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avaScript正則表達式,你真的知道?


一、前言

粗淺的編寫正則表達式,是造成性能瓶頸的主要原因。如下:

var reg1 = /(A+A+)+B/;

var reg2 = /AA+B/;

上述兩個正則表達式,匹配效果是一樣的,但是,效率就相差太遠了,甚至在與少量字符串匹配時,reg1就會造成你瀏覽器卡死。

不信?我們可以測試下。

首先,我們聲明一個字符串變量str,同時賦予一個包含20個A的字符串給str,采用match方法與上述reg1、reg2進行匹配測試,如下:

var str = 'AAAAAAAAAAAAAAAAAAAA';

str.match(reg1);

str.match(reg2);

在瀏覽器中運行該段代碼,發現一切正常嘛。

然而,隨着,我們不斷向變量str中添加A后,重復測試,在某一刻(取決於你的瀏覽器),reg1就會讓我們的瀏覽器掛起,但,回頭看看最終的str字符串長度,卻還不到50。而,reg2卻安然無恙。

心里有一絲疑問,是什么造成了它們如此巨大的差別?以后我們在寫正則表達式時,又該如何避免防范這類問題呢?

那么,接下來,我們就有必要深入理解JavaScript正則表達式的內部執行原理了。

如果,在此你還不是很了解正則表達式,那么可以參考如下兩篇博客后,再前來,小生在此等候。

理清JavaScript正則表達式--上篇

理解JavaScript正則表達式--下篇

二、正則表達式工作原理

為了高效的使用正則表達式,理解它們的工作原理是很重要的。

具體如下:

-Step1.編譯

當我們創建一個正則表達式(字面量或者RegExp對象)后,瀏覽器會檢查該正則的模板是否符合標准,然后將其轉化成內部代碼,用於執行匹配工作。

所以,如果我們將正則表達式賦予一個變量,可以避免重復執行該‘編譯’步驟。

-Step2.設置開始位置

當我們使用Step1中編譯后的正則表達式時,首先它將確定從目標字符串中什么位置進行匹配。通常,是目標字符串的起始位置,或者由正則表達式的lastIndex屬性指定。

但是,當它從Step4(匹配失敗)中返回時,該位置則為匹配失敗的位置的下一個位置。

-Step3.正則匹配

當經歷Step2后,正則表達式將從指定位置,從左到右,與目標字符串,逐個匹配。若,正則表達式在匹配過程中,遇到某個字元匹配不了時,它不會立即失敗,而是嘗試回溯到最近一個決策點,然后在剩余選項中選擇一個,以求繼續能匹配。

-Step4.匹配結果

當經歷Step3后,發現能與正則匹配成功的子字符串,那么就匹配成功。如果,經歷了Step3后,發現沒有能與正則匹配的子字符串,那么,它將回到Step2,繼續。只有當目標字符串中的每個字符(以及最后一個字符后面的位置)都經歷了Step3后,仍沒有找到匹配項,才宣布失敗。

下面就舉個例子,使我們更透徹地明白以上4步。

如下:

var reg = /A(B|C)D/g;

var str = 'ABCACD';

reg.exec(str);

首先,瀏覽器將解析reg正則表達式(Step1)。

然后,由於是首次匹配,所以確認開始位置即為字符串起始位置(Step2)。

首先由正則的第一個字元A與字符串起始位置字符A匹配,成功,並在之后的位置記錄一個決策點,因為后面有分支嘛;然后由 (B|C)分支中的B選項去匹配字符串的B,發現匹配;然后再由正則下一個字元D去匹配目標字符串第三個字符C,發現不匹配,但是並沒有放棄,而是回溯,查看是否有決策點,發現有,回溯到就近一個決策點(字符串首字母A之后的那個位置上),嘗試利用第二個分支選項C去匹配字符串第二個字符B,發現不匹配,回溯,查詢是否還有其他分支選項,發現沒有,然后宣布該次失敗(Step3)。

經歷Step3后,發現沒有與正則匹配的子字符串,但是,與之匹配的目標字符串的匹配位置並不是最后一個位置,所以,回到Step2,從目標字符串的下一個位置(即,字符串首字母A之后的那個位置上)開始匹配。首先由正則表達式的第一個字元A與目標字符串B匹配,不成功,又無回溯點,故而,進入Step4,判斷是否是最后一個位置,發現不是,又跳到Step2中繼續。

就這樣一步一步,來到了目標字符串的第四個位置,首先A去與目標字符串的第三個字符A匹配,成功;接下來就是由分支(B|C),去匹配C,首先由分支中的第一個選項B去與C匹配,發現沒有成功,回溯到就近一個決策點,嘗試利用第二個分支選項C匹配,成功,緊接着D也成功了。

匹配成功,並將lastIndex置為6。

三、回溯

上述“正則表達式工作原理”一小節,Step3中的回溯我們是一筆帶過的。但是,可不要忽略了,回溯在正則中是非常重要的,如果理解得不明白,我們在編寫正則時,很容易造成回溯失控。

下面我們就來一起看看回溯在正則表達式中的運用。

正則表達式中有兩種情況,會制造回溯點:

-分支(通過|操作符)

-量詞(諸如*,+?,或者{…})

下面我們就分別舉例來看看。

--分支和回溯--

對於分支,詳見‘正則表達式工作原理’小節中Demo。

--量詞和回溯--

在量詞中,有貪婪量詞(諸如*,+)和非貪婪量詞(諸如*?,+?)之分。所以回溯形式對於它們而言也就有差別咯。我們首先寫個demo看看貪婪量詞是怎么回溯的。

Demo如下:

var reg = /\w*D/g;

var str = 'MonkyDorie!';

reg.exec(str);

就上述貪婪模式匹配流程如下:

提醒:正則表達式reg中\w表示匹配“字母、數字或下划線”,*這個貪婪量詞表示重復匹配零次或者多次,由於是貪婪量詞,故而它會盡可能多的匹配。

首先,正則中的\w*與目標字符串匹配,會一直匹配到‘!’之前,即’MonkyDorie’,並且,每個匹配位置都會記錄一個決策點,便於回溯。

然后,由正則中的剩余字元D與字符串中!匹配,匹配失敗;但是,它並沒有放棄(因為在此之前,記錄了決策點),而是回溯到就近一個決策點(字符e的前一個位置),然后正則D與字符e匹配,匹配失敗;再回溯到就近一個決策點(字符i的前一個位置),然后正則D與字符i匹配,匹配失敗;就這樣一直回溯到字符D的前一個位置時,正則D與字符D匹配,匹配成功,並置lastIndex為6。

好了,這就是上述貪婪匹配流程。

隨后,我們將上述Demo中的正則表達式,稍微調整下,在*后面加上?,變成非貪婪模式,看看非貪婪量詞是怎么回溯的。

Demo如下:

var reg = /\w*?D/g;

var str = 'MonkyDorie!';

reg.exec(str);

就上述非貪婪模式匹配流程如下:

提醒:正則表達式reg中\w表示匹配“字母、數字或下划線”,*?是個非貪婪量詞,也表示重復匹配零次或者多次,但是由於是非貪婪量詞,故而它會盡可能少的匹配。

首先,正則中的\w*?會選擇匹配零個字符(盡可能少的匹配),並將第一個位置(字符M的前一個位置)記錄一個決策點,繼而輪到字元D與字符串字符M匹配,匹配失敗;回溯到就近一個決策點(字符M的前一個位置),然后\w*?選擇匹配一個字符M,並記錄一個回溯點(第二個字符o的前一個位置),繼而輪到字元D與字符串字符o匹配,匹配失敗;回溯到就近一個決策點(字符o的前一個位置),就這樣一步一步,當\w*?選擇匹配五個字符Monky時,繼而輪到字元D與字符串字符D匹配,匹配成功,並置lastIndex為6.

上述兩Demo,對比圖如下:

四、利用前瞻和后向引用避免回溯

正如上述‘回溯’小節中談到,重復量詞和分支會記錄決策點,引起回溯。但是,如果在實際需求中,我們不想讓它們記錄決策點呢—因為回溯太多就會導致回溯失控,影響性能,正如我們在‘前言’中看到的那樣。

一些正則表達式引擎,支持一種叫做原子組的屬性。原子組,寫作(?>…),省略號表示任意正則表達式模板。存在原子組中的正則表達式組中的任何決策點都將被丟棄。利用原子組,我們就可以在必要時,消除由重復量詞和分支記錄的決策點了。

但,在JavaScript中不支持原子組,怎么辦呢?

我們可以利用前瞻來模擬原子組,但是,前瞻在整個匹配過程中,是不消耗字符的,它只是檢查自己包含的模板是否能在當前位置匹配。然而,我們又可以利用后向引用解決此問題,如下:

(?=(pattern to make atomic))\1

好了,針對‘利用前瞻和后向引用避免回溯’一節,我們寫個Demo,自我測試下:

var str = 'ABCDM';   //目標字符串

var reg1 = /\w*M/;   //貪婪模式

var reg2 = /(?=(\w*))\1M/;  //貪婪模式,使用前瞻和后向引用

var reg3 = /\w*?M/;    //非貪婪模式

var reg4 = /(?=(\w*?))M/;    //非貪婪模式,使用前瞻和后向引用

對於以下匹配結果,各位看官答對否:

str.match(reg1);

str.match(reg2);

str.match(reg3);

str.match(reg4);
五、參考文獻

[2]正則基礎之——環視


免責聲明!

本站轉載的文章為個人學習借鑒使用,本站對版權不負任何法律責任。如果侵犯了您的隱私權益,請聯系本站郵箱yoyou2525@163.com刪除。



 
粵ICP備18138465號   © 2018-2025 CODEPRJ.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