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頁轉換功能由駐留在內存中的表來描述,該表稱為頁表(page table),存放在物理地址空間中。頁表可看做簡單的220個物理地址數組。線性到物理地址的映射功能可以簡單地看做進行數組查找。線性地址的高20位構成這個數組的索引值,用於選擇對應頁面的物理(基)地址。線性地址的低12位給出了頁面中的偏移量,加上頁面的基地址最終形成對應的物理地址。由於頁面基地址對齊在4K邊界上,因此頁面基地址的低12位肯定是0。這意味着高20位的頁面基地址和12位偏移量連接組合在一起就能得到對應的物理地址。
頁表中每個頁表項的大小為32位。由於只需要其中的20位來存放頁面的物理基地址,因此剩下的12位可用於存放諸如頁面是否存在等的屬性信息。如果線性地址索引的頁表項被標注為存在的,則表示該項有效,我們可以從中取得頁面的物理地址。如果頁表項中信息表明(說明、指明)頁不存在,那么當訪問對應物理頁面時就會產生一個異常。
1.兩級頁表結構
頁表含有2^20(1M)個表項,而每項占用4B。如果作為一個表來存放的話,它們最多將占用4MB的內存。因此為了減少內存占用量,80x86使用了兩級表。由此,高20位線性地址到物理地址的轉換也被分成兩步來進行,每步使用(轉換)其中的10bit。
第一級表稱為頁目錄(page directory)。它被存放在1頁4K頁面中,具有2^10(1K)個4B長度的表項。這些表項指向對應的二級表。線性地址的最高10位(位31~22)用作一級表(頁目錄)中的索引值來選擇210個二級表之一。
第二級表稱為頁表(page table),它的長度也是1個頁面,最多含有1K個4B的表項。每個4B表項含有相關頁面的20位物理基地址。二級頁表使用線性地址中間10位(位21~12)作為表項索引值,以獲取含有頁面20位物理基地址的表項。該20位頁面物理基地址和線性地址中的低12位(頁內偏移)組合在一起就得到了分頁轉換過程的輸出值,即對應的最終物理地址。
圖4-17給出了二級表的查找過程。其中CR3寄存器指定頁目錄表的基地址。線性地址的高10位用於索引這個頁目錄表,以獲得指向相關第二級頁表的指針。線性地址中間10位用於索引二級頁表,以獲得物理地址的高20位。線性地址的低12位直接作為物理地址低12位,從而組成一個完整的32位物理地址。
![]() |
(點擊查看大圖)圖4-17 線性地址和物理地址之間的變換 |
2.不存在的頁表
使用二級表結構,並沒有解決需要使用4MB內存來存放頁表的問題。實際上,我們把問題搞得有些復雜了。因為我們需要另增一個頁面來存放目錄表。然而,二級表結構允許頁表被分散在內存各個頁面中,而不需要保存在連續的4MB內存塊中。另外,並不需要為不存在的或線性地址空間未使用部分分配二級頁表。雖然目錄表頁面必須總是存在於物理內存中,但是二級頁表可以在需要時再分配。這使得頁表結構的大小對應於實際使用的線性地址空間大小。
頁目錄表中每個表項也有一個存在(present)屬性,類似於頁表中的表項。頁目錄表項中的存在屬性指明對應的二級頁表是否存在。如果目錄表項指明對應的二級頁表存在,那么通過訪問二級表,表查找過程第2步將同如上描述繼續下去。如果存在位表明對應的二級表不存在,那么處理器就會產生一個異常來通知操作系統。頁目錄表項中的存在屬性使得操作系統可以根據實際使用的線性地址范圍來分配二級頁表頁面。
目錄表項中的存在位還可以用於在虛擬內存中存放二級頁表。這意味着在任何時候只有部分二級頁表需要存放在物理內存中,而其余的可保存在磁盤上。處於物理內存中頁表對應的頁目錄項將被標注為存在,以表明可用它們進行分頁轉換。處於磁盤上的頁表對應的頁目錄項將被標注為不存在。由於二級頁表不存在而引發的異常會通知操作系統把缺少的頁表從磁盤上加載進物理內存。把頁表存儲在虛擬內存中減少了保存分頁轉換表所需要的物理內存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