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shutdown(玩系統當然要先從開關機開始)
- -t :后面加秒數,即“過幾秒后關機”。
- -k 不要真的關機,只是發送警告訊息。
- -r 在將系統的服務停掉之后重啟
- -h 將系統的服務停掉后,立即關機
- -n 不經過init程序,直接以shutdown的功能來關機
- -f 關機並開機后,強制略過fsck的磁盤檢查
- -F 系統重啟后,強制進行fsck的磁盤檢查
- -c 取消已經在進行的shutdown指令內容
2、init(開機之后就是系統之間的執行等級切換了)
- init0——系統停止,即關機
- init1——單用戶系統,不需要登錄
- init2——多用戶系統,但不支持NFS,命令行模式登錄
- init3——完整多用戶模式,命令行模式登錄
- init4——暫未使用(系統未使用,保留一般不用,在一些特殊的情況下可以使用。比如說筆記本的電池快要用盡時,可以切換到這個模式做一些配置。)
- init5——圖形模式
- init6——重新啟動系統
3、ls(這個命令估計都要講到吐了~)
| 參數 |
參數說明 |
| -l |
長格式顯示目錄下的列表 |
| -a |
顯示全部文件,包括隱藏文件 |
| -h |
方便人類查看的方式顯示目錄下文件大小 |
| -i |
顯示文件inode號碼 |
| -t |
以文件或目錄修改的時間排序 |
| -r |
倒序排列 |
| -p |
給目錄加/ |
| -F |
給不同文件類型加標示 |
| --color=auto |
給文件加顏色顯示 |
| --full-time |
列出文件完整的日期時間(即包含年、月、日、時、分) |
4、bc(簡單好用的計算器)
細心的你或許會跟我有同樣的疑惑,999/666結果似乎不對呢?百度了一下, 這是因為bc預設僅輸出整數,如果要輸出小數點下位數,那么就必須要執行 scale=number ,那個number就是小數點位數,例如:

5、lastlog(看最后一次的登錄日志)
用於顯示系統中所有用戶最近一次登錄信息。 lastlog文件在每次有用戶登錄時被查詢。可以使用lastlog命令檢查某特定用戶上次登錄的時間,並格式化輸出上次登錄日志/var/log/lastlog的內容。它根據UID排序顯示登錄名、端口號(tty)和上次登錄時間。如果一個用戶從未登錄過,lastlog顯示**Never logged**。注意需要以root身份運行該命令。
| 參數 |
參數說明 |
| -b(天數) |
顯示指定天數前的登陸信息 |
| -h |
顯示召集令的幫助信息 |
| -t(天數) |
顯示指定天數以來的登陸信息 |
| -u(用戶名) |
顯示指定用戶的最近登陸信息 |
6、ln(創建鏈接文件,默認創建的是硬鏈接文件)
| 參數 |
參數說明 |
| -s |
創建軟鏈接文件 |
****************栗子栗子:**********************
為/ root/tina/application/apache2.2.17目錄創建軟鏈/apache

7、sync(數據同步寫入磁盤)
8、locate(跟find有一拼~)
9、find(用來在指定目錄下查找文件)
| 選項 |
選項說明 |
| -type |
文件類型 |
| -name |
文件名 |
| -exec |
執行動作 |
| ! |
取反 |
| -mtime |
按修改時間查找 |
| -maxdepth |
查找目錄的深度 |
| -perm |
查找指定數字權限的文件 |
| -inum |
查找指定的inode號碼的文件 |
| -size |
查找指定文件大小范圍,可以多次使用,中間接參數-a或-o,默認為-a |
********************舉例說明:************************

10、file(查看文件類型)
語法結構:
# file [-bL] 文件
基本參數:
| 參數 |
參數說明 |
| -b |
僅顯示文件的類型不顯示文件名 |
| -L |
顯示鏈接所指向的文件類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