術語名詞: 手機自身內存 和 手機存儲卡
首先說明一下手機RAM、ROM和存儲卡的關系。手機的RAM和ROM都屬於半導體存儲器。手機的RAM即我們常說的內存,是Random Access Memory的縮寫,即隨機存儲器,在工作狀態時可以隨機讀寫數據,斷電以后會丟失數據。手機的ROM和傳統的ROM(Read Only Memory)又有些不一樣,它分為兩部分,一部分是用於系統,另外一部分是用作用戶存儲數據。而存儲卡則很好理解了,常用的有tf卡,用於存儲用戶數據。
RAM
RAM即內存,主流的手機有512M、768M、1G、2G等容量,所以一些用戶所說的“16G內存”當然不是指RAM了。RAM的容量又分標稱容量、實際容量和可用容量三種,標稱容量即我們看手機參數的容量,即1G、2G這些。實際容量會比標稱容量少一些,這其除了一些小量的損耗(算法、顆粒的不同)之外,部分手機還會被GPU占用一部分RAM,所以一些2G的手機看到的實際容量會是1.7G~1.8G。而可用容量又會比實際容量再少一些,是由於系統占用以及后台程序的占用的原因,一般2G的手機剛開機的時候可用RAM會有1.3G左右,而1G的手機可用有400M左右。
如何節省RAM?
節省RAM主要是控制后台程序的數量,這里介紹的主要是適用於Android手機的方法,iOS和WP系統的機子不存在這種問題。當然對於Android中的高達2G容量的手機,也不會存在這個問題。控制后台程序的數量除了要手動“關進程”之外,還要防止一些程序自動在后台開啟,這就要用到一些第三方軟件控制開機自啟動項,通常這類型軟件都需要獲取root權限。
ROM
ROM即我們俗話說的儲存空間,常見的容量有4G、8G、16G、32G、64G等。ROM也會涉及到一個容量的問題,也分為標稱容量、實際容量和可用容量三種。標稱容量即上面提到的幾種容量。ROM的實際容量會比標稱容量小很多,這是因為ROM被分為了三個部分,一部分用於系統,即我們平時“刷機”刷進去的部分,另一部分是用於系統軟件的安裝,例如部分手機會分出2G用於安裝軟件,而剩下的則是用戶可支配的部分,作為“內部存儲卡”。內部存儲卡的功能和我們插入的tf卡作用是一樣的,可以隨意地拷貝我們想要的內容。當然,內部存儲卡的功能也不完全和tf卡一樣,因為部分軟件的數據包正常情況下是只能放到內部存儲卡的,而tf卡不能作為數據包存放的位置,所以這里也就解釋了為什么用戶插入大容量存儲卡以后裝軟件依然提示空間不足。
閃存卡儲存卡和內存卡的區別,以及ROM與RAM的區別分別是什么?
一般所謂的“閃存”是Flash Memory是一種非易失型存儲器,也就是說是在沒有電的情況下也可以保持存儲內容。本質上講是一種ROM(ROM的概念下面說)
那么一般所謂計算機內存,就是RAM,就是隨機訪問存儲器,即random access memory。就是可以隨機訪問,給定一個地址就能夠直接訪問該地址單元的內容,與之相對的有順序存儲器如磁帶,和直接存儲器,如硬盤(主要說的是機械硬盤,其訪問存儲單元的時候需要盤片旋轉和磁頭移動,也就不是“隨機訪問”的)。計算機內存是易失型存儲器,也就是掉電之后內容會被清空,現代計算機內存主要是DRAM,也就是動態(Dynamic)隨機訪問存儲器,需要定時刷新,即每過若干毫秒需要重新“固定”一次數據,否則就會丟失,但具有成本低、集成度高、功耗小的特點(相比SRAM(靜態隨機訪問存儲器))。
在手機上,有時候把機身內置的閃存也叫做內存,但其和計算機內存(RAM)是兩個概念,不宜混淆。
下面說ROM,也就是Read Only Memory,即只讀存儲器。它在正常工作期間是只讀的,不可寫入,同時掉電之后也可以保存內容。但是ROM並不都是“只讀”的,現在有可編程只讀存儲器,有的是只能寫一次也就是P(Programmable)ROM,還有可擦除ROM,叫做E(erasable)PROM,需要用紫外線擦除,以及電擦除的E(Electrolic)EPROM,還有FPGA(現場可編程門陣列),都是課編程ROM。也就是說,雖然是Read only,但是rom也是可以寫東西的。
同樣,閃存(Flash Memory)也是rom的一種,只是我們把它用作存儲介質使用。
正是因為ROM的只讀性質以及掉電不會消失的性質,所以常常被用作存儲那些不需要經常改變的程序,如系統“固件”,這也就是手機固件常常被叫做ROM的原因。
現在主要的存儲卡類型很多,主要有小型閃存卡(CF卡—compact flash),智慧卡(SM卡—smart media)和記憶棒(MS卡—Memory Stick),xD圖像卡、以及多媒體卡(MMC卡—MultiMedia Card)和安全數字卡(SD卡—Secure Digital)等。下面我們來逐一介紹:
1.CF卡
CF卡是最早推出的存儲卡,也是大家都比較青睞的存儲卡。CF卡得以普及的原因很多,其中比較重要的一點就是物美價廉。比起其他數碼存儲卡,CF卡單位容量的存儲成本差不多是最低的,速度也比較快,而且大容量的CF卡比較容易買到。
我們可以接觸的到CF卡分為CF Type I/CF Type II兩種類型。由於CF存儲卡的插槽可以向下兼容,因此TypeII插槽既可以使CF TypeII卡 又可以使用CF Type I卡;而Type I插槽則只能使用CF Type I卡,而不能使用CF Type II卡,朋友們在選購和使用的時候一定要注意。
2.SD卡
SD卡體積小巧,廣泛應用在數碼相機上,是由日本的松下公司、東芝公司和SanDisk公司共同開發的一種全新的存儲卡產品,最大的特點就是通過加密功能,保證數據資料的安全保密。SD卡在外形上同MultiMedia Card卡保持一致,並且兼容MMC卡接口規范。不過注意的是,在某些產品例如手機上,SD卡和MMS卡是不能兼容的。SD 卡在售價方面要高於同容量的MultiMedia Card卡。
3.MS卡
在5年前,索尼公司生產了它自己的閃存記憶卡,就是記憶棒—Memory Stick。其應用於索尼公司出的數碼產品,掌上電腦、MP3、數碼相機、數碼攝像機等等數碼設備。由Memory Stick所衍生出來的Memory Stick PRO和Memory Stick DUO也是索尼記憶棒向高容量和小體積發展的產物。
4.SM卡
SM卡最早是由東芝公司推出的,它僅僅是將存儲芯片封裝起來,自身不包含控制電路,所有的讀寫操作安全依賴於使用它的設備。盡管由於結構簡單可以做得很薄,在便攜性方面優於CF卡,但兼容性差是其致命之傷,一張SM卡一旦在MP3播放器上使用過,數碼相機就可能不能再讀寫。其市場表現已呈龍鍾之態,不會再有更多新的設備支持它。
5.MMC卡
MMC卡是由Sandisk和西門子於1997年聯手推出的,它普及還沾了點SD卡的光。后來推出的SD卡標准中保留了設備對MMC卡的兼容,就是說雖然使用MMC卡的設備無法使用SD卡,而使用SD卡的設備卻可以毫無障礙地使用MMC卡,在某些時候使得MMC順利成為SD卡的代替品。MMC卡的大小和SD基本一樣,比SD卡要薄一點,不過在讀取速度上還是SD強。因此價格也是MMC比較便宜。
不同品牌手機生產商在手機生產的工藝不同,硬件設施也大不同,如手機存儲卡的插槽尺寸規格不同.而存儲卡廠家也因此生產出不同尺寸規格的手機存儲卡,來配合不同尺寸的存儲卡插槽的手機的使用.並給這些存儲卡命名(如TF卡,MMC卡)來區分這些尺寸不同的存儲卡而已.
總的說這些卡就是尺寸規格不一樣而已,所以有那么多命名(工藝上也稍有點區別).
TF卡(全名trans flash,也叫做micro SD卡,可插SD卡轉換器變成SD卡使用,摩托羅拉手機比較常用這種存儲卡)
miniSD卡(也可以插SD轉換器后當SD卡使用)
SD卡(全名為Secure Digital Memory Card,也用於數碼相機/手機等數碼產品)
RS-MMC卡(也叫mobile mmc卡,可插MMC卡轉接器當MMC卡使用,NOKIA手機用的多)
MMC卡(全名MultiMedia Card,也用於數碼相機/手機等數碼產品
內存的作用是暫時存放CPU中的運算數據以及與硬盤等外部存儲器交換數據。電腦內存是因為硬盤的讀取速度太慢,所以是起轉接的作用。如果內存太小的話,電腦會比較卡頓,運行的程序越多越明顯。手機內存包括「ROM+RAM+內存卡」三部分,只有RAM才相當於電腦的內存,而手機刷機實際就是刷ROM。
手機內存跟電腦內存
通常廠商把手機內存與存儲卡混淆,其標稱的「內存」則往往是錯指SD卡或者其他的外設存儲空間,作用和電腦的硬盤一樣。
實質上手機內存包括「ROM+RAM+內存卡」三部分,只有運存RAM才相當於電腦的內存,而ROM+內存卡(通常是電擦除可寫只讀存儲器EEPROM)相當於電腦的硬盤。
ROM不夠,可以通過SD擴展卡(內存卡)是增加手機存儲空間,相當於電腦增加外部硬盤。而手機不能像電腦那樣通過添加內存條來擴展內存(RAM)容量。
手機內存是使用與U盤性質一樣的介質,是永久存儲數據,即使關機也保存着;而電腦的內存是用來存放系統當前運行的程序的,屬於易失性的存儲器在斷電后數據會丟失的,是臨時存儲數據,關機即被清除,電腦永久存儲數據是硬盤。
手機存儲=機身內存(ROM+RAM)+內存卡
而廠商之所以把外部存儲空間當成為內存,是按照「手機內存儲空間」來定義,實際上是一個比較容易讓人混淆的概念。比如說手機4G內存就有至少三種說法:4G外部存儲空間、4G的RAM、4G的ROM+RAM等。
手機ROM是操作系統和軟件安裝的地方,ROM太小就不能安裝很多軟件;RAM是程序運行時的內存,如果RAM太小就不能同時運行很多程序,或者有些程序直接跑不起來;而外部存儲空間就是你放圖片視頻音樂的地方,也是你手機連電腦后能看到的那個U盤,這個地方太小就放不了很多東西。
手機存儲包括兩部分部分:手機內部自帶的存儲「機身內存」和外部存儲「內存卡」,而機身內存包括ROM和RAM,只有RAM才是真正的內存;手機操作系統則是以固件的形式存在ROM中,手機刷機實際就是刷ROM,好比重裝系統。如常見的安卓手機配置「機身內存容量為1GB ROM+256MB RAM,配備了MicroSD(TF)卡,最大擴展容量為32GB」。
在PPC手機的中,操作系統也固化在ROM里面,而RAM被划分Storage和Program兩部分,Storage就是用來存放安裝軟件,Program是用來加載操作系統和運行的軟件。
運行內存與物理內存
智能手機的內存分運行內存RAM(系統內存)和物理內存ROM(非運行內存)兩鍾。
①手機的運行內存相當於電腦的內存,即RAM(隨機存取存儲器Random Access Memory);RAM越大,手機能運行多個程序且流暢。當RAM不足的時候就會提示「Out of memory」錯誤。
②手機的非運行內存,相當於電腦硬盤的系統分區,即ROM(Read-Only Memory);ROM越大,就像硬盤越大,能存放更多的數據。
以前ROM一旦出廠后上面存儲的數據就無法改寫或刪除,同時數據不會因斷電而丟失。后來,一種新型的EEPROM(電子式可抹除可編程只讀內存)代替了原來的ROM。再后來,Flash Memory(閃存)代替了EEPROM,閃存可以很容易的改寫。現在我們說智能手機中的ROM一般指的是Flash Memory(NOR型)。
在Android手機中,一部分ROM被安裝了操作系統(固件包),也有可能預裝了很多程序,就像Windows的系統盤,這部分被保護起來,對於普通用戶ROM是只讀的,只有獲得操作系統的最高權限(Root)才能向里面寫入數據,也就是我們所說的刷ROM包。另外一部分ROM空間分配給用戶用來存儲數據,這部分區域仍舊稱為「只讀」,但已經完全脫離了「Read-Only Memory」,被稱作「手機內部存儲」或「機身內存」,與外部存儲「內存卡」相對。
平時在安裝程序的時候,會被提示是裝在手機存儲和存儲卡里。盡量要把大文件放到內存卡里,因為手機儲存要預留一些空間做緩存,太滿了會影響手機系統的運行,就像電腦系統C盤。
運行內存(系統內存)
手機經常會提示內存不足,其實是系統內存不足。
手機的運行內存(簡稱運存)就是指它自身的內存,不包括存儲卡的容量,手機運存決定手機的速度和處理強度。
手機系統內存一般使用進程管理之類的軟件來查看。
剛開機的時候的手機系統內存是最大的,開機后來電管家、防火牆、自動鎖鍵盤等軟件就自動運行並且常駐內存。
盡量不要裝其它字體文件,字體文件開機也會加載到內存中,而且字體容量比較大,會占用很多內存。
進入航空模式(飛行模式或者離線模式),這樣就關閉了通訊相關的線程,以獲得更大的系統內存。這也只是在有特殊需要的時候使用,比如需要玩一個系統內存要求非常高的游戲。
還有一個貓膩
通常衡量手機內存空間的單位是MB,即Mbyte。但現在有的手機廠商開始用Mbit介紹自己的產品。因為8Bit=1Byte,所以8Mbit=1Mbyte。如果一款內存只有50MB的產品,換用Mbit做單位,那么就可以寫成是400Mbi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