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LUENT案例】02:DPM模型



本案例延續案例1的模型及計算結果。

1 引子

1.1 案例描述

本案例描述了如何在FLUENT中使用DPM模型。在前面的案例中,模擬了T型管中的單相流動。本案例將使用相同的T型管模型,模擬顆粒進入T型管后的運動軌跡。

1.2 學習目標

本案例學習目標包括:

  • 定義顆粒材料
  • 向計算域中注入顆粒
  • 使用常數或分布函數定義顆粒粒徑
  • 包含顆粒的隨機效應
  • 預測管道壁面的沖蝕損傷

1.3 模擬內容

本案例模擬的是幾何模型與案例1相同,不過介質為丙烷,同時還有水滴注入到計算域中。

  • 模擬液滴被氣體帶入管道中的運動軌跡
  • 使用分布粒徑,預測固體壁面上的沖蝕(或附着)

2 啟動FLUENT並導入網格

采用案例1的Case,導入過程這里不詳述。

3 材料設置

  • 在FLUENT材料庫中添加材料Propane(c3h8)

4 Cell Zones Conditions

  • 設置計算域材料為Propane

5 Calculate

  • 設置計算150步,獲取新的計算結果

6 定義Injecions

  • 鼠標雙擊模型樹節點Discrete Phase > Injections,在彈出的對話框中選擇按鈕Create
  • 在彈出的Set Injection Properties對話框中,進行如下圖所示的設置。

7 定義DPM材料

  • 鼠標雙擊模型樹節點Materials > Inert Particle > anthracite,彈出材料屬性設置對話框,改變Density參數值為1000,如下圖所示,點擊按鈕Change/Create並關閉對話框。

8 顆粒追蹤

  • 鼠標雙擊模型樹節點Results > Graphics > Particle Tracks,彈出顆粒追蹤參數設置對話框
  • 點擊對話框中的選項Draw Mesh前的復選框,彈出Mesh Display對話框,點擊Display按鈕。點擊Close按鈕關閉對話框。
  • 返回Particle Tracks面板,選擇Release from Injections列表框中的injection-0,點擊按鈕Track進行粒子追蹤

    此時TUI窗口顯示信息如圖所示:

    圖中信息為:追蹤粒子數量158個,其中逃逸158個,丟失0個,捕捉0個,蒸發0個,未完成0個

  • 點擊Display按鈕,顯示粒子追蹤圖(顆粒停留時間),如下圖所示。

關於DPM的一些分析:
在本例中,液滴從”inlet-z”邊界釋放進入計算域,該邊界上有158個網格,追蹤158個軌跡

  • 每一個液滴直徑均為 1 × 10 4 m ,其密度為 1000 k g / m 3 ,因此液滴質量為 5.22 × 10 10 k g
  • 這里假設從相同位置以相同條件進入計算域的粒子具有相同的軌跡
  • 計算中輸入的質量流量為1kg/s,因此158個粒子用於表征 1.2 × 10 7 個真實粒子( 1 / ( 5.22 × 10 10 × 158 )
  • The droplet (or particle) progresses through the domain through a large number of small steps. At each step, the solver computes the force balance acting on a single droplet (diameter 1x10-4 m) – hence considering the drag with the surrounding fluid, droplet inertia, and if applicable gravity. The mass transported is that of all the droplets in that stream (1.2x107 droplets/sec).
  • 液滴與連續相間可以是單向耦合也可以是雙向耦合。本案例采用的是單向耦合。
    • 單向耦合意味着流體可以影響DPM粒子的動量及能量,但是DPM粒子運動不會影響到其周圍連續相的流場。因此可以在后處理中計算DPM軌跡
    • 若有必要的話,可以通過在DPM模型設置面板中激活Interaction with Continuous Phase選項來開啟雙向耦合。雙向耦合計算中連續相收斂要比單向計算困難,往往需要更多的迭代步,在計算的過程中,沒有必要再每一個流動迭代步中計算DPM軌跡,通常在5-10個迭代步后更新粒子軌跡。

9 設置粒子分布直徑

前面對於粒子直徑采用常數,這里改為使用Rosin-Rammler分布。
R-R分布指的是顆粒質量分數與直徑間的函數關系:

Y ( d ) = e ( d / d ¯ ) n

式中, d ¯ 為平均粒徑

  • 雙擊模型樹節點Models > Discrete Phase(On) > Injections > Injection-0,如下圖所示。
  • 在彈出的對話框中進行如下設置
    • 設置Diameter DistributionRosin-rammler
    • 設置Min Diameter1e-4
    • 設置Max Diameter5e-4
    • 設置Mean Diameter4e-4
    • 設置Number of Diameters10
  • 點擊OK按鈕確認操作並關閉對話框。如下圖所示。

10 粒子追蹤

  • 采用第8步相同的方式進行Particle Tracks

    粒子追蹤(顆粒停留時間)如下圖所示。

    此時TUI窗口消息如下圖所示。

    此時追蹤的粒子數量變為了1580個,是因為在上一步中設置Number of Diameters10,所以總的粒子數量為 10 × 158 = 1580 個。

11 統計出口面上粒徑分布

-鼠標點擊模型樹節點Results > Reports > Discrete Phase > Sample,如下圖所示。

  • 在彈出的對話框(如下圖所示)中選擇Boundariesoutlet,選擇Release from Injectionsinjection-0,點擊Compute按鈕,如下圖所示。
  • 點擊模型樹節點Results > Reports > Discrete Phase > Histogram,彈出如下圖所示的對話框。
  • 點擊Read…按鈕,加載上一步生成的文件outlet.dpm
  • 進行如下圖所示設置。選擇Sampleoutlet,選擇variablediameter,選擇weightmass-flow
  • 點擊Plot按鈕顯示圖像。如下圖所示。(也可以將數據輸出,然后用其他后處理工具繪圖)

12 修改壁面邊界以捕捉顆粒

  • 鼠標雙擊模型樹節點Boundary Conditions > wall-fluid(wall),彈出邊界設置對話框
  • 切換到DPM標簽頁,設置Boundary cond. TypeTrap,如下圖所示
  • 點擊OK按鈕關閉對話框

13 顆粒追蹤

按第8步相同的方法進行粒子追蹤。TUI窗口顯示如下圖所示的信息。

可以看出,釋放了1580個顆粒,其中逃逸857個,捕捉723個。
顆粒追蹤(粒子停留時間)如下圖所示。

14 考慮湍流效應

  • 雙擊模型樹節點Models > Discrete Phase(On) > Injections > Injection-0,彈出如下圖所示對話框。
  • 切換至Turbulent Dispersion標簽頁,激活Discrete Random Walk Model,設置Number of Tries10,點擊OK按鈕關閉對話框。
  • 采用如步驟8所描述的粒子追蹤方法。
    TUI窗口顯示消息如下圖所示。

    從圖中可以看出,追蹤顆粒數量變為了15800,其中逃逸5324,捕捉3591,追蹤未完成6885

    追蹤顆粒之所以變為了15800,是因為使用隨機模型的時候設置了Number of Tries10,故總顆粒數量為 158 × N u m b e r o f D i a m e t e r s × N u m b e r o f T r i e s
    這里反映有未完成顆粒,可以通過增大Discrete Phase Model面板中的Max Number of Step來改善。該值默認為500。將此值增大至2000,則未完成顆粒消失。

15 考慮沖蝕

  • 計算沖蝕必須使用雙向耦合
  • 為計算資源考慮,關閉Discrete Random Walk

  • 雙擊模型樹節點Discrete Phase,在彈出的對話框中進行如下圖所示的設置。

  • 進入Solution > Run Calculation節點,進行如下圖所示設置。

    由於本例設置的顆粒材料為液滴,因此壁面采用的是Trap,若為固態顆粒計算沖蝕,則需要設置壁面行為為Reflect。實際計算時還需要對壁面DPM行為參數進行設置,這里采用默認參數。

16 后處理查看壁面沖蝕雲圖

  • 雙擊模型樹節點Results > Graphics > Contours ,彈出如下圖所示對話框
  • 在彈出的對話框中進行如下圖所示設置

    點擊Display按鈕顯示沖蝕雲圖,如下圖所示。

17 導出數據到CFD-POST

dat文件中並沒有包含DPM顆粒軌跡數據,因此需要采用導出的方式將顆粒軌跡導出到文件中。

  • 利用菜單File > Export > Particle History Data,彈出如下圖所示對話框
  • 點擊按鈕Exported Particle Variables…,彈出如下圖所示對話框,在對話框中Available Particle Variables列表項中選擇需要導出的變量,點擊按鈕Add Variables將選擇的變量添加到左側的列表中,點擊OK按鈕關閉對話框。
  • 返回到Export Particle History Data對話框,點擊Write按鈕輸出顆粒軌跡數據。
  • 關閉FLUENT返回至Workbench工程面板。

18 CFD-POST操作

  • 從左側的組件列表中選擇Result拖拽至A3單元格上,雙擊工程面板中的B2單元格,進入CFD-POST環境
  • 利用菜單File > Import > Import Fluent Particle Track File,如圖所示

    打開如下圖所示對話框,找到上一步導出的顆粒軌跡文件。
  • 顆粒軌跡導入后,點擊模型樹節點FLUENT PT for Anthracite,在下方屬性窗口中,設置Max Tracks為500

  • 設置Color標簽頁下,進行如下圖所示設置
  • 點擊Apply按鈕,圖形框顯示粒子追蹤圖如下圖所示。






免責聲明!

本站轉載的文章為個人學習借鑒使用,本站對版權不負任何法律責任。如果侵犯了您的隱私權益,請聯系本站郵箱yoyou2525@163.com刪除。



 
粵ICP備18138465號   © 2018-2025 CODEPRJ.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