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兩位暢銷書作家,丹尼爾·科伊爾的《一萬小時天才理論》與馬爾科姆·格拉德韋爾的《異類》,其核心都是“一萬小時定律”,就是不管你做什么事情,只要堅持一萬小時,基本上都可以成為該領域的專家。
自此觀點引進到國內,十分流行,很多人當做教育自己和教育孩子的“金科玉律”。可痛苦的是鮮有人能完成一萬小時目標,這種長周期的學習,要求苦行僧般的修行煎熬,剛開始很難看到成果。
對大多數來說,是不是做不到 “一萬小時定律”,就意味着不能“成功”。還有哪些學習的時間定律需要了解的。
一、21小時理論
如果對一個領域的學習程度,划分為了解、熟悉、精通和專家四個級別,那么,只用21小時的主題學習和刻意實踐,一般可從0達到熟悉的階段。相比周圍其他人,可構建明顯的“競爭優勢”。
從學習曲線效應角度,越是經常地執行一項任務,每次所需的時間就越少。但在刻意學習剛開始,能走上正確實踐的道路,花費的成本是比較高的。
21小時定律,本質就是在時間段內進行主題學習、並動手實踐,其結果是走上正確實踐的道路上。這和學習騎自行一樣,只要能歪歪扭扭的騎上車,跨過剛開始的跌倒、上車、再跌倒、再開始的痛苦階段(21小時的階段),就是掌握了“學習區”的技能。
心理學家把人的知識和技能分為層層嵌套的三個圓形區域:最內一層是“舒適區”,是我們已經熟練掌握的各種技能;最外一層是“恐慌區”,是我們暫時無法學會的技能。二者中間是“學習區”。人只有在學習區里面練習,一個人才可能進步。有效的練習任務必須精確的在受訓者的“學習區”內進行,具有高度的針對性。21小時理論,就要在學習區內接受初步的訓練,達到技能熟悉的地步。
從21小時定律,進一步思考:
(1) 構建自己的多維“核心優勢”的門檻,只有兩步。
第一步是你是否有意識、有意願的突破舒適區,這是最關鍵的。
第二步就是主題學習和實踐,跨過21小時階段,順利“騎上自行車”
(2)你已累積“吃飯”的技能,其他人21小時后就開始入門掌握,隨后進入加速度的追趕。學習經驗曲線,還揭露一個問題就是隨着對這個領域的越來越熟練,雖然代價(時間和精力)成本越來越小,但邊際收益也是越來越小。如果不思進取,就很快被“深度學習者”革命掉。
二、1000小時理論
1000小時理論,有兩個維度的解釋。
第一個解釋是,如果你有一萬小時的積累,那么當你精通的領域延伸出相關的新理論、新技術時,熟練的掌握這門新技術只需要1000個小時。這是在對原有領域深度洞察下的遷移學習。舉例來說,如果有神經科學、計算機科學的一萬小時的積累(專家級段位),那么再研究新興的人工智能行業,站在原來“巨大經驗”的肩膀上,只用1000小時左右,基本就可掌握。
第二個解釋是,針對復雜技能,學習和訓練1000小時,就達到較大的質變,構築非常明顯的競爭力。
以上兩個維度的解釋,進一步思考:
(1) 從深刻的洞察力出發(一萬小時段位),觸類旁通洞察到其他分支領域。這種洞察力的遷移,值得學習。深度思考學習到的經驗、事物的本質,最重要的是這種思維上的“道”,能不能遷移到其他問題上去解決。
遷移思維解決新問題,可以作為解決未知領域問題的第一步嘗試。
(2) 對新領域的學習,每天投入3小時,堅持一年,達到1000小時,就能有明顯的質變。關鍵是,能不能沉下心一年,對着一個“城牆口”沖鋒一年。
前一段時間,華為任正非在全國科技大會上講,華為正在本行業逐步攻入無人區,處在無人領航,無既定規則,無人跟隨的困境。這正是華為28年來集中火力,對准“通信領域”這個城牆口不懈怠沖鋒的成績。
三、5年理論
如果堅持21小時階段,你在多領域徜徉,找到自己的興趣點,堅持了一年達到了質變。那么,堅持五年下去,是很自然的事情。
五年理論認為,五年能夠掌握一門學科的系統知識,能夠精通一種復雜的技能。
從學習的角度換算時間,1000小時的學習/訓練時間=1年,那么五年就是堅持5000小時的學習和訓練,恰好是一萬小時的一半時間。
最聰明的人堅持的方法永遠都是最質朴、最簡單的道理。針對一個“城牆口”,沖鋒21小時、一年、五年,沖開的口子就越來越大。
種一棵樹最好的時間是十年前,其次是現在。
誤區討論
一萬小時定律,不僅僅是鑽牛角尖的理論學習。
對於大部分“深度學習者”來說,是學與習的結合。
求知的三個層次:信息、知識和技能。學習的最終目的,要落腳到技能的純屬掌握上。一個人掌握的知識有多少,不是取決於頭腦里有了多少理論(以理論研究為生計者除外)、多少孤立的知識點,而是取決於能調用多少知識、串聯起多少知識,轉化為經驗和智慧。

從這個角度看,“散漫式”的讀書要轉變為“問題式的主題閱讀”。針對遇到的實際問題,搜集信息,進行主題閱讀思考並交流,尋找答案,形成自己的認知洞察和知識串聯,最終是技能的掌握和新知的創造。每個大學畢業生都應該有這樣的能力,畢業論文的思考過程,就是“問題式的主題閱讀”
在未來的人工智能時代,很多工作會被機器取代和消滅,創造者、連接者和洞察者的地位會越來越凸顯。多種知識的鏈接、融合和創造,對事物深刻的洞察,這樣的思考,值得去對思考進行思考。
一個人如何對待他的時間,決定了他可以成為一個什么樣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