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層框架:
通常意義上的三層架構就是將整個業務應用划分為:表現層(UI)、業務邏輯層(BLL)、
數據訪問層(DAL)。區分層次的目的即為了“高內聚,低耦合”的思想。
原理:
1:數據訪問層:主要是對原始數據(數據庫或者文本文件等存放數據的形式)的操作層,而不是指原始數據,也就是說,
是對數據的操作,而不是數據庫,具體為業務邏輯層或表示層提供數據服務.
2:業務邏輯層:主要是針對具體的問題的操作,也可以理解成對數據層的操作,對數據業務邏輯處理,如果說數據層是積
木,那邏輯層就是對這些積木的搭建。
3:表示層:主要表示用戶的操作終端,如果邏輯層相當強大和完善,無論表現層如何定義和更改,邏輯層都能完善地提供
服務。
具體的區分方法
1:數據訪問層:主要看你的數據層里面有沒有包含邏輯處理,實際上他的各個函數主要完成各個對數據文件的操作。而不
必管其他操作。
2:業務邏輯層:主要負責對數據層的操作。也就是說把一些數據層的操作進行組合。
3:表示層:主要對用戶的請求接受,以及數據的返回,為客戶端提供應用程序的訪問。位於最外層(最上層),最接近用戶。
用於顯示數據和接收用戶輸入的數據,為用戶提供一種交互式操作的界面。
優缺點
優點
1、開發人員可以只關注整個結構中的其中某一層;
2、可以很容易的用新的實現來替換原有層次的實現;
3、可以降低層與層之間的依賴;
4、有利於標准化;
5、利於各層邏輯的復用。
6、結構更加的明確
7、在后期維護的時候,極大地降低了維護成本和維護時間
缺點
1、降低了系統的性能。這是不言而喻的。如果不采用分層式結構,很多業務可以直接造訪數據庫,以此獲取相應的數據,
如今卻必須通過中間層來完成。
2、有時會導致級聯的修改。這種修改尤其體現在自上而下的方向。如果在表示層中需要增加一個功能,為保證其設計符合
分層式結構,可能需要在相應的業務邏輯層和數據訪問層中都增加相應的代碼。
3、增加了開發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