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結:
內容編碼:通過content-encoding來指定內容的壓縮方式,通過content-length來指定文件大小,服務端會在緩沖指定大小的數據后才發送到瀏覽器,瀏覽器收到指定大小的數據后認為文件已接收完畢,之后用相應的壓縮方式對內容進行解壓。
傳輸編碼:上述方式中服務器等指定大小的資源緩沖好才發給瀏覽器,造成瀏覽器等待時間長,會影響用戶體驗。可通過transfer-encoding:chunked來改變這一行為:服務器會將文件內容分塊傳輸給瀏覽器而不用等所有緩沖完,最后一塊大小為0,指示瀏覽器只要收到數據就進行處理展示而不用等所有收到。
content-encoding和transfer-encoding通常結合使用。詳情可參閱:https://imququ.com/post/transfer-encoding-header-in-http.html
一、HTTP壓縮和內容編碼的區別
HTTP壓縮,在HTTP協議中,其實是內容編碼的一種。
在http協議中,可以對內容(也就是body部分)進行編碼, 可以采用gzip這樣的編碼。 從而達到壓縮的目的。 也可以使用其他的編碼把內容攪亂或加密,以此來防止未授權的第三方看到文檔的內容。
所以我們說HTTP壓縮,其實就是HTTP內容編碼的一種。 所以大家不要把HTTP壓縮和HTTP內容編碼兩個概念混淆了。
二、HTTP壓縮
HTTP壓縮是指: Web服務器和瀏覽器之間壓縮傳輸的”文本內容“的方法。 HTTP采用通用的壓縮算法,比如gzip來壓縮html,javascript, CSS文件。 能大大減少網絡傳輸的數據量,提高了用戶顯示網頁的速度。當然,同時會增加一點點服務器的開銷。 本文從HTTP協議的角度,來理解HTTP壓縮這個概念。
首先,瀏覽器發送一個請求(request)給web服務器,支持一個壓縮格式如(gzip),服務端會將原來的源碼壓縮之后,通過http響應(response)信息返回給web瀏覽器,瀏覽器接收之后,顯示出來。
三、HTTP壓縮的過程
1. 瀏覽器發送Http request 給Web服務器, request 中有Accept-Encoding: gzip, deflate。 (告訴服務器, 瀏覽器支持gzip壓縮)
2. Web服務器接到request后, 生成原始的Response, 其中有原始的Content-Type和Content-Length。
3. Web服務器通過Gzip,來對Response進行編碼, 編碼后header中有Content-Type和Content-Length(壓縮后的大小), 並且增加了Content-Encoding:gzip. 然后把Response發送給瀏覽器。
4. 瀏覽器接到Response后,根據Content-Encoding:gzip來對Response 進行解碼。 獲取到原始response后, 然后顯示出網頁。
如下圖:
四、內容編碼類型
HTTP定義了一些標准的內容編碼類型,並允許用擴展的形式添加更多的編碼。
Content-Encoding header 就用這些標准化的代號來說明編碼時使用的算法
Content-Encoding值
- gzip 表明實體采用GNU zip編碼
- compress 表明實體采用Unix的文件壓縮程序
- deflate 表明實體是用zlib的格式壓縮的
- identity 表明沒有對實體進行編碼。當沒有Content-Encoding header時, 就默認為這種情況
gzip, compress, 以及deflate編碼都是無損壓縮算法,用於減少傳輸報文的大小,不會導致信息損失。 其中gzip通常效率最高, 使用最為廣泛。
壓縮的好處
http壓縮對純文本可以壓縮至原內容的40%, 從而節省了60%的數據傳輸。
Gzip的缺點
JPEG這類文件用gzip壓縮的不夠好。
Gzip是如何壓縮的
簡單來說, Gzip壓縮是在一個文本文件中找出類似的字符串, 並臨時替換他們,使整個文件變小。這種形式的壓縮對Web來說非常適合, 因為HTML和CSS文件通常包含大量的重復的字符串,例如空格,標簽。
HTTP Response能壓縮,HTTP Request也是可以壓縮的
瀏覽器是不會對Request壓縮的。 但是 一些HTTP程序在發送Request時,會對其進行編碼。
五、HTTP壓縮示例(Java)

public void doGet(HttpServletRequest request, HttpServletResponse response) throws ServletException, IOException { String data = "abcdabcdabcdabcdabcdabcdab" + "cdabcdabcdabcdabcdabcdabcdabcdabc" + "dabcdabcdabcdabcdabcdabcdabcdabc" + "dabcdabcdabcdabcdabcdabcdabcdabcdab" + "cdabcdabcdabcdabcdabcdabcdabcdabcdab" + "cdabcdabcdabcdabcdabcdabcdabcdabcdab" + "cdabcdabcdabcdabcdabcdabcdabcdabcdab" + "cdabcdabcdabcdabcdabcdabcdabcdabcdabcd"; System.out.println("原始數據的大小為:" + data.getBytes().length); ByteArrayOutputStream bout = new ByteArrayOutputStream(); GZIPOutputStream gout = new GZIPOutputStream(bout); // buffer gout.write(data.getBytes()); gout.close(); // 得到壓縮后的數據 byte g[] = bout.toByteArray(); // 瀏覽器一般支持gzip、deflate等壓縮方式,其中gzip最廣泛使用; // 沒有設置此句的話瀏覽器訪問時會直接彈出保存.gz文件的對話框,設置后瀏覽器會解壓縮並顯示 response.setHeader("Content-Encoding", "gzip"); // 此可以不設,不管有沒有啟用壓縮,瀏覽器始終會根據內容大小自動設置Content-Length header response.setHeader("Content-Length", g.length + ""); response.getOutputStream().write(g); System.out.println("壓縮后數據的大小為:" + g.length); }
- 運行后,瀏覽器訪問時會顯示原始數據;查看響應信息如下,會有Content-Encoding:gzip
- 服務端會打印如下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