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系列會介紹OpenStack 企業私有雲的幾個需求:
- 自動擴展(Auto-scaling)支持
- 多租戶和租戶隔離 (multi-tenancy and tenancy isolation)
- 混合雲(Hybrid cloud)支持
- 主流硬件支持、雲快速交付 和 SLA 保證
- 大規模擴展性支持
- 私有雲外圍環境支持(包括支持CDN 、商業SDN控制器、防火牆和VPN/專線等)
- 向上擴展性(PaaS 和 SaaS 等支撐)
- 企業數據中心IT環境支持(包括裸金屬/Bare metal、F5 、GPU、跨雲網絡連通、租戶計費、備份等支持)
- 行業解決方案 (電信 - NFV、大數據、等等)
- 成體系的服務,包括培訓、運維、支持等
- 雲管理平台
- 總結篇:OpenStack 的前景和錢景
作者注:本文原文發表於 《程序員》 2016年6月 期 《OpenStack能復制Red Hat的成功嗎?》,編輯魏偉。
謹以此文作為本系列文章的階段性收尾。繼前幾篇文章討論了用戶對 OpenStack 的各種需求之后,本文將討論 OpenStack 的商業模式,並以 Mirantis 的商業模式為例,與 Red Hat 的商業模式做對比。本文中的觀點謹代表作者的個人觀點。
1. OpenStack 的價值在於其開放性和標准化的API
OpenStack 到目前為止的主要成果,是借助社區的力量,實現了類似於 AWS 和 VMware 這樣的的雲管理系統,當前它主要是部署在私有雲或者小規模公有雲環境中。就像我在 OpenStack Austin 峰會觀察:OpenStack as IaaS 已是過去,Solutions on OpenStack 才是未來 一文中所述,這種雲操作系統本身沒有什么太多的新意,畢竟 OpenStack 作為該領域內的后來者,它在過去的這一階段中主要還是扮演追趕着甚至模仿者的角色。因此,它所實現的功能基本上都能在 AWS 和 VMware 中找到相同的或者類似的功能,甚至還沒它們實現得好。
那有人就會問,OpenStack 的價值到底在哪里?我個人認為,OpenStack 的價值主要在於其開放性和標准化的 API,原因主要包括:
(1)開放性帶來了如下幾樣東西,它們都是OpenStack 在過去和將來發展所離不開的基石。
- 龐大的開發者社區:它提供了足夠的開發資源,使得他們能很快實現私有雲所需要的最基本功能,使得它能快速趕上 VMware 和 AWS,而不至於被它們甩開;
- 龐大的從業群體:一個開源項目,提供的只是由開源社區中的開發者開發的代碼,它離進入企業的生產環境還有相當長的距離,這個差距的彌補要依靠從事OpenStack 產品化的大量企業,包括傳統企業新設立的 OpenStack 部門,以及廣大 OpenStack 創業公司等。這些公司需要大量的從業人員,包括產品、研發和市場等。而 OpenStack 的開放性也使得快速培養大量人才成為可能,因為除了公司自己培訓外,人才們還可以通過自我學習和互相交流來快速成長,同時還保證了人才的充分流動性。
- 生態環境:OpenStack 只是作為 IaaS 層面,它本身除了虛機和存儲以外,不向用戶提供能使用的其它東西。這些東西必須依賴圍繞 OpenStack 所形成的生態提供。OpenStack 的開放性,使得這個生態能主動地選擇 OpenStack 作為其載體。這個生態圈可以分為上層和下層,下層主要包括硬件,即服務器網絡存儲之類;上層主要是各種行業應用。與其對比的是,作為閉源雲(姑且就說雲吧)的代表,VMware 和 AWS 則需要自己培養和開發生態群,因此其過程是被動的。
- 低成本並且減少廠商鎖定的產品:客觀地說,消除廠商鎖定是不可能的,但是 OpenStack 的開放性有利於減少廠商鎖定。特別是全部由社區代碼組成的產品,其廠商鎖定力度更小,成本更低。
(2)標准化的 API 帶來了與 OpenStack 集成的便捷性和低成本。
OpenStack 作為雲解決方案,它區別於虛級化方案比如 VMware 的一個顯著特征是它有方便易用全面的 API;區別於公有雲的一些顯著特征是它的 API 是標准開放的。不管是哪個廠商提供的,只要是基於 OpenStack 的,那么它所提供的 API 都是一樣的。這會帶來幾個好處:
- 應用與 OpenStack 集成的便捷性:這些應用廠商再也不需要一個一個地與不同的雲提供商的雲做集成了,他們只需要和 OpenStack API 做集成即可。
- 應用與 OpenStack 集成的低成本,這會帶來集成廠商的積極性,從而使生態更加繁榮。
- 有利於搭建混合雲。
2. OpenStack 目前所具有的一些問題恰恰也是來源於它的開放性
OpenStack 目前這種松散的社區組織形式,也給其帶來了一些困擾甚至阻礙,主要有:
- 社區做出的是項目,是代碼,而不是產品。去年 Gartner 就曾經 “在現場認為 OpenStack 是一個科學項目”。
- 社區中的絕大多數人是架構師和開發者,對產品層面專注不夠,因此,許多功能只是可用,但是不好用,不經用。
- 社區缺乏產品經理角色,尤其是企業級產品的產品經理角色,因此,社區對許多企業級需求投入有限。目前項目總數非常龐大,但是可用的其實也就那么幾個。企業級產品需要的一些特性,比如RAS、擴展性、用戶操作性、可維護性等,都比較缺乏。
- 組件之間缺乏統一性,以 PTL 為 Project leader 這種組織形式,造成缺乏更高層面的協調性和統一性。
- 很多組件的設計其實是一種妥協。部分原因是因為各大廠商都參與其中,每個公司的需求不同,目的不同,導致設計出的產品只能是一種妥協的產物,而不是給客戶能提供的最佳實現。
- 核心模塊的成熟度依然不高。以 Nova 和 Neutron 為例,它們都是 IaaS 的核心模塊,盡管經歷了13個版本,但是bug依然為數眾多,高級特性依然缺乏。
- 作為IaaS,還不能一統底層IT環境,許多廠家的參與度還不高。以Neutron FWaaS 和 VPNaaS 為例,相關廠家的參與度依然較低,導致其覆蓋面依然有所缺乏。
- 生態中的外部社區和 OpenStack 打交道可能面臨找不到人的局面。模塊之間組織松散,缺乏核心的看全局的人,導致這些外部社區在與 OpenStack 社區打交道時有困惑不知道該找誰。
3. OpenStack 的定位
毋庸置疑,當前以及將來可預見的一段時間內,OpenStack 的定位在私有雲,或者中小型公有雲。私有雲這一塊,它又可以大致分為幾種類型:
類型 | 說明 | 給客戶的價值和影響 | 對 OpenStack 供應商的價值和影響 | 目前的狀態 |
客戶自己弄的私有雲 | 客戶自己組織團隊,自己搭建和維護 OpenStack私有雲 | 對於搞得定的客戶,價值顯而易見,它提供了最大的靈活性;對於搞不定的客戶,則會陷入泥潭不可自拔。 |
無論成功與否,都會產生示范效應,以及跟風效應,這都會對供應商產生某種程度的壓力或助力。 |
在某些行業,比如互聯網和電信行業,有成功案例,但是大都不可復制。 |
供應商提供的非托管的私有雲 | 這是傳統的私有雲。供應商按照客戶需求部署雲以后,由客戶自行維護。 | 客戶搞得定的話,這是一種挺好的模式,安全性有保證,也能帶來靈活性; 客戶自己搞不定的話,就會說 OpenStack 不好,其實,是他們高估了自己的實力,或者低估了OpenStack的復雜性。 |
對於失敗案例,其實這也是客戶的自我教育階段,這種事情多了以后,供應商們的事情甚至更好做了,因為這些客戶提供了反面教材。另外,現在 OpenStack 已經不怕唱衰了。 另外,供應商也可以提供培訓,建立長期的客戶關系,和客戶一起實現雙贏。 |
目前這應該是主流,但將來應該不是主流;這種模式下,供應商們難賺錢,客戶的反饋也是好壞參半。這是一個必須經歷的階段,需要雙方攜手度過。 |
供應商提供的托管私有雲 | 供應商按照客戶需求部署,供應商代為運營 | 客戶可以專注於使用托管的OpenStack帶來的業務價值 | 如何解決客戶信任問題,因為托管是需要拉根線進客戶機房的,這一方面需要從技術層面解決,另一方面需要從客戶關系層面解決。 | 目前還不是主流,但是個人認為長期來講這應該是主流。對客戶來說,專注於使用服務;對供應商來說,專注於提供服務。而且,服務本身,也是供應商的差異化所在。 |
供應商提供的專有雲 | 供應商在自己的機房中部署和管理的隔離的私有雲,客戶遠程使用 | 對於自己沒有機房的客戶,這是一種可行的模式,但是費用相對較高 | 對於無法接受前兩種形式的客戶,這一種是可行的;在國外目前比較流行,但是國內卻不怎么流行。 | 在國內,當前和將來都應該不是主流,而且市場應該不會太大。 |
4. OpenStack 的前景和錢景
OpenStack 的前景毋庸置疑,但是 OpenStack 供應商們怎么才能賺到錢,卻是一個問題。作者給 OpenStack 供應商們的建議是:
- 必須完成 OpenStack as IaaS 這一階段的任務,不斷完善代碼質量和部署能力,向客戶提供 “高可靠性、高可用性、高性能、高安全、高可擴展、API開放、低成本、易運維” 的企業級私有雲解決方案。這是一切一切的基礎,沒有這個,就是在沙灘上蓋房子,不論蓋得多高遲早都要倒掉。
- 以服務作為差異化,不管是托管的還是非托管的,都要提供高質量的服務來吸引客戶、成就客戶,獲取客戶粘性,實現雙贏。 只有這樣才能贏得客戶,占領市場,而不是投機取巧,將產品零元或者一塊錢白送給客戶,這種都是損人不利己的短視做法。這里的服務包括:交付、已有負載遷移、培訓、運維等。不要投機取巧了,腳踏實地,好好做服務吧,雲本來就是服務,SLA 不只是紙面上的。就像京東那樣,快遞服務的質量好了,即使貨物價格高一點,客戶也願意接受。
- 不能局限於 OpenStack as IaaS,而要着眼於 Solutions on OpenStack;要和生態內的其它供應商合作,建立完整的生態圈,以完整的基於 OpenStack 的具有一定可復制性的行業解決方案,給客戶帶來業務上的價值,同時,為自己的產品帶來更高層次的差異化。單打獨斗的時代即將過去,誰能獲得更多的行業解決方案供應商和客戶資源,誰就能占領市場。
5. OpenStack 開源之路在何方?Red Hat的成功可以被復制嗎?
5.1 Red Hat 及其商業模式介紹
5.1.1 Red Hat 公司簡介
- 1993 年,成立,一開始只是靠向客戶提供電話支持要賺營收。五年之后,“open source” 這個術語才被創造出來。
- 2012 年,Red Hat 成為第一家10億美元收入的開源公司。
- 2014 年,Red Hat 占整個 Linux 企業市場60%的市場份額,全球共計6500名員工,年營收16億美金左右。
- 2016 年,Red Hat 成為第一家20億美元收入的開源公司,連續60個季度增長,市值超過130億美金。
- 根據 Linux 基金會出具的 2015 階段性發展報告,Intel 已經超越 Red Hat 成為為 Linux 內核貢獻最多的機構。Red Hat 排名第二,貢獻百分比是 8.4%。
5.1.2 Red Hat 的商業模式
- Red Hat 創造了迄今為止最為成功的基於開源的商業模式:Reh Hat 基本上以開源社區為創新中心,通過開源社區的運作,擴大紅帽 Linux 的影響力和生態圈,既向社區貢獻力量,也從社區吸取能量,從而逐步改進商業版本,社區是一個試驗田也是一個創新中心。它無需用戶支付軟件許可費用,僅僅收取“訂閱費”是其主要的收入來源。
- Red Hat 同時提供針對普通桌面用戶的免費的 Fedora 和針對企業用戶的收費的 RHEL。RHEL是很多企業采用的 Linux 發行版本,企業用戶需要向 Red Hat 付費才可以使用,並能得到付過費用的服務和技術支持和版本升級。2016年,Red Hat 宣布,凡是注冊其最新推出的“開發者訂閱”的開發人員可以免費下載 Red Hat Enterprise Linux 操作系統。
-
RHEL 在發行的時候,有兩種方式。一種是二進制的發行方式,另外一種是源代碼的發行方式。無論是哪一種發行方式,用戶都可以免費獲得(例如從網上下載),並再次發布。但如果你使用了他們的在線升級(包括補丁)或咨詢服務,就必須要付費。
-
-
RHEL 一直都提供源代碼的發行方式,CentOS 就是將 RHEL 發行的源代碼從新編譯一次,形成一個可使用的二進制版本。由於 LINUX 的源代碼是 GNU,所以從獲得 RHEL 的源代碼到編譯成新的二進制,都是合法。只是 REDHAT 是商標,所以必須在新的發行版里將 REDHAT 的商標去掉。
-
Reh Hat 對這種發行版的態度是:“我們其實並不反對這種發行版,真正向我們付費的用戶,他們重視的並不是系統本身,而是我們所提供的商業服務。” 所以,CentOS 可以得到 RHEL 的所有功能,甚至是更好的軟件。但 CentOS 並不向用戶提供商業支持,當然也不負上任何商業責任。
-
- RHEL 的訂購服務占了總收入的88%,去年的總收入20.5億美元。Red Hat的收入主要來自向企業提供支持服務,它的軟件基本上是免費的,它是Linux內核開發的主要資助者,雇佣了大量內核開發者,旗下的社區發行版 CentOS 是最受歡迎的服務器發行版之一。
- Red Hat 訂閱服務給客戶帶來的價值:安全補丁、更新、升級、認證、支持、法律保證和長期穩定性。
- 客戶為什么要選擇Red Hat 呢?
- Red Hat 是最值得信任的企業級 Linux 提供商。
- Red Hat 具有在開源領域內的無與倫比的 Linux 專業性。
- Red Hat 有世界上最頂尖的 Linux 專家。
- Red Hat 與眾多的公司比如 IBM Sun HP Oracle 等組成商業合作伙伴。
- Red Hat 的商業模式的簡單總結:
- Red Hat 本身定位就是一家軟件服務公司。
- 優質的服務是 Red Hat 的致勝法寶,它在深厚的技術積累基礎上提供優質的服務。
- 在最初的市場推廣階段,Red Hat 是如何贏得市場的呢?那個時候對客戶來說,真相只有一個:優質的服務、低廉的使用成本。最初在推廣的困難階段,依靠優質的服務和不斷的堅持是最終能夠立足和發展的關鍵因素。
- 紅帽成功的核心就在於企業把“提供優質的服務放在核心的地位”,整體的企業運營都圍繞這一個核心來進行。
- Red Hat 寄望於“雲”帶來的新機遇,它目前的主要轉型方向是以“雲”為核心的解決方案及相關服務,特別是Openstack方面的投資比較大。
- 開源的生態環境非常的繁榮,開源生態的前景光明,但開源公司生存不易。就目前的情況來看,以開源為核心提供服務的軟件服務公司是很難成長為未來的IT領域巨人的。總體來看,把開源作為低成本、快速獲得IT能力的手段,用於支撐企業的核心業務目標,應該是開源帶來的更大價值。
5.2 OpenStack 能復制 Red Hat 的成功嗎?
作為現階段最好的 OpenStack 初創公司,Mirantis 走的正是Red Hat 這樣的開源之路,將兩個公司對比一下:
比較項 | Red Hat | Mirantis |
公司性質 | 1993年成立的 Linux 服務商 | 2011年成立的 OpenStack 服務商 |
對開源社區的貢獻 | 最多 | 最多 |
收費模式 | 依靠訂閱模式收費的服務模式 | 訂閱服務模式,提供包括部署、支持、培訓等在內的服務 |
專業性 | 領域內最強 | 領域內最強 |
產品 | 針對普通桌面用戶的免費的 Fedora;以及面向開發者免費和針對企業用戶的收費的 RHEL | 面向開發者免費的 Mirantis OpenStack Express;以及針對企業用戶收費的 Mirantis OpenStack 商業版 |
商業生態 | 領域內最強 | 領域內最強 |
用戶 | 60% 企業級 Linux 市場占有率 | 包括NASA在內的眾多著名企業客戶 |
但是大家的問題都是一樣的,那就是,Mirantis 能復制 Red Hat 的成功嗎? 其答案,我們都不知道,我們都拭目以待。但無論如何,Red Hat 的成功經驗,對包括 Mirantis 在內的所有 OpenStack 服務商都有重要的參考意義。
參考鏈接:
- Red Hat Business Model explained
- 探討Redhat的開源“成功之道”,張曉東,大數網
- Why There Will Never Be Another RedHat: The Economics Of Open Source,Posted Feb 13, 2014 by Peter Levine,http://techcrunch.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