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 : 面向對象和面向過程的區別


面向對象:用線性的思維。與面向過程相輔相成。在軟件開發過程中,宏觀上,用面向對象來把握事物間復雜的關系,分析系統。微觀上,仍然使用面向過程。

面向過程”是一種是事件為中心的編程思想。就是分析出解決問題所需的步驟,然后用函數把這寫步驟實現,並按順序調用。

  ”面向對象“是以“對象”為中心的編程思想。

 

  簡單的舉個例子:汽車發動、汽車到站。汽車啟動是一個事件,汽車到站是另一個事件,面向過程編程的過程中我們關心的是事件,而不是汽車本身。針對上述兩個事件,形成兩個函數,之后依次調用。

  對於面向對象來說,我們關心的是汽車這類對象,兩個事件只是這類對象所具有的行為。而且對於這兩個行為的順序沒有強制要求。

  面向過程的思維方式是分析綜合,面向對象的思維方式是構造。

 

可拓展性:

簡單來說:用面向過程的方法寫出來的程序是一份蛋炒飯,而用面向對象寫出來的程序是一份蓋澆飯。所謂蓋澆飯,就是在米飯上面澆上一份蓋菜,你喜歡什么菜,你就澆上什么菜。我覺得這個比喻還是比較貼切的。
蛋炒飯制作的細節,我不太清楚,因為我沒當過廚師,也不會做飯,但最后的一道工序肯定是把米飯和雞蛋混在一起炒勻。蓋澆飯呢,則是把米飯和蓋菜分別做好,你如果要一份紅燒肉蓋飯呢,就給你澆一份紅燒肉;如果要一份青椒土豆蓋澆飯,就給澆一份青椒土豆絲。

蛋炒飯的好處就是入味均勻,吃起來香。如果恰巧你不愛吃雞蛋,只愛吃青菜的話,那么唯一的辦法就是全部倒掉,重新做一份青菜炒飯了。蓋澆飯就沒這么多麻煩,你只需要把上面的蓋菜撥掉,更換一份蓋菜就可以了。蓋澆飯的缺點是入味不均,可能沒有蛋炒飯那么香。
到底是蛋炒飯好還是蓋澆飯好呢?其實這類問題都很難回答,非要比個上下高低的話,就必須設定一個場景,否則只能說是各有所長。那么從飯館角度來講的話,做蓋澆飯顯然比蛋炒飯更有優勢,他可以組合出來任意多的組合,而且不會浪費。

蓋澆飯的好處就是“菜”“飯”分離,從而提高了制作蓋澆飯的靈活性。飯不滿意就換飯,菜不滿意換菜。用軟件工程的專業術語就是“可維護性”比較好,“飯” 和“菜”的耦合度比較低。蛋炒飯將“蛋”“飯”攪和在一起,想換“蛋”“飯”中任何一種都很困難,耦合度很高,以至於“可維護性”比較差。軟件工程追求的目標之一就是可維護性,可維護性主要表現在3個方面:可理解性、可測試性和可修改性。面向對象的好處之一就是顯著的改善了軟件系統的可維護性。

面向過程(OP)和面向對象(OO)是不是就是指編碼的兩種方式呢?不是!你拿到了一個用戶需求,比如有人要找你編個軟件,你是不是需要經過需求分析,然后進行總體/詳細設計,最后編碼,才能最終寫出軟件,交付給用戶。這個過程是符合人類基本行為方式的:先想做什么,再想如何去做,最后才是做事情。有的同學說:“我沒按照你說的步驟做啊,我是直接編碼的”。其實,你一定會經歷了這三個階段,只不過你潛意識里沒有分得那么清楚。對於拿到需求就編碼的人,可能編着編着,又得倒回去重新琢磨,還是免不了這些過程,

以OO為例,對應於軟件開發的過程,OO衍生出3個概念:OOA、OOD和OOP。采用面向對象進行分析的方式稱為OOA,采用面向對象進行設計的方式稱為OOD,采用面向對象進行編碼的方式稱為OOP。面向過程(OP)和面向對象(OO)本質的區別在於分析方式的不同,最終導致了編碼方式的不同。

 

總的來說:

                   面向對象是將事物高度抽象化。

 

                   面向過程是一種自頂向下的編程

 

                   面向對象必須先建立抽象模型,之后直接使用模型就行了。

 


免責聲明!

本站轉載的文章為個人學習借鑒使用,本站對版權不負任何法律責任。如果侵犯了您的隱私權益,請聯系本站郵箱yoyou2525@163.com刪除。



 
粵ICP備18138465號   © 2018-2025 CODEPRJ.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