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受阿里通信的同事邀請,分享了一個關於成長的話題。其實我不太熱衷於分享此類話題,作為一個技術人,分享那些沒有技術干貨的內容總感覺有些怪怪的。但最后還是擬下了這個話題 ——《談一談我在阿里的成長》,所以本文主要是對分享的 PPT 做簡述。
可以回首一下,畢業工作后的這段時間里,你做過哪些事情讓自己感覺有了很大的成長?
我簡單枚舉了一下,主要是這幾個方面:
涉足一個未知的領域,走進去,那就是成長;能夠堅持不懈的完成一件事情,優化一個項目,那也是成長;能夠沉淀方案,推廣自己的想法,讓更多的人收益,那也是成長;能夠帶領多個人去完成一個項目,那更是很不錯的成長。
成長總是伴隨着痛苦,因為你需要解決一個以前從未解決過的問題。你可以參考別人的處理方法,也可以自己摸索,但不管怎樣,都需要硬着頭破走過去,破繭成蝶,那才能成長。
工作之后,能夠支配的時間越來越少了,尤其是在互聯網行業,或許你每天就是在加班加點中度過,每每回到家,就只想苟延殘喘一下,好好躺着,閉上眼睛迎接苦逼的第二天,就不用說什么利用閑暇時間搞搞研究,提升下自己了。 所以會時常把成長這件事情放在公司,希望在工作中提升自己。下面我來聊一聊,我是如何在工作中提升自己的,當然,只是拋磚引玉,更希望閣下能夠在文章下方分享更多成長的「秘訣」。
業務中的成長
這一塊可以分為兩個部分:技術能力 + 業務能力。
技術能力又可以分為編程能力、架構能力和工程能力,我們不討論那么復雜,一言以蔽之,就是解決問題的能力。我就以之前做過的淘寶首頁為例吧,
接手淘寶首頁之后,我分析了業務中存在的問題,針對羅列出來的問題,逐個擊破:
- 平台問題:不斷地用 issue 來轟炸平台的維護者,暴露問題,推動解決問題
- 開發環境:通過優化流程和開發工具,提升效率
- 溝通問題:指定規則,減少溝通成本,添加運營輔助工具,幫助他們解決問題
- 依賴系統:分清強弱依賴關系,強依賴轉化為弱依賴,弱依賴轉化為無依賴,添加多重監控和錯誤布點,及時警報發現問題
- 高風險:找多人 review 整體架構,做好風險預案,做好上線前自動化檢測等
當我們梳理完這些問題,並一個一個地處理好之后,成長自然就體現出來了。這個時間還是頗為漫長的,用了一年半的時間,從剛開始的唯唯諾諾、畏首畏尾,變得游刃有余、處變不驚。
以上更多的是使用技術手段來解決問題,而業務能力的提升,需要我們走進業務:
首先,必須明確產品和運營的目標是什么,最直接的方式就是詢問他們近一個階段的 KPI,了解產品面向的用戶群體,迭代上線的節奏,每期迭代的具體目標,包括整個產品的思路,以及運營方式等等。
了解整個產品的全貌后,你才能走進業務,站在業務方的角度擲地有聲的「砍需求」。數據是業務的死穴,你看清了產品,掌握了產品的數據,就能夠清楚體會到,這個產品經理是在正兒八經搞項目,還是為了糊弄他的老板,隨便畫上幾頁 PRD 打發時間。
當然,參與到業務的溝通也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你可以跟着運營學運營技能,也可以跟着產品學習產品技能,真正走進業務,也會有很多的成長。
除此之外,你還可以主動擔任項目經理,把握風險、提高協同,幫助產品如期上線。這里面需要很多的溝通和思考,十分鍛煉人。
業務之外的成長
如果你身處四五十甚至更多人的大團隊,那么恭喜你,一定要好好珍惜整個大團隊的帶來的技術氛圍。
因為在團隊中,除了做業務的同時外,一定還有不少搞性能優化、做流程、做架構、做中間件等等的同事,你做的東西可能跟他們沒有太多的交集,但千萬不能錯過與這些人交流的機會。下班之后,如果發現一兩個同學沒走,趕緊湊過去,跟他溝通下業務,交流下技術,坎一坎人生,聊一聊理想。這么聊着聊着,半年時間,你就收獲:
- 一群可以扯淡的同事,閑暇時間不會寂寞
- 了解整個團隊的全貌,而且還會看到團隊的一些問題,甚至會冒出一些想法
- 掌握很多很多的技術細節,你可能很少有場景去踩這些坑,但是同事可以傳授給你
當然,如果你想拿到成績,還是需要回歸到業務,反哺團隊。
如果你有想法,並且准備 Owner 起一件事情,你可以這么做:
- 不斷拋出問題,然后不斷拋出這些問題的解決方案,並落實
- 拉人進來提問題,讓他們幫忙解決這些問題
- 匯總所有的問題,規划時間和目標,形成小組並定期匯報
- 沉淀方案,推廣方案,讓更多人受益並持續跟進
實際上,第一步開始,你就已經開始 owner 這件事情了。
小結
本文從業務內外兩個角度,回顧了一下我在阿里待了兩年多的一些成長和感受,希望能夠引發你的思考,更希望你可以在文章下方留言,分享你的成長;)
本文轉自我的個人博客:http://www.barretlee.com/blog/2016/10/21/my-growth-at-alibaba/
筆耕不輟,歡迎關注微信公眾號小胡子哥(barretlee_com),分享生活,分享技術,我在那里等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