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公式快速向下填充
鼠標指向已添加公式單元格右下角,當出現+號時,鼠標雙擊
鎖定被統計公式單元格
=A1*A2,點擊A2按F4
快速改變數據格式
Ctrl+Shift+4 快速將1改變為¥1 Ctrl+Shift+5 快速將1改變為10%
快速跳轉
Ctrl+↑ 跳轉至頂部 Ctrl+↓ 跳轉至底部 最左最右同理
輸入數字匹配文字或符號
例如:輸入0 顯示否,輸入1 顯示是
設置單元格格式,選擇自定義,類型[=0]"否";[=1]"是"
根據篩選,序號自行匹配
=SUBTOTAL(103,B$2:B2)*1
批量轉換Unix時間戳
轉換公式:=(A2+8*3600)/86400+70*365+19
在線轉換地址:http://tool.chinaz.com/tools/unixtime.aspx
跨表格查找,使用VLOOKUP函數
=VLOOKUP(A1,E1:F5,2,1)
=VLOOKUP(被查詢對象,查詢區域,列數,模糊查詢)
查找值:判斷條件
數據表:需要查找的數據源
列序數:需要展示的列數在數據源表的第幾列
匹配條件:0(精准匹配) 1(模糊匹配)
數據透視,快速統計同一個參數出現次數
統計方法:
插入-數據透視圖,選擇單元格區域做為數據源。
放置數據表-列區域展現-行區域展現-提取需要被統計參數做為數據展現
多條件查詢
=INDEX(E2:L28,MATCH(016,A2:A28,0),MATCH(017,E1:L1,0))
注釋:=INDEX(查找區域,MATCH(查找條件1,查找區域1,0),MATCH(查找條件2,查找區域2,0))
多條件查詢並匹配對應結果
=LOOKUP(1,0/((A2:A25=D3)*(B2:B25=E3)),C2:C25)
注釋:=LOOKUP(1,0/((查找區域1=查找條件1)*(查找區域2=查找條件2)),匹配區域)
統計篩選結果數據
=SUBTOTAL(9,A1:A20)
注釋:=SUBTOTAL(篩選參數,統計區域)
常用篩選參數:1平均值 9求和 4最大 5最小
多頁同時打印頂部標題
頁面布局-打印標題,選擇需要固定打印的標題行,打印即可
快速定位修改某一個相同的單元格
Ctrl+G定位,然后輸入修改后的內容,按Ctrl+回車
倒計時
指定日期倒計時:=DATE(2018,10,1)-TODAY()
指定單元格倒計時:=A2-TODAY()&"天" A2格式為2000/01/01
倒計時(時+分):=A2-(NOW()-TODAY()) A2格式為12:00
倒計時(天+時):=TEXT(INT(A2-NOW()),"0天")&TEXT(MOD(A2-NOW(),1),"h時") A2格式為2019/8/13 10:00:00
倒計時(天+時+分):=TEXT(INT(A2-NOW()),"0天")&TEXT(MOD(A2-NOW(),1),"h時m分") A2格式為2019/8/13 10:00:00
快速插入當前日期,並合並/拆分
快捷鍵Ctrl+; 即可顯示今天的日期 快捷鍵Ctrl+Shift+; 即可顯示當前時間
拆分方法:=YEAR(A1) =MONTH(A1) =DAY(A1)
合並方法:=DATA(被合並單元格)
自動增加月份:=EDATA(被增加單元格,自動增加月份數字) 例如:=EDATA(A1,3) 將會自動增加3個月
自動倒計時:=(被統計單元格-today())&"天"
統計符合單個/多個條件下的單元格個數
=COUNTIFS(A1:A10,">=100",A1:A10,"<300")
注釋:=COUNTIFS(被統計區域,"統計條件1",被統計區域,"統計條件2")
=COUNTIFS(A1:A10,A3,">=100")
注釋:=COUNTIFS(被統計區域,被統計的單元格,"統計條件")
=COUNTIFS(A1:A10,">="&B1)
注釋:=COUNTIFS(被統計區域,判斷條件&判斷單元格)
根據不同條件求和,為求和增加判斷條件
=SUMIF(判斷條件區域,判斷單元格,求和區域)
=SUMIFS(求和區域,判斷條件區域1,判斷單元格1,判斷條件區域2,判斷單元格2)
=SUMIFS(求和區域,判斷條件區域1,"判斷條件") 例如:=SUMIFS(A1:A10,B1:B10,"李*") 代表統計叫李X或李XX的數值統計如果只需要統計李X也可以使用李?,李XX則為李??
將單列數據表下不重復數據,高級篩選
選擇A列整列,篩選-高級篩選,勾選將篩選結果復制到其它位置-在“復制到”選擇C1,勾選不重復的記錄
統計某區域下某個內容數據總和
=SUMIF(A:A,C2,B:B)
注釋:=SUMIF(篩選判斷區域,被判斷表格,統計求和區域)
美化表格,取消#N/A類函數統計顯示
=IFERROR(原本公式,"")
補充知識:
https://jingyan.baidu.com/article/636f38bb9bfc2dd6b946104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