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沒成本是指由於過去的決策已經發生了的,而不能由現在或將來的任何決策改變的成本。人們在決定是否去做一件事情的時候,不僅是看這件事對自己有沒有好處,而且也看過去是不是已經在這件事情上有過投入。我們把這些已經發生不可收回的支出,如時間、金錢、精力等稱為“沉沒成本”(Sunk Cost)。在經濟學和商業決策制定過程中會用到“沉沒成本”的概念,代指已經付出且不可收回的成本。沉沒成本常用來和可變成本作比較,可變成本可以被改變,而沉沒成本則不能被改變。
內涵闡釋
沉沒成本是一種歷史成本,對現有決策而言是
不可控成本,會很大程度上影響人們的行為方式與決策。從這個意義上說,在投資決策時應排除沉沒成本的干擾。
從成本的形態看,沉沒成本可以是
固定成本,也可能是
變動成本。企業在撤消某個部門或是停止某種產品生產時,沉沒成本中通常既包括機器設備等固定成本,也包括原材料、零部件等變動成本。通常情況下,固定成本比變動成本更容易沉沒。
從數量角度看,沉沒成本可以是整體成本,也可以是部分成本。例如中途棄用的機器設備,如果能變賣出售獲得部分價值,那么其
賬面價值不會全部沉沒,只有變現價值低於賬面價值的部分才是沉沒成本。
一般說來,資產的流動性、通用性、兼容性越強,其沉沒的部分就越少。“現金為王”的觀念也可以從這個角度去理解。固定資產、研究開發、專用性資產等都是容易沉沒的,分工和專業化也往往與一定的沉沒成本相對應。此外,資產的沉沒性也具有
時間性,會隨着時間的推移而不斷轉化。以具有一定通用性的固定資產為例,在尚未使用或折舊期限之后棄用,可能只有很少一部分會成為沉沒成本,而中途棄用沉沒的程度則會較高。
在經濟學和商業決策制定過程中會用到沉沒成本的概念,代指已經付出且不可收回的成本。沉沒成本常用來和可變成本作比較,可變成本可以被改變,而沉沒成本則不能被改變。在微觀經濟學理論中,做決策時僅需要考慮可變成本。如果同時考慮到沉沒成本(這被微觀經濟學理論認為是錯誤的),那結論就不是純粹基於事物的價值作出的。
大多數經濟學家們認為,如果人是理性的,那就不該在做決策時考慮沉沒成本。在談到“沉淀成本”時,美國學者羅納博·W·希爾頓在其為MBA編著的《管理會計》教材中指出,准確的
成本計算,在企業決策過程中具有重要的參考作用,是判斷方案是否可行的重要原則之一。[1]
產生原因
沉沒成本是經濟界最棘手的難題之一,處理不好很容易導致兩種誤區:害怕走向沒有效益產出的“沉淀成本”而不敢投入;對“沉沒成本”過分眷戀,繼續原來的錯誤,造成更大的虧損。
1.策划或決策失誤。2.前期調研、評估、論證工作准備不足,造成中途出問題而無法進行下去。3.有良好的策划、計划,但執行中偏離軌道,造成事與願違。4.執行中發現存在問題,但沒有及時調整策略、方案而是一意孤行。5.
危機處理能力不足或措施不當,使事態擴大及漫延。實際工作中,人們往往會對因為過去的決策造成大量設備積壓、閑置,“大馬拉小車”現象產生一定的心理負擔,隨之而來的相關決策,總是希望“能多少挽回點損失”。這是可以理解的,但最終的結果可能會事與願違,甚至在錯誤決策的道路上越走越遠。實際上,在“是否繼續使用”的決策上,過去的
采購成本已經作為“沉淀成本”的形式“固定下來”了,不會隨未來決策的改變而改變,在制定
決策時可以不予考慮。但在這些
資產是否繼續使用的決策里,必須注意到相關的成本仍會發生,如運營費用、維護費用等等。因此,事關“未來”的決策一定要“向前看”,而不是“向后看”。
作用機制
可以從以下微觀角度分析經濟性沉淀成本對投資的影響。假設獲得資本的成本總是大於廢棄的價值,二者之間的差額便是沉淀成本。
當
物質資本投資是部分沉淀時,這一決策規則對物質資本配置有什么意義?
在發生沉淀成本的情況下,依賴物質資本的邊際價值產品及其自身沉淀成本產生了四種可能的投資行為,這些都被證明在右圖中。在圖中,物質資本投資的邊際成本等於單位購買價格S,
由SS曲線表示。物質資本負投資等於其打撈價格s,由ss曲線表示。S>s 表明有沉淀成本。在第一種情況,物質資本的邊際價值產品較高,與投資的
邊際成本曲線(SS)相交
於正投資區域,這表明經濟主體處於投資行為;在第二種情況下,物質資本的
邊際價值產品處於中間階段(Ss),這表明他既不正投資也不負投資。在這個資產固定區域,經濟主體不易受外部經濟環境的影響,這恰恰是因為沉淀成本導致的結果。在第三種情況下,物質資本的邊際價值產品較小(ss),經濟主體進行部分負投資。最后,當物質資本的邊際價值產品極小時,導致總投資完全退出。
在圖中,橫軸表示投資,右側為正投資,左側為負投資。縱軸表示投資或負投資的邊際收益和邊際成本。如果S=s,即SS曲線與ss曲線重合,表明沒有沉淀成本,投資者完全受外界條件的變化而瞬時變化。一旦虧損,經濟主體會立刻進行負投資。反之,一旦有利可圖,經濟主體會立刻進行正投資,這是標准的新古典競爭模型。然而,如果S>s ,至少部分沉淀,一旦投資失敗,有可能會等待退出,這偏離了標准的新古典結論。具體分析如:
(1)
沉淀成本將使經濟主體沒有任何激勵參與資本市場。例如,在投資行為Ⅱ,此時往往出現觀望,等待時機,沒有任何投資發生。
(2)沉淀成本可以產生不可逆行為和
滯后效應。滯后效應以不可逆效應為特征。例如,考慮經濟主體在時間t 處於投資行為Ⅱ,在時間t+1處於投資I,在時間t+2需返回投資Ⅱ。這個經濟主體在時間t+1進行投資,在時間t+2不會進行負投資,盡管他事先知道在時間t+1需要返回時間t+2。這是因沉淀成本帶來的調整障礙。
(3)在有沉淀成本的情況下,信息不完全對投資有不利影響。在有沉淀成本的情況下,這意味着在后來的負投資時需要承擔沉淀成本:沉淀成本越大,面對的可能性越大,投資的
負激勵越強。同時這也意味着信息不完全和沉淀成本對投資有負面影響,影響企業進入。
(4)與第三種含義相關的是,進入要求進行投資,沉淀成本和信息不完全相互作用對進入(投資)有負面影響。換言之,
沉淀成本和信息不完全構成了企業的進入壁壘。如果信息完全,不會發生沉淀成本,不會阻礙進入。只有在信息不完全的情況下,投資者害怕投資成本無法得到補償,從而造成投資不足。
(5)
沉淀成本對退出有阻礙。在有沉淀成本的情況下,該投資者將面對后來再投資或重新進入的沉淀成本:沉淀成本越大,面對的沉淀成本可能性越大,負投資(退出)的激勵越小。這表明信息不完全和沉淀成本減少企業負投資和退出的激勵,構成退出壁壘。因而,在這種情況下,很容易出現投資過度。
需要強調的一點是,這一模型同樣也適用於自然資本、人力資本等經濟性沉淀成本對企業進入與退出的影響。
http://baike.baidu.com/view/31669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