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在知乎上看到一個話題,大概是說中國比國外好的有哪些方面,網友們例舉了一大堆,其中有一條是說“在中國找工作比較容易”。
是的,特別對於我們IT從業者來說,找工作真的是小菜一碟;只要肯在網絡上公開簡歷,每天都能接到一二個面試電話;
亂花漸欲迷人眼,那么在眾多的工作選擇中,如何把握方向呢?
馬雲說,員工離職原因只有兩點最真實:1、錢沒有給到位;2、心受委屈了;
去一家新公司,錢有沒有給到位,這個一般事前都能確定好,至少企業給你的薪水在你當時來說是能基本滿意的,當然隨着時間的推移人的欲望慢慢的膨脹,很有可能就滿足不了。至於“心受委屈了”,這是一個比較感性的認識,也就是很多離職的人通常所說的“干得不爽”。
總結這兩點,企業與員工之間是存在矛盾主要體現為員工日益增長的物質需求與精神需求在企業中得不到滿足;
我曾經在一家IT培訓公司工作過很長一段時間,也經常有學生來問,“該不該辭職?” 或者 “能不能去這家公司?”之類的問題。
我總結一下,回答這類問題需要考慮三個因素,暫且稱之為工作三要素吧:
1、該公司提供的薪水,你是否還滿意?
2、公司能否給你足夠的成長空間(即:晉升通道有沒有)?
3、能否學到更多的你喜歡的知識?
第一點是最為直接的物質需求,后兩點也就是所謂的精神需求了; 能否升職,能否提高個人的社會地位,能否讓自己技術或管理水平更上一層樓,這是每個企業在職人員最基本的精神需求,也是積極向上努力工作的動力來源之一。
一般情況下,在工作三要素中,如果有兩條不符合,那么就可以考慮辭職了; 如果三條都不能滿足,那么這個人在這家企業里的表現肯定是整天渾渾噩噩、行屍走肉,應該立馬辭職,一分鍾都不需要考慮,樹挪死人挪活就是這個道理。
根據“工作三要素”判定好工作的條件有了,那么在眾多的企業中,我們IT從業人員該選擇何種類型的企業呢?
按企業的性質,我把企業粗分為四類(其實並不准確,只是比較有代表性)

具體分析:
很多剛畢業的學生,一旦出現第一類公司offer,都會不加思考就過去,其實這真不是一個好的選擇,原因請參考“工作三要素”。第一類公司規模大,IT只是一個信息化部門,甚至沒有專門的IT部門(往往會把IT人員放在風險管理等部門),也就是說在該類公司沒有為IT工種提供可擴展的組織架構,往往管理崗位只有一個IT主管或經理,封死了所有向上的空間;並且這類公司的主營收入與IT無關,那么注定你的工作不會得到太多人的重視,你注定成不了公司的主角。所以在第一類公司你呆不了多久就會感到膩煩,也許會看在能准時發放薪水和雙休福利的份上日復一日的消磨着青春和不再銳利的棱角。
第二類公司是否能去,需要有一雙“慧眼”來判斷公司的發展前景,並且高度認同公司的文化;每家企業的發展都不會是一帆風順的,其間的沉沉浮浮,你要有清醒的認識。如果企業已經在走下坡路了,或者企業的前景非常的暗淡了,那么,身中局中的你一定保持頭腦清醒,如果你不是能改變企業命運的主導角色,那么你就應該為自己早作打算,千萬不要對企業“愚忠”到底,一家企業的倒閉到頭來受傷的往往是普通員工,三個月沒有發工資,后來老板跑路了,這種案例不要太多。
第三類公司應該是我們IT人員就職的目標企業,因為你的技術能為公司直接創造利潤,那么你的薪水、空間都不會缺泛;也許一開始只能從普通員工做起,但隨着公司的穩定發展,企業組織架構肯定會有調整擴充,那么你的機會也就來了。
至於第四類公司,我真想不到去了以后能干嘛。
時光荏苒,一晃三十好幾了,技術和經驗積累的優勢也許敵不過歲月這把殺豬刀,一家管理成熟度、產品成熟度都很高的公司不可能馬上給你一個管理崗位,一切都得從頭開始;在那些年輕充滿朝氣的面孔上技術和經驗在瘋狂的增長,而你增長的只滿頭的白發!
希望本文能給正在找工作的朋友提供參考價值,您可以不同意我的觀點,但是接受每一份新工作都應該是深思熟慮后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