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畢竟是競賽,跟學校掛鈎,沒辦法開源代碼和算法完成思路,所以不能詳細寫太多,如果可以等價交換的話,應該還是可以向領導申請一下的。
在廈大信科通信系,參加這個比賽,大家都覺得性價比太低,畢竟這個系,學霸太多,能力太強,課程多,分數還必須要高,如果參加這種要花大半年的時間來准備,但是卻只能抱着不確定性拿獎的比賽,對於那些拼保研名額的同學簡直有點太過於奢侈。所以基本上選擇了創客類比賽,電子設計競賽,ACM,數學建模,這些短周期的比賽。其實我也糾結了很久,其實,本來我也就是簡簡單單想進來混一混,學了該學的東西就走,但是后來發現,其實基礎的東西,就是那些,本來提前會了一些,所以前期比較猶豫要不要堅持下去,后來在校賽上,跟別人差了十萬八千里,才發現原來車之間的差別可以這么大。然后那時候才開始要好好做車。
因為團隊運營的問題,原先我們CCD組的成員,就是我電賽一起組隊的成員,但是一個如上所說,所以一開始就處於不怎么要做的階段,過年也就走了,所以硬件上的壓力就比較打。另一個好哥們參加太多比賽,壓力太大,就只能單單負責硬件上的事情,但是又沒時間創新,所以只能沿用上屆,這是我們組應該最差勁的一個地方,但也沒辦法。畢竟突破比較難,又有一個國特的學長在,什么都想抄一抄,也就沒什么進步,現在發現其實CCD要抄攝像頭的東西,差距很大,所以硬件上能有突破是極好的。然后就主要一個人寫代碼,調機械。
本來CCD組有兩隊,一直比不過另外一隊,然后在4月份終於調試出來內八方案之后,車子終於上了2米8,趕超另一隊,最后校賽時候,贏過另一隊,最終采用這套方案。所以還是有收獲的,但是確實又度過了1個學期,沒有獎項收入,課程成績拉下,但是感覺還是有收獲的,收獲了分析問題所在的能力,參考他人優勢化為自用的能力,創新算法的能力,代碼書寫能力的提升,雖然沒有物質獎勵,感覺能力確實有提升。但是又覺得少了些什么,現在發現,少了算法的基礎,大一學習的ACM算法,拉下了差不多,還好有博客,可以慢慢補救回來,學會的制作GAME的能力,也有些生疏,所以還是要抓緊零碎的時間重溫,不能拉下太多。
華南賽打擊不小,發現原來差距很大,明明也是很努力,卻輸得很慘,所以8月份國賽希望能拿一個好成績,不多說,GB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