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口在滿負載的情況下,對幀進行無差錯的轉發稱為線速~~
交換機的背板帶寬,是交換機接口處理器或接口卡和數據總線間所能吞吐的最大數據量。背板帶寬標志了交換機總的數據交換能力,單位為Gbps,也叫交換帶寬,一般的交換機的背板帶寬從幾Gbps到上百Gbps不等。一台交換機的背板帶寬越高,所能處理數據的能力就越強,但同時設計成本也會越高。
一般來講,計算方法如下:
1)線速的背板帶寬
考察交換機上所有端口能提供的總帶寬。計算公式為端口數*相應端口速率*2(全雙工模式)如果總帶寬≤標稱背板帶寬,那么在背板帶寬上是線速的。
2)第二層包轉發線速
第二層包轉發率=千兆端口數量×1.488Mpps+百兆端口數量*0.1488Mpps+其余類型端口數*相應計算方法,如果這個速率能≤標稱二層包轉發速率,那么交換機在做第二層交換的時候可以做到線速。
3)第三層包轉發線速
第三層包轉發率=千兆端口數量×1.488Mpps+百兆端口數量*0.1488Mpps+其余類型端口數*相應計算方法,如果這個速率能≤標稱三層包轉發速率,那么交換機在做第三層交換的時候可以做到線速。(上面的計算都是用的最小的包長)
OSI七層模型中的數據鏈路層,和網絡層的線速轉發.。線速轉發,一般是指64字節的小包,能夠做到網卡接口流量的轉發不出現丟包.。比如1000M交換機,兩個1000M口轉發數據,一秒1400萬(尾數就不寫了,太老長)個64字節小包一個不丟.。網絡層的轉發,應該是交換機起了三層路由功能后的轉發性能.。這個只是一個概念性的東西,用戶一般也不會計較這一方面了,主流交換機的廠商也支持!
線速轉發分L2和L3,准對不同的產品,主要的性能指標側重點不盡相同。
背板帶寬,是交換機接口處理器或接口卡和數據總線間所能吞吐的最大數據量。一台交換機的背板帶寬越高,所能處理數據的能力就越強,但同時設計成本也會上去。
但是,我們如何去考察一個交換機的背板帶寬是否夠用呢?顯然,通過估算的方法是沒有用的,我認為應該從兩個方面來考慮:
1、)所有端口容量X端口數量之和的2倍應該小於背板帶寬,可實現全雙工無阻塞交換,證明交換機具有發揮最大數據交換性能的條件。
2、)滿配置吞吐量(Mpps)=滿配置GE端口數×1.488Mpps其中1個千兆端口在包長為64字節時的理論吞吐量為1.488Mpps。例如,一 台最多可以提供64個千兆端口的交換機,其滿配置吞吐量應達到 64×1.488Mpps = 95.2Mpps,才能夠確保在所有端口均線速工作時,提供無阻塞的包交換。如果一台交換機最多能夠提供176個千兆端口,而宣稱的吞吐量為不到 261.8Mpps(176 x 1.488Mpps = 261.8),那么用戶有理由認為該交換機采用的是有阻塞的結構設計。一般是兩者都滿足的交換機才是合格的交換機。
第2 / 3頁
比如:
2950G-48
背板=2×1000×2+48×100×2(Mbps)=13.6(Gbps)
相當於13.6/2=6.8個千兆口
吞吐量=6.8×1.488=10.1184Mpps
4506
背板64G
滿配置千兆口
4306×5+2(引擎)=32
吞吐量=32×1.488=47.616
一般是兩者都滿足的交換機才是合格的交換機。
背板相對大,吞吐量相對小的交換機,除了保留了升級擴展的能力外就是軟件效率或專用芯片電路設計有問題;背板相對小。吞吐量相對大的交換機,整體性能比較 高。不過背板帶寬是可以相信廠家的宣傳的,可吞吐量是無法相信廠家的宣傳的,因為后者是個設計值,測試 很困難的並且意義不是很大。
交換機的背版速率一般是:Mbps,指的是第二層,
對於三層以上的交換才采用Mpps
背板帶寬資源的利用率與交換機的內部結構息息相關。目前交換機的內部結構主要有以下幾種:一是共享內存結構,這種結構依賴中心交換引擎來提供全端口的高性 能連接,由核心引擎檢查每個輸入包以決定路由。這種方法需要很大的內存帶寬、很高的管理費用,尤其是隨着交換機端口的增加,中央內存的價格會很高,因而交 換機內核成為性能實現的瓶頸;二是交叉總線結構,它可在端口間建立直接的點對點連接,這對於單點傳輸性能很好,但不適合多點傳輸;三是混合交叉總線結構, 這是一種混合交叉總線實現方式,它的設計思路是,將一體的交叉總線矩陣划分成小的交叉矩陣,中間通過一條高性能的總線連接。其優點是減少了交叉總線數,降 低了成本,減少了總線爭用;但連接交叉矩陣的總線成為新的性能瓶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