是學會利用博客,代碼托管平台把這些想法落到了實處。
讀了《優秀的教學方法---做教練與做中學》,特別是文中我的“做中學”的示例:減肥,打乒乓球,背單詞,學五筆等,不少同學也熱血沸騰,發誓要好好學習。可是,學習從來不是一件輕松的事,遇到了些困難很多同學就退縮了,放棄學習了,然后就在期末總結后懺悔,發誓下次一定好好學習。到了大四最后悔的一件事自然而然的成了沒有好好學習。
解決這個問題,對於老師,要做到教學內容起點低,落點高,循序漸進,對學生要因材施教。
過去的幾年,我的一個體會是不少同學由於不自覺,如果給了太多自由就是放任,老師要求不具體,學生就糊弄,寫一些很假大空的東西,或一句話打發了你,比如下面這些作業:


經過多次迭代,我這幾年設計的學習模板是個重要的教學成果,比如我在《Java程序設計》課程中使用的作業模板:

我要求同學們嚴格按這個模板寫作業,一方面防止有同學偷懶,偷懶了也很容易發現,另一方面也是培養他們重視形式和內容,對就業有好處,比如有益於公文寫作能力的培養。
Dreyfus model of skill acquisition(Dreyfus 技能獲取模型)中說水平低的新手需要詳細的指令,我發現新手最遵守規則。由於教學計划的變動,這學期史無前例的要上5門課,大一學生的一門,大二學生的一門,研究生的三門,通過博客作業你會發現大一的學生幾乎全部嚴格按模板寫,大二的學生大部分會按模板寫,研究生就很少按模板寫了。不是要禁錮思維,研究生們的作業可以靈活,但要有老師關注的要素,要做的更好才行。
在這個模板中有個“進度條”條目,是去年鄒老師提出來的的。劉未鵬在《不是書評 :《我是一只IT小小鳥》》中說:
進度條的設計是一個很多人都知道的故事:同樣的耗時,如果不給任何進度提示,只是在完成之后才彈出一個完成消息,中間沒有任何動態變化,那么整個過程就會讓人等得非常焦急,導致一些人干脆把程序關了了事
做事情也是同樣的道理,善於規划的人,會將目標分割成一個個的里程碑,再將里程碑分割成TODO列表
他還提到:
過早退出是一切失敗的根源:如果你遇到困難,不妨用一用互聯網,用一用群體的智慧,看看別人當時是怎么想怎么辦的,絕大多數情況下你並不孤單,你遇到的問題早就有人遇到過,你踩過的坑里面盡是前人的腳印,不要僅僅因為一時摸不着頭緒,找不着出路就退出
進度條讓我感覺是解決問題的好方法。期初要有學習計划,每周填寫學習進度並與目標對比,這樣就不會到了期末才發現自己什么都沒學到了,這是多么完美的設計!!可是,實踐了兩學期發現,再完美的計划都離不開執行。
如果沒有手把手的指導,我們的同學有一部分半學期都學不會使用git托管代碼,不會使用wc來統計代碼行數。結果是進度條中的數據是毛估的,或者是亂寫的。這學期我寫了詳細指導使用碼雲和博客園學習簡易教程,里面我寫了個腳本,來統計學習項目中當天,本周,本學期的代碼量,你有學習目標,每天運行一下這個腳本,找找差距,學好編程是不難的:

我是有過減肥經歷的,我的經驗是“管住嘴,邁開腿”是不管用的,真正管用的是天天上秤然后在一定范圍內曬體重,你敢天天在朋友圈曬體重,減肥不在話下。為什么?因為沒有真實數據,我們很多時候都不知道自己做了什么,在《成為技術領導者(Becoming a Technical Leader)》一書中,溫伯格講了一個我印象深刻的故事:


我們一些同學一學期自己寫了幾百行代碼,就覺得累死累活的,抱怨下了那么大功夫,怎么就學不好編程?他不知道最終自己就搞懂了幾十行代碼。期初定了5000行代碼的目標,就認為自己經完成了。大家可能聽說過“蔡格尼克記憶效應”:人們對於尚未處理完的事情,比已處理完成的事情印象更加深刻。
《明智行動的藝術(電子版,Die Kunst des klugen Handelns)》一書中針對“蔡格尼克記憶效應”說:
未完成的任務一直會追着我們不放,直到我們有了明確的完成任務的計划。布爾瑪·蔡格尼克誤以為人們一定要完成任務才能將其從大腦中清除,但這不是必須的,一個很好的計划就足夠了。這個結論令人吃驚,因為從人類進化的角度來看這是難以理解的,計划制訂者被放在了與問題解決者同等的位置上。
周筠老師(知乎,微博,豆瓣)在《不在乎是否活在掌聲中——從“記筆記成癮怎么辦”說起》一文中說:
就拿在微信群中做分享來說。一些群友分享很積極,總會直接把鏈接往群里一丟。自從吳軍老師在「得到」上開專欄之后,在群里熱心分享專欄文章鏈接的大有人在,群友們搶到文章后就會發感謝。短期內,這樣的分享和回饋很好,時間稍長就會覺得乏味。因為總在重復一個模式:發鏈接-感謝。其間並無對所分享的內容的分析、討論。我經常亂猜:分享鏈接的人,自己讀了或聽了那篇文章嗎? 聽明白了嗎?真是因為自己有收獲所以才發到群里分享嗎?發出感謝的人,真的也讀了那篇文章嗎? 還是分享或感謝,都不過是一個姿勢? 尤其是一個體現自己存在感的一種姿勢?
讀了《明智行動的藝術(電子版,Die Kunst des klugen Handelns)》一書后,養成了一個習慣:一篇好文章讀后才收藏,自己認為真好才分享。
在《不在乎是否活在掌聲中——從“記筆記成癮怎么辦”說起》一文中周老師說要養成順藤摸瓜的習慣,這也是我認為學習能力中很重要的,為了方便大同學們學習,我的博客中有大量鏈接(費了我不少心血的),在教學中證明,這些鏈接很少被打開。
你現在會理解,有些人收藏了一些文章就感覺讀過了,有些人為什么買了書不看就感覺看過了,有些人老是后悔沒好好學習,做好下一門課好好學習的決定后就覺得已經好好學習了...

設計進度條,通過心智給學習有意義,再設法讓學習過程可視化,學習就不是什么難事了。的確有同學這么做了:

看的出來,狄惟佳同學:
- 代碼量夠大
- 天天在學習
- 提交粒度細,提交次數多
- commit message規范
這樣能學不好?
你今天如何學習的?
歡迎關注“rocedu”微信公眾號(手機上長按二維碼)
做中教,做中學,實踐中共同進步!

-
版權聲明:自由轉載-非商用-非衍生-保持署名| Creative Commons BY-NC-ND 3.0
如果你覺得本文對你有幫助,請點一下左下角的“好文要頂”和“收藏該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