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博文是繼續上篇博文MUI(2)。
上面這幅圖是博文MUI(1)中實現的效果,在博文MUI(1)中提到了2個頁面,一個頁面是index.html,另一個頁面是index_list.html頁面。上面這幅圖中紅色框子是index.html頁面,藍色框子是index_list.html頁面。兩個頁面本來是獨立的兩個頁面,但是組合在一起之后就形成了如上面這幅圖所示的效果。在一個頁面中顯示另一個頁面。
實現方法很簡單,
1 <script type="text/javascript" charset="utf-8"> 2 mui.init({ 3 subpages: [{ 4 url: "html/index_list.html", //子頁面HTML地址,支持本地地址和網絡地址 5 id: "index_list", //子頁面標志 6 styles: { 7 top: '45px', //子頁面頂部位置,mui標題欄默認高度為45px 8 bottom: '0px' //子頁面底部位置,默認為0px,可不定義 9 } 10 }] 11 }); 12 </script>
其實index_list.html頁面是index.html頁面的子頁面,官方文檔中說:在mobile app開發過程中,經常遇到卡頭卡尾的頁面,此時若使用局部滾動,在Android手機上會出現滾動不流暢的問題;mui的解決思路是:將需要滾動的區域通過單獨的webview實現,完全使用原生滾動。具體做法是:將目標頁面分解為主頁面和內容頁面,主頁面顯示卡頭卡尾區域,比如頂部導航,底部選項卡等;內容頁顯示具體需要滾動的內容,然后在主頁面中調用mui.init方法初始化內容頁面。
官方文檔中的這段說明,通俗來說就是將一個頁面分解出來,比如把頭部導航放在一個頁面上,內容部分放到另一個頁面上面,然后再將這兩個頁面結合在一起。上面官方文檔說明中提到一個名稱webview,關於webview在官方文檔中也有說明:UI模塊管理應用界面,用於操作加載HTML頁面的原生窗口,調用系統原生控件等。由於此模塊功能太多,現已根據功能分拆更新為Key、NativeUI、Navigatori等,並對接口和功能做了一些優化調整,請使用新API。模塊管理應用窗口界面,實現多窗口的邏輯控制管理操作。通過plus.webview可獲取應用界面管理對象。
如果暫時沒有聽懂或者不理解什么是webview也沒事,寫的多了就會慢慢理解了,多寫多思考。
a.html頁面中顯示b.html頁面,那么在a.html頁面中這么寫即可:
1 mui.init({ 2 subpages:[{ 3 url:your-subpage-url,//子頁面HTML地址,支持本地地址和網絡地址 4 id:your-subpage-id,//子頁面標志 5 styles:{ 6 top:subpage-top-position,//子頁面頂部位置 7 bottom:subpage-bottom-position,//子頁面底部位置 8 width:subpage-width,//子頁面寬度,默認為100% 9 height:subpage-height,//子頁面高度,默認為100% 10 ...... 11 }, 12 extras:{}//額外擴展參數 13 }] 14 });
首先如上面這串代碼所示,url處寫b頁面地址,id自己定義,默認為b頁面url,下面的styles是b頁面在a頁面中顯示的樣式,比如b頁面顯示在a頁面距離頂部導航欄45px處等等。extras是擴展參數,用不到可以不寫。按照這個格式可以實現在a頁面中顯示b頁面。
頭部導航欄是header,底部選項卡是nav,例如頭部導航欄舉例:
1 <!-- 頭部header開始 --> 2 <header class="mui-bar mui-bar-nav"> 3 <a class="mui-icon mui-icon-bars mui-pull-left"></a> 4 <a id="info" class="mui-icon mui-icon-info-filled mui-pull-right" style="color: #999;"></a> 5 <h1 class="mui-title">首頁</h1> 6 </header> 7 <!-- 頭部header結束 -->
這幅圖是博文MUI(2)中實現的效果,博文MUI(2)在博文MUI(1)的基礎之上又添加了一個頁面策划菜單頁面index_menu.html頁面,這幅圖紅色框是index.html頁面,綠色框是index_menu.html頁面。而在綠色框的右側外圍紅色框的右側這部分區域是遮罩,博文MUI(2)中提到的遮罩效果。
1 <div class="mui-content"> 2 <div class="title">側滑導航</div> 3 <div class="content"> 4 這個頁面是側滑導航頁面,是單獨的一個頁面,作為側滑頁面出現。關閉這個側滑菜單的方式:1.點擊這個側滑菜單頁面之外的任意位置;2.點擊下面這個紅色按鈕<span id="android-only">;3.Android手機按back鍵;4.Android手機按menu鍵</span>。 5 </div> 6 <p style="margin: 10px 15px;"> 7 <button id="close-btn" type="button" class="mui-btn mui-btn-danger mui-btn-block" style="padding: 5px 20px;">關閉側滑菜單</button> 8 </p> 9 </div>
因為蘋果手機不具備安卓手機的返回按鍵和菜單按鍵,所以需要設置當在蘋果手機上面運行時隱藏上面代碼中的第3點和第4點,需要單獨設置樣式和js代碼進行判斷並作出相應措施。
<span id="android-only">;3.Android手機按back鍵;4.Android手機按menu鍵</span>
相應的js代碼:
1 mui.init();//初始化 2 var aniShow = null; 3 /*因為back按鍵和menu按鍵在ios平台不存在,所以ios平台下面需要隱藏,避免尷尬症。*/ 4 if(!mui.os.android) { 5 var span = document.getElementById("android-only"); 6 if(span) { 7 span.style.display = "none"; 8 } 9 aniShow = "pop-in";//頁面顯示動畫 10 }
如果不是安卓手機平台那么作出相應措施,其實這些細節就需要我們程序員機制的機制咯。小編沒有蘋果手機,所以沒有做蘋果手機的測試。
1 /*關閉側滑菜單*/ 2 function close() { 3 mui.fire(mui.currentWebview.opener(), "menu:close"); 4 } 5 /*點擊"關閉側滑菜單"按鈕處理邏輯*/ 6 document.getElementById("close-btn").addEventListener('tap', close); 7 /*在Android4.4.2中的swipe事件,需要preventDefault一下,否則觸發不正常*/ 8 window.addEventListener('dragstart', function(e) { 9 mui.gestures.touch.lockDirection = true; //鎖定方向 10 mui.gestures.touch.startDirection = e.detail.direction; 11 }); 12 window.addEventListener('swipe', function(e) { 13 if(!mui.isScrolling) { 14 e.detail.gesture.preventDefault(); 15 } 16 }); 17 //監聽左滑事件,若菜單已展開,左滑要關閉菜單 18 window.addEventListener('swipeleft', function(e) { 19 if(Math.abs(e.detail.angle) > 170) { 20 close(); 21 } 22 });
側滑菜單頁面中有一個按鈕,其id為close-btn,對這個id進行監聽,如果單擊這個按鈕,那么執行關閉側滑菜單命令。
function close() {mui.fire(mui.currentWebview.opener(), "menu:close");}
關於這行代碼乍一看平淡無奇,但是仔細觀察:mui.fire官方文檔中這樣說明:通過mui.fire()
方法可觸發目標窗口的自定義事件,格式為:.fire(target, event, data)
target Type:WebviewObject需要傳值的目標webview;event Type;String自定義事件名稱;data Type:JSONjson格式的數據。
官方文檔在這一塊還有一個溫馨提示:
目標webview必須觸發loaded事件后才能使用自定義事件
若新創建一個webview,不等該webview的loaded事件發生,就立即使用webview.evalJS()或mui.fire(webview,'eventName',{}),則可能無效;
currentWebview是獲取當前窗口的webviewObject對象,返回值是:WebviewObject :Webview窗口對象。
Webview窗口對象,用於操作加載HTML頁面的窗口;opener: 獲取當前Webview窗口的創建者。
index.html頁面中采用了plus.webview.currentWebview();創建菜單頁面webview。那么就是返回到index.html頁面,觸發close事件后。
不用擔心后期會再回到這篇博文的,會再次重新解釋的,相信小編。
1 var menu = null, 2 main = null, 3 showMenu = false; 4 mui.plusReady(function() { 5 /*plus.screen.lockOrientation("portrait-primary");//僅僅支持豎屏顯示*/ 6 main = plus.webview.currentWebview(); 7 main.addEventListener('maskClick', closeMenu); 8 //處理側滑導航,為了避免和子頁面初始化等競爭資源,延遲加載側滑頁面 9 setTimeout(function() { 10 menu = mui.preload({ 11 id: 'index_menu', 12 url: 'html/index_menu.html', 13 styles: { 14 left: '0px', 15 width: '70%', 16 zindex: -1 17 }, 18 show: { 19 aniShow: 'none' 20 } 21 }); 22 }, 200); 23 });
index.html頁面中通過上面這篇代碼加載了側滑菜單頁面,雖然在開始的時候並沒有顯示出來側滑菜單,但是已經加載了。
1 var isInTransition = false; 2 /*顯示側滑菜單*/ 3 function openMenu() { 4 if(isInTransition) { 5 return; 6 } 7 if(!showMenu) { 8 //側滑菜單處於隱藏狀態,則立即顯示處理 9 isInTransition = true; 10 menu.setStyle({ 11 mask: 'rgba(0,0,0,0)' 12 }); 13 //menu設置透明遮罩防止點擊 14 menu.show('none', 0, function() { 15 //主窗體開始側滑並顯示遮罩 16 main.setStyle({ 17 mask: 'rgba(0,0,0,0.4)', //遮罩蒙版 18 left: '70%', 19 transition: { //一組用於定義頁面或控件轉換效果的屬性 20 duration: 150 21 } 22 }); 23 mui.later(function() { 24 isInTransition = false; 25 menu.setStyle({ 26 mask: 'none' 27 }); 28 //移除menu的mask 29 }, 160); 30 showMenu = true; 31 }); 32 } 33 }
既然已經加載了,那么當我們點擊打開側滑菜單的時候就會很快顯示在我們的眼前。好了上面這串代碼就是實現打開側滑菜單。
什么是mask呢?官方文檔中這樣給我們說明:
遮罩蒙版
在popover、側滑菜單等界面,經常會用到蒙版遮罩;比如popover彈出后,除popover控件外的其它區域都會遮罩一層蒙版,用戶點擊蒙版不會觸發蒙版下方的邏輯,而會關閉popover同時關閉蒙版;再比如側滑菜單界面,菜單划出后,除側滑菜單之外的其它區域都會遮罩一層蒙版,用戶點擊蒙版會關閉側滑菜單同時關閉蒙版。
遮罩蒙版常用的操作包括:創建、顯示、關閉,如下代碼:
var mask = mui.createMask(callback);//callback為用戶點擊蒙版時自動執行的回調; mask.show();//顯示遮罩 mask.close();//關閉遮罩
注意:關閉遮罩僅會關閉,不會銷毀;關閉之后可以再次調用mask.show();
打開遮罩;
mui默認的蒙版遮罩使用.mui-backdrop
類定義(如下代碼),若需自定義遮罩效果,只需覆蓋定義.mui-backdrop
即可;
.mui-backdrop { position: fixed; top: 0; right: 0; bottom: 0; left: 0; z-index: 998; background-color: rgba(0,0,0,.3); }
還有一個later是什么呢?不要着急,官方文檔中有說明:
結合官方文檔和前兩篇博文提供的源代碼,自己思考一下,敲一敲,試試看。
轉載請注明出處,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