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什么是"面包板"?
1.面包板的構造
面包板即"集成電路實驗板",就是一種插件板,此"板"上具有若干小型"插座(孔)".在進行電路實驗時,可以根據電路連接要求,在相應孔內插入電子元器件的引腳以及導線等,使其與孔內彈性接觸簧片接觸,由此連接成所需的實驗電路。圖1為SYB—118型面包板示意圖:
<ignore_js_op>
為4行59列,每條金屬簧片上有5個插孔,因此插入這5個孔內的導線就被金屬簧片連接在一起。簧片之間在電氣上彼此絕緣。插孔間及簧片間的距離均與雙列直插式(DIP)集成電路管腳的標准間距2.54mm相同,因而適於插入各種數字集成電路。
2.面包板使用注意事項
插入面包板上孔內引腳或導線銅芯直徑為0.4~0.6mm,即比大頭針的直徑略微細一點。元器件引腳或導線頭要沿面包板的板面垂直方向插入方孔,應能感覺到有輕微、均勻的摩擦阻力,在面包板倒置時,元器件應能被簧片夾住而不脫落。面包板應該在通風、干燥處存放,特別要避免被電池漏出的電解液所腐蝕。要保持面包板清潔,焊接過的元器件不要插在面包板上。
3.面包板實驗套材
電子控制電路基本實驗所用的元器件包括:電池組2組(3V、6V,帶電池卡、電極引線)。面包板(SYB-130或118、SYB—46型)。電阻器27只(47Ω、100Ω、390Ω×8、1kΩ×6、2.2kΩ×5、3.3kΩ、10kΩ、15kΩ、47kΩ、330kΩ、2.2MΩ),小型直滑電位器(47kΩ),電容器7只(1000pF、0.022μF、47μF、100μF×2,220μF×2)。光敏電阻器(MG45-1),光電二極管,開關二極管(1N4148),發光二極管4只(紅、綠、黃、橙),三極管4只(8050、9013×2、9014),數碼管(LC5011)。數字集成電路10塊(74LS00、74LS02、74LS04、74LS08、74LS32、74LS73、74LS74、74LS86、4511、4518)。繼電器(JRC-21F),雙金屬復片(啟輝器),磁控開關1套(條形磁鐵、干簧管開關),壓電陶瓷片(φ27mm,帶共鳴殼體),電子蜂鳴器(3V或6V),小電燈1個(3.8V),玩具直流電動機(3V,帶小螺旋槳)。接鈕開關2個,導線若干和元器件盤。此外,還需要准備常用的工具,如鑷子、桃形鉗和一字小改錐,自選實驗所需添加的一些元器件等。
二、面包板實驗入門
實驗是通向科學成功的橋梁,正是由於實驗造就了19世紀最偉大的實驗物理學家、實驗大師M·法拉第,為近代物理的發展奠定了基礎。在了解面包板的構造之后,通過面包板電路搭接實驗來了解其使用的方法。
1.省電指示燈電路
圖2為省電指示燈電路:
<ignore_js_op>
它由電池組GB(6V)、按鈕開關SB、限流電阻器R(390Ω)、紅色發光二極管和導線組成。電池組用4節5號電池串聯而成,開關選用電鈴按鈕開關,接線用1芯導線,電阻器上面的四條色環為橙色、白色、棕色及金色,標稱阻值為390Ω,允許偏差±5 %。發光二極管采用直徑3mm的紅色發光二極管。限流電阻器R為390Ω時,發光二極管中電流約10mA,亮度已經很高了。如用高亮度發光二極管,限流電阻器可以適當加大(1k~3.9kΩ),工作電流僅為1~3mA,成為名副其實的省電指示燈電路。
看起來圖2省電指示燈電路很簡單,在面包板上搭接電路卻是新的嘗試,需要掌握在面包板上連接電路的方法,了解電阻器和發光二極管的使用方法,邁出面包板電路實驗的第一步。建議初學者使用SYB—46型面包板,按圖3示范連接方法進行實驗。常見的錯誤是把電阻器、發光二極管的兩條管腳插在同一列的5個方孔內造成短路,或者發光二極管正負極管腳接反。
<ignore_js_op>
在初步掌握省電指示燈電路面包板連接后,不妨在電路中再串聯一只發光二極管,連成圖4、圖5所示的兩種不同的串聯方法。注意:這兩個電路的區別!
<ignore_js_op> <ignore_js_op>
圖6為並聯電路,可以把它視作兩路省電指示燈電路,只是共用一只電阻器。
<ignore_js_op>
在面包板上連接並聯電路時,一路省電指示燈電路搭接點亮之后,再連接第二路,連接示意圖見圖7。
<ignore_js_op>
其特點是各元器件連接緊湊,節省面包板使用面積,在插接元器件較多時具有實用的意義。如果每只發光二極管各串聯一只電阻器,特別是發光顏色不同的發光二極管,兩路指示燈就不會互相牽制了。如果把發光二極管串聯的開關、電阻器互相換個位置,都能把相應的電路搭接出來,說明已經初步掌握了面包板電路搭接的方法。要重視在實驗操作過程中培養技巧能力,而不僅僅是得到實驗現象的結果。
2.電碼模擬器
電碼是一種電報通信用以傳輸字母、數字和標點等的代表符號。1838年,美國科學家S·莫爾斯發明了由點和划兩個符號組合而成的電碼,這就是在電報通信中廣泛應用的莫爾斯電碼。1844年,建成通信線路開始通電報,揭開人類通信歷史上的新篇章。
圖8所示的電路是收發電碼的簡易模擬器:
<ignore_js_op>
它分為左右兩個獨立的帶按鈕開關的訊響器。在一塊面包板上搭接左邊的訊響器電路。注意蜂鳴器端面上的正極標志,相應一側的管腳(長管腳)為正極,在插接蜂鳴器時,正極與電源正極相連。再用另一塊面包板來搭接右邊的電路,最后將兩塊面包板上最上行X長條簧片用長導線連接起來,最下行Y長條簧片連接起來,形成通信線路,進行電碼收發報練習。通過電碼模擬器實驗,在面包板上搭接“聲光訊響器”,熟悉電路的並聯,了解國際電碼表及電報通信,增強面包板實驗的興趣。
附表為數碼讀音及電碼符號表。
<ignore_js_op>
1~9和0這10個數字是用“短碼”或“長碼”的電碼符號來傳遞的,而這些電碼符號都是由點“·”和划“-”組成的。電碼表中的“·”口讀為“的”(di),讀時發音要短促清脆,“-”口讀為“達”(dá),讀時要均勻平穩。在進行電碼發報按鍵(按鈕開關)練習時,按鍵時間短的產生“·”的電碼信號,蜂鳴器發出短促清脆“的”的聲音,按鍵長時,產生響亮“-”的持續聲。通常“-”的發聲時間是“·”發聲時間的3倍,“·”和“-”或“-”和“·”之間間歇的時間是一個“·”的發聲時間。在發兩個數字電碼信號之間要留出3個“·”的不按電鍵的間歇時間,也就是一個“-”的間歇時間,以示區分開兩個數字電碼,一組電碼與另一組電碼之間間歇的時間為5個“·”不間斷的發聲時間。當甲方發出自己生日日期的電碼信號,乙方根據接收的電碼信號譯出甲方的生日日期,完成電碼收發練習。
3.電容器的充電及放電作用
1745年,荷蘭萊頓大學P·穆森布羅克發明“萊頓瓶”,這是一種最原始的電容器,在玻璃瓶內外貼上金屬箔作為板極,這樣就構成了由兩個金屬板相互靠近並用玻璃介質絕緣的電容器。顧名思義,電容器最主要的特征是能夠存儲電荷,具有充電和放電作用,並有隔斷直流電和允許交流電通過的能力。通過圖9所示的電容器的充電與放電電路來了解電容器的使用方法; 觀察電容器的充、放電現象; 實驗定時電阻器、電容器的時間常數對電容器充電、放電的影響。
<ignore_js_op>
在圖9的實驗電路中,電容器C1(220μF)和C2(220μF)並聯,總電容量等於兩個電容器的電容量之和(440μF)。電路左方由電源GB、按鈕開關SB1、電阻器R1和並聯的電容器C1、C2組成RC(阻容)充電電路,充電電流由紅色發光二極管的發光亮度顯示出來。當SB1閉合接通電源瞬間,紅色發光二極管閃亮一次。R1的電阻值越大,紅色發光二極管瞬間電流(最大電流)越小,向電容器充電的時間越長。在向電容器充電的過程中,充電電流和電壓的變化見圖10。
<ignore_js_op>
在圖9電路中,右方為電容器的放電電路,由SB2、R2、綠色發光二極管和並聯的電容器C1、C2組成。當C1、C2充足電后,斷開SB1,電容器C1、C2與電源GB脫離,這時再按下SB2,綠色發光二極管發生閃亮現象,這是由於電容器C1、C2存儲的電荷放電造成的,說明電容器能夠存儲電荷。電容器放電時,隨着電容器中存儲的電荷不斷減少,其兩端電壓急劇減小,放電電流也隨之按指數規律急劇減小,其電容器兩端電壓、放電電流變化與圖10充電電流變化曲線一樣。顯然,電阻器R的電阻值與充電電容器C的電容量兩者的乘積R·C越大,充放電所需要的時間也越長,因此把R·C叫做阻容充放電電路的時間常數,用希臘字母τ來表示,即
τ=R·C
當電阻的單位為歐姆,電容的電容量為法拉時,τ的單位為秒。在圖9電路中,R=1kΩ,C=440μF時,τ=1×103×440×10-6=0.44(秒)。在實驗時,發光二極管為什么只能瞬間閃亮,通過計算時間常數τ就可以得到證明。
電容器充放電電路面包板連接示意見圖11:
<ignore_js_op>
在面包板左下角進行連接。電容器選用工作電壓10~16V的小型電解電容器,由於其體積較大,在面包板上要留有一定的空間,並需要一條導線將兩個電容器的正極並聯在一起。電解電容器在使用時要注意極性,長引腳為正極,短引腳為負極,通常電容器殼體負極引腳一側有“-”的標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