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大瀏覽器內核介紹(Rendering Engine)


在介紹各大瀏覽器的內核之前,我們先來了解一下什么是瀏覽器內核。

  所謂瀏覽器內核就是指瀏覽器最重要或者說核心的部分"Rendering Engine",譯為"渲染引擎"。負責對網頁語法的解析,比如HTML、JavaScript,並渲染到網頁上。所以瀏覽器內核也就是瀏覽器所采用的渲染引擎,渲染引擎決定這瀏覽器如何顯示頁面的內容和頁面的格式信息。不同的瀏覽器內核對語法的解釋也不相同,因此同一的網頁在不同內核的瀏覽器顯示的效果也會有差異。這也就是網頁編寫者在不同內核的瀏覽器中測試網頁顯示效果的原因。

 

內核分類:

 Trident  [ˈtraɪdnt]  美 [ˈtraɪdn:t]  

  Trident內核(代表:Internet Explorer):該內核是微軟在Mosaic代碼的基礎之上修改而來的,也被成為IE內核。(在Windows 95年代一直到xp初期,IE借助着Windows一直處於"龍頭"的地位)這使得Trident內核長期處於一家獨大的狀況。微軟長期沒有更新Trident內核,導致了Trident內核幾乎與W3C標准脫節(2005年)、大量的bug和安全性問題沒有及時解決,逐漸開發者和一些學者認為IE不安全,開始轉向其他的瀏覽器,Firefox和Opera就是這個時候興起的。

  Trident內核常見的瀏覽器有:IE6、IE7、IE8(Trident 4.0)、IE9(Trident 5.0)、IE10(Trident 6.0),遨游瀏覽器、世界之窗瀏覽器、Avant、騰訊TT等。

  現在部分瀏覽器的新版本是"雙核"甚至是"多核",其中一個內核是Trident,然后再增加一個其他內核。國內的廠商一般把其他內核叫做"高速瀏覽模式",而Trident則是"兼容瀏覽模式",用戶可以來回切換。

 Gecko  [ˈgekəʊ]  美 [ˈgekoʊ]

  Gecko內核(代表:Mozilla Firefox):這是一個開源式的內核,代碼完全公開,因此其可開發程度很高。以C++編寫的網頁排版引擎。Gecko是最流行的排版引擎之一。

  Gecko內核常見的瀏覽器有:Mozilla Firefox、Mozilla SeaMonkey、Flock(早期版本)、K-Meleon等。

 Webkit  英: WebKit

  Webkit內核(代表:Safari、Chrome):它是蘋果公司自己的內核,也是蘋果的Safari瀏覽器使用的內核。WebKit最初的代碼來自KDE的KHTML和KJS(它們均為開放源代碼,都是自由軟件,在GPL協議下授權)。因此Webkit也是開源式內核,開發源代碼。在安全方面不受IE、Firefox的制約,所以Safari瀏覽器在國內還是很安全的。

  Webkit內核常見的瀏覽器有:傲游瀏覽器3、Apple Safari(Win/Mac/iPhone/iPad)、Symbian手機瀏覽器、Android 默認瀏覽器。

 Presto  [ˈprestəʊ]  美 [ˈprestoʊ]

  Presto內核(代表:OperaPresto):Presto是由Opera Software開發的瀏覽器排版引擎,供Opera 7.0及以上使用。它取代了舊版Opera 4至6版本使用的Elektra排版引擎,包括加入動態功能,例如網頁或其部分可隨着DOM及Script語法的事件而重新排版。該款引擎的特點就是渲染速度的優化達到了極致,然而代價是犧牲了網頁的兼容性。

  Opera現已改用Google Chrome的Blink內核。

 Blink  [blɪŋk]  [blɪŋk]

  Blink內核:該內核是一個由Google和Opera Software開發的瀏覽器排版引擎,實際上也是由webkit衍生而來。Google計划將這個渲染引擎作為Chromium計划的一部分,並且在2013年4月的時候公布了這一消息,將與蘋果的開源瀏覽器核心Webkit分道揚鑣,在Chromium項目中研發Blink渲染引擎(即瀏覽器核心)。

 


免責聲明!

本站轉載的文章為個人學習借鑒使用,本站對版權不負任何法律責任。如果侵犯了您的隱私權益,請聯系本站郵箱yoyou2525@163.com刪除。



 
粵ICP備18138465號   © 2018-2025 CODEPRJ.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