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人的名字


    年輕學英語時,總是碰見英文名字“瑪麗”、“艾麗斯”、“喬治”、“傑克”等,當時並沒多想,以為這些常見的英文名字和一些常出現在數學應用題里的中文名字“小明”、“小強”、“小華”等一樣,只是因為簡單而常被舉例而已,更多精彩的名字可能尚不被我們所知。

    可來到英國才發現,說英國人的名字真就這些,有點兒誇張,不過真是比這多也多不多少。英文中供用作名字的字就那么幾個,他們反復用、世代用、輪換用,在咱們這些掌握着博大精深的漢語的人看來,真是一點兒創意都沒有,以至於重名者眾。可遠不及中國人的名字,那叫一個豐富多彩、紛繁復雜、花樣百出。

    以前我只知道外國人的名字由“名”和“姓”組成,並且和中國不同的是,“名”放在“姓”的前面。不久前我才知道,英國的大部分人還有“中間名字”,也就是說,他們的名字也是三個字的(當然,他們的“字”和中文的“字”不是一個概念,他們的一個“字”用中文翻譯過來就是一個長的“詞”)。而今天我才知道,很多人居然都有兩個中間名字,就是說,他們的名字由四個字(詞)組成,很長很長。例如“路易斯·喬治·安德魯·傑克森”,而“傑克森”就是姓,隨父親,其他三個字(詞)都是名。而他們的名都無非來自於他們的父親、祖父、外祖父、曾祖父、曾外祖父的名等等。據說,一般的人都取他們的長輩或者對他們的生命比較重要的人的名字的一部分作為自己的名字的一部分,所以,在創意層面上,可想而知。

    而他們在告訴別人自己的名字時,一般都只告訴全名中的第一個字(詞),例如“路易斯·喬治·安德魯·傑克森”,一般人只知道他叫“路易斯”;而在一些稍微正式的場合他們才用到他們的姓,例如“路易斯·傑克森”,或傑克森先生;只有在他們的駕照、身份證等法律性證件中,他們的大長全名才會出現。

    而女人在出嫁了之后,就將自己的姓改成丈夫的了,也有女人不改,但很少,可見英國還是比較傳統的國家。這也會出現個問題,如果女人離了婚呢,有的女人還姓前夫的姓直到找到“下家”,有的女人再姓回娘家的姓,等再嫁了再姓別的。這真是一件又尷尬、又復雜的事情,呵呵。

    而且我發現,英國人對於名字的“被叫性”(這是我創造的描述詞,暫時找不到合適的詞代替)很看重,這也可能是他們“紳士”的表現之一吧。我的意思是,他們在和人的交流和交往中會很主動地“自報家門”,然后雙方或者多方也會立刻記住對方的名字,而在下文的談話或者未來的交往中,他們總是用名字來替代“他”“她”“他們”“她們”等代詞。這樣的確給人很被重視、很溫暖的感覺。

    英國人的名字的“被叫性”的另外一個表現就是,若不是特別親近的長輩,他們一般都直呼其名。為了表達晚輩對長輩的尊敬,他們會讓孩子對家里的長輩有輩分上的稱呼,但還是沒落下名字,比如“羅伯特爺爺”“凱莉阿姨”等等。學過英語的都知道,這樣稱呼還有一個原因是,英語中關於輩分的稱呼極其貧乏,祖父、外祖父都是一個詞,不像中文“爺爺”、“姥爺”的;而“叔”和“舅”的稱呼也是一個詞;“姑”和“姨”的稱呼也一樣。所以,他們也只有用名字來區分相同輩分的不同人了。但對稍微遠些的親戚、朋友或陌生人,盡管是長輩,他們也直呼其名。

    所以,語言習慣真是一個很好玩的東西,對於來自不同國家和地區的人來說,適應的確需要時間。我現在仍然不習慣他們張嘴名字、閉嘴名字的,我還總是用代詞“他”“她”“它”,而且我也總是記不住他們的名字,有時他們說名字來取代“他”“她”“它”,我都反應不過來他們說的是誰。比如一個朋友Philip,他經常在話語間提到他家的貓,叫Jake(或者類似的發音),像說一個人一樣Jake長、Jake短的,搞得我經常“丈二和尚摸不到頭腦”,詢問再三才知,他在那兒說他家貓呢!

 


免責聲明!

本站轉載的文章為個人學習借鑒使用,本站對版權不負任何法律責任。如果侵犯了您的隱私權益,請聯系本站郵箱yoyou2525@163.com刪除。



 
粵ICP備18138465號   © 2018-2025 CODEPRJ.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