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移動端的自適應問題——響應式、rem/em、利用Js動態實現移動端自適應


  隨着3G的普及,越來越多的人使用手機上網。移動設備正超過桌面設備,成為訪問互聯網的最常見終端。於是,網頁設計師不得不面對一個難題:如何才能在不同大小的設備上呈現同樣的網頁?本篇文章將講述自適應網頁設計的概念和方法,使網頁開發人員維護同一個網頁代碼,即可使網站在多種設備上具有更好的閱讀體驗。本文詳細介紹了自適應網頁的實現方法,希望能給迷惑的你帶來幫助。

  一. 在HTML的頭部加入meta標簽

    在HTML的頭部,也就是head標簽中增加meta標簽,告訴瀏覽器網頁寬度等於設備屏幕寬度,且不進行縮放,代碼如下:

<meta name="viewport" content="width=device-width,user-scalable=no,initial-scale=1.0,maximum-scale=1.0,minimum-scale=1.0">

 

     簡單分析一下這一行代碼的含義:width=device-width表示網頁的寬度等於設備屏幕的寬度,initial-scale=1.0表示設置頁面初始的縮放比例為1,user-scalable=no表示禁止用戶進行縮放,maximum-scale=1.0 和 minimum-scale=1.0 表示設置最大的和最小的頁面縮放比例。因為各大瀏覽器對meta標簽的解析程度不一樣,所以我們要盡可能的去兼容所有瀏覽器。

 

  二. 百分比布局

    在頁面布局中,相對寬度和絕對寬度相結合來進行布局,將更有利於網頁的可維護性。

    下圖分別是拉勾網在iPhone5、iPhone6和iPhone 6 Plus下的布局,可以看到隨着設備的屏幕寬度不同,即使是同一套網頁代碼顯示出來的字體大小以及間隔也都不一樣。紅線框內部分就是使用了百分比布局的做法,對於網頁的可維護性將更好。

                     

 

  三.  響應式頁面的實現

    目前一般常見的實現響應式有兩種方法,一種是利用媒體查詢,另外一種是bootstrap下的柵格布局,以后介紹bootstrap的時候來介紹柵格布局,這里主要來說一下如何利用媒體查詢實現響應式布局。

    媒體查詢,即 @media 查詢,媒體查詢可以針對不同的屏幕尺寸設置不同的樣式,特別是如果你需要設計響應式的頁面,@media 是非常有用的。當你重置瀏覽器大小的過程中,頁面也會根據瀏覽器的寬度和高度重新渲染頁面。因為是設置樣式,所以將媒體查詢相關的代碼放在css文件的最下方即可。

    為了更加清晰地理解響應式的用法,我在下方列舉了兩個案例。第一個案例比較簡單,實現了在不同的頁面寬度中改變body的背景顏色的作用。第二個案例以具體的項目來舉例,更加方便用戶

實例1:

如果頁面寬度小於 300 像素,則修改body的背景顏色為紅色:

@media screen and (max-width: 300px) {
    body {
         background-color:red;
    }
}

 如果頁面寬度大於 300 像素並且小於600像素,則修改body的背景顏色為綠色:

@media screen and (min-width: 300px) and (max-width:600px) {
    body {
         background-color:green;
    }
}

如果頁面寬度大於 600 像素,則修改body的背景顏色為藍色:

@media screen and (min-width: 600px) {
    body {
         background-color:blue;
    }
}

 

代碼解釋:

  screen 表示電腦屏幕,平板電腦,智能手機等,min-width和max-width 用於定義設備中頁面的最小和最大寬度。

 

實例2:視覺中國首頁(http://www.shijue.me/)的響應式實現

  首先來看該頁面在不同窗口中的展示效果:

  在窗口寬度大於1200px時候的頁面樣式如下:

 

  在窗口寬度大於900px並且小於1200px時候頁面樣式如下:

 

當頁面寬度小於900px時候頁面樣式如下:

 

接下來我們來看具體的代碼實現:

  html代碼如下:注意有幾張圖片則寫幾個col

<div class="group_wrap">
    <div class="group">
        <div class="col">
            <div class="img_logo">
                <img src="img/8.jpg" alt="">
            </div>
        </div>
        <div class="col">
            <div class="img_logo">
                <img src="img/9.jpg" alt="">
            </div>
        </div>
    </div>
</div>

 

css代碼如下,默認是頁面寬度大於1200px時候的頁面:

.group_wrap{
    width: 100%;
    overflow: hidden;
}
.group{
    width: 1200px;
    margin: 0 auto;
    overflow: hidden;
}
.col{
    width: 280px;
    margin: 10px;
    float: left;
}
.img_logo{
    padding: 10px;
    background: white;
}

 

 實現響應式代碼如下,放在css文件的最下方即可:

/*當頁面的寬度在900px ~ 1200px之間的時候*/
@media screen and (min-width: 900px) and (max-width: 1200px){
    .group{
        width: 900px;
    }
}
/*當頁面的寬度在600px ~ 900px之間的時候*/
@media screen and (min-width:600px) and (max-width: 900px){
    .group{
        width: 600px;
    }
}

 

總結:實際上響應式頁面的實現非常簡單,只要認真學,經常練,一定可以熟練掌握的!

 

  

四. 頁面使用相對字體

  在我們平常的網頁布局過程中經常使用絕對單位像素(px)來進行布局,這樣的布局不適合我們自適應網頁的實現,所以我們現在來介紹兩種常見的絕對單位em和rem。rem(font size of the root element)是指相對於根元素的字體大小的單位。簡單的說它就是一個相對單位。看到rem大家一定會想起em單位,em(font size of the element)是指相對於父元素的字體大小的單位。它們之間其實很相似,只不過一個計算的規則是依賴根元素一個是依賴父元素計算。

  1. 相對長度單位em

      em的特點 : ① em的值並不是固定的; ② em始終會繼承父級元素的字體大小。

      廢話不多說,直接上代碼:

html代碼:

<div class="one">
    <span>第一層</span>
    <div class="two">
        <span>第二層</span>
        <div class="three">
            <span>第三層</span>
        </div>
    </div>
</div>

 

css代碼:

body{
    font-size: 20px;
}
.one{
    font-size: 1.5em;
}
.two{
    font-size: 0.5em;
}
.three{
    font-size: 2em;
}
結果: 
   .one ---> 30px 1.5 * 20 = 30px
   .two ---> 15px 0.5 * 30 = 15px
   .three ---> 30px 2 * 15 = 30px

代碼分析:
  em會繼承父級元素的字體大小,對於大多數瀏覽器而言,如果沒有給body字體大小,則默認為16px,所以對於class名稱為 one 的div而言,它的父親是body,所以 1em = 16px; 本案例中規定了body的字體大小為20px,所以對於 .one 而言,1em = 20px ,那么 1.5em = 30px。所以 one 的 font-size 為30px。
  對於class名稱為 two 的div而言,它的父親是 one ,因為em會繼承父級的元素的字體大小,所以 1em = 30px, 那么 0.5em = 15px,所以 two的 font-size為15px。
  對於class名稱為 three 的div而言,它的父親是 two ,因為em會繼承父級的元素的字體大小,所以 1em = 30px, 那么 0.5em = 15px,所以 two的 font-size為15px。

 

    2. 相對長度單位rem 

      rem是CSS3新增的一個相對單位(root em,根em),這個單位引起了廣泛關注。這個單位與em有什么區別呢?區別在於使用rem為元素設定字體大小時,仍然是相對大小,但相對的只是HTML根元素。這個單位可謂集相對大小和絕對大小的優點於一身,通過它既可以做到只修改根元素就成比例地調整所有字體大小,又可以避免字體大小逐層復合的連鎖反應。

      我們來看下面的例子:

html代碼:

<div class="one">
    <span>第一層</span>
    <div class="two">
        <span>第二層</span>
        <div class="three">
            <span>第三層</span>
        </div>
    </div>
</div>

css代碼:

html{
    font-size: 20px;
}
.one{
    font-size: 1.5rem;
}
.two{
    font-size: 0.5rem;
}
.three{
    font-size: 2rem;
}
結果: 
   .one ---> 30px 1.5 * 20 = 30px
   .two ---> 10px 0.5 * 20 = 10px
   .three ---> 40px 2 * 20 = 40px

 代碼分析:

      rem是css3中引進的新單位,rem的值始終相對於根元素html中設置的font-size大小,如果沒有設置,則在大多數瀏覽器中默認為font-size為16px,那么1rem = 16px;

所以對於class名稱為one的div而言,1.5rem = 1.5 * 20 = 30px。其他的類似,不再一一贅述。

 

 

    關於em和rem的總結:

    “em”是相對於其父元素來設置字體大小的,這樣就會存在一個問題,進行任何元素設置,都有可能需要知道他父元素的大小,在我們多次使用時,就會帶來無法預知的錯誤風險。而rem則相對就好用很多了,就我所在的公司而言,在實際的項目開發中用rem的情況也是非常多的。估計在不久的將來,國內的設計師將會和國外的設計師一樣,愛上rem。

 

  五. Js動態設置rem來實現移動端字體的自適應

    實際上講了這么多,大家可能已經了解了rem的用法,但是還不了解如何利用rem去實現移動端的自適應。說到底,rem實現移動端自適應的原來在於它本身的特性,它可以始終根據根元素的字體大小去改變自己的值。目前各種常見手機的屏幕尺寸大小如下圖所示:

           

  

  我們想實現手機端自適應,就是可以讓頁面的元素字體、間距、寬高等屬性的屬性值可以隨着手機屏幕尺寸的變化而變化,接下來我們看如何利用Js來動態的設置rem並實現移動端的自適應,Js代碼如下:

//獲取html元素
var html = document.getElementsByTagName('html')[0]; 
//屏幕的寬度(兼容處理)
var w = document.documentElement.clientWidth || document.body.clientWidth;
//750這個數字是根據你的設計圖的實際大小來的,所以值具體根據設計圖的大小
html.style.fontSize = w / 750 + "px";

 

  以上代碼實現了利用Js獲取設備屏幕的寬度,並根據屏幕的寬度動態改變根元素html的font-siz屬性的作用。比如說,對於iphone6而言,屏幕尺寸為750,那么在iPhone6下html的font-size為1px,所以1rem = 1px;對於iPhone5而言,屏幕尺寸為640,那么在iPhone5下html的font-size為640/750 = 0.85333px,所以1rem = 0.85333px。這樣的話即使我們對一個元素設置同樣的大小和單位,也會在不同的設備下顯示不同的大小。比如說div{width:100rem},在iPhone6下它的寬度將等於100px,而在iPhone5下它的寬度等於100 * 0.85333 = 85.333px。這樣我們就真正實現了移動端的自適應,怎么樣,是不是很簡單呢!

  如果大家有任何疑問,可以給我留言,我會及時回復大家,祝大家學習進步,工作順利!

  

 


免責聲明!

本站轉載的文章為個人學習借鑒使用,本站對版權不負任何法律責任。如果侵犯了您的隱私權益,請聯系本站郵箱yoyou2525@163.com刪除。



 
粵ICP備18138465號   © 2018-2025 CODEPRJ.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