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用CSS一直沒有遇到過這個問題,在最近給一個本科同學做的項目里面。出現一些問題,搜索引擎查了一些網站和資料,發現很多人問到這個問題,給出的結果我試了試,大部分都不正確。
給出我試的順序,可能會對大家有一些幫助:
a:link { color: #000000; text-decoration: none } a:visited { color: #000000; text-decoration: none } a:hover { color: #ff7f24; text-decoration: underline; } a:active { color: #ff7f24; text-decoration: underline; }
a :link、a:hover、a:visited這幾個元素,定義CSS時候的順序不同,也會直接導致鏈接顯示的效果不同。
我想,原因就在於瀏覽器解釋CSS時遵循的“就近原則”。
舉例來說:
我想讓未訪問鏈接顏色為藍色,活動鏈接為綠色,已訪問鏈接為紅色:
<1>.第一種情況:我定義的順序是a:visited、a:hover、a:link,這時會發現:把鼠標放到未訪問過的藍色鏈接上時,它並不變成綠色,只有放在已訪問的紅色鏈接上,鏈接才會變綠。
<2>.第二種情況:我把CSS定義順序調整為:a:link、a:visited、a:hover,這時,無論你鼠標經過的鏈接有沒有被訪問過,它都會變成綠色啦。
這是因為,一個鼠標經過的未訪問鏈接同時擁有a:link、a:hover兩種屬性,在第一種情況下,a:link離它最近,所以它優先滿足a:link,而放棄a:hover的重復定義。
在第二種情況,無論鏈接有沒有被訪問過,它首先要檢查是否符合a:hover的標准(即是否有鼠標經過它),滿足,則變成綠色,不滿足,則繼續向上查找,一直找到滿足條件的定義為止。
一句話:在CSS中,如果對於相同元素有針對不同條件的定義,宜將最一般的條件放在最上面,並依次向下,保證最下面的是最特殊的條件。
這樣,瀏覽器在顯示元素時,才會從特殊到一般、逐級向上驗證條件,才會使你的每一個CSS語句都起到效果。
當然,如果故意打亂順序,也會造成一些特殊的效果。比如,可以為鏈接制造出下划線顏色與文字顏色的差異。
近日突然發現,原來這個CSS問題早已有高人提出啦。還是個老外呢。他給總結了一個便於記憶的“愛恨原則”(LoVe/HAte),即四種偽類的首字母:LVHA。
再重復一遍正確的順序:a:link、a:visited、a:hover、a:active .
最后經驗補充:
1.鼠標經過的“未訪問鏈接”同時擁有a:link、a:hover兩種屬性,后面的屬性會覆蓋前面的屬性定義;
2.鼠標經過的“已訪問鏈接”同時擁有a:visited、a:hover兩種屬性,后面的屬性會覆蓋前面的屬性定義;
所以說,a:hover定義一定要放在a:link、a:visited的后面,,,
溫故而知新:
- a:link 設置 a 對象在未被訪問前的樣式。
- a:visited 設置 a 對象在其鏈接地址已被訪問過時的樣式。
- a:hover 設置 a 對象在其鼠標懸停時的樣式。
- a:acitve 設置 a 對象在被用戶激活(在鼠標點擊與釋放之間發生的事件)時的樣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