懷念我的老師——丁偉岳院士 by 史宇光



 
 在我的人生中,丁老師對我的幫助是莫大的。

我第一次見到丁老師是在91年8月份的一次南開非線性分析學術會議上(會議期間蘇聯發
生了8.19事件),他當時報告的題目是關於二維調和映射熱流短時間爆破的問題。 那時,
我不懂調和映射為何物,但驚詫於他流利的英語。他講完后,坐在我前面的M.Struwe給了
很高的評價,我記得當時M.Struwe用了surprising這個詞贊揚丁老師的結果。93年,經我
碩士導師王光寅教授的推薦,我正式跟丁老師做博士研究生。 他跟我談了一次話,主要
是告訴我一些治學之道,然后問我今后的研究計划及興趣,我當時回答是想研究和曲率相
關的幾何,並且想從念Hamiton的Ricci流開始。丁老師對我的計划很贊成,說讓我先給他
寫一份關於曲率幾何方向的開題報告,再給我一年時間試試,看看能否有感覺,並且說,
要是我自己能摸索出來的話,將來前途無量。 遺憾的是,一年時間很快就過去了,我當
時對曲率幾何沒能感悟多少,對Hamilton的Ricci流的文章——按現在的眼光看——至多
停留在能檢查細節的水平,對其文章背后的思想沒有什么領會,更不要說有自己的創新了
正在我為將來研究苦惱時,丁老師把我叫到他家里(當時他住在雙榆樹),又跟我談了
一次話。首先,他指出我念他人文獻過程中的不足:從來不記筆記,對問題的背景及他人
的思想沒有好好梳理,這樣會有自己想法才怪。並把他以前的研究筆記給了我,讓我回去
好好念念;然后說,他現在更關心我博士期間的科研,如果這一步沒走好,將來就很難了
。考慮到我在碩士期間念過一些調和映射的文獻,他建議我去研究度量有界可測流形上的
極小調和映射正則性。最后,告訴我,做研究從不會到會必須經過煎熬,只有當你自己闖
過這一道關,你才會對科研有些感受,而這些只有靠自己親身實踐才能體會到,旁人是無
法代勞的。能否熬過這一關,除領悟力外,就要看自己的對科研是否有堅持不懈的興趣以
及不怕失敗的毅力。回來后,我認真閱讀了丁老師的科研筆記,大為感慨。他的筆記記得
極為認真,上面有日期及討論人的姓名,然后是問題背景、研究現狀,但更多的是他自己
對這一問題的看法和一些例子。即使演算草稿也是井井有條。我那時才明白為什么丁老師
的報告總是做得那么清晰,那么有條理;對問題的見解總是那么一針見血;這和他平時一
絲不苟的治學態度是分不開的。可以說,也正是從那時起,我才明白,應該如何念文獻。

對於一個剛開始做研究的數學博士生來說,往往會糾結於處理自己知識的“廣”與“深”
的矛盾。對此,丁老師有着自己獨特的理解,他曾跟我說過(記得就是在91年南開會議期
間的一次散步時),如果兩者只能取其一,他願意選擇“深”,因為“深”更體現一個人
的能力,有能“深”的能力,將來也許還會有“廣”的機會,但反之不然。他反對漫無目
的的念書,認為這更多是一種逃避科研苦惱的表現,很有麻醉性....... 他告誡我,要“
帶着問題學習”,要“活學活用”。這些治學之道,對我來講都是終身受益的。

對於做學問,丁老師的態度是極為嚴謹的。在丁老師及林芳華教授指導下,大概過了一個
學期,我對度量有界可測流形上的極小調和映射正則性有了想法。跟丁老師匯報后,他讓
我把所有細節都寫下來,我花了一個暑假完成了這事。他又告訴我,自己第一篇文章從有
想法到正式成文寫了七八遍,我這個研究沒有寫過十遍,不要拿出去。還說,最后成文時
,應簡潔明了,不能有廢話但必須把自己的貢獻及推理寫清楚。說實話,我當時覺得這個
要求是折騰人,但幾年后回想起來覺得太有道理了:這讓我明白什么是問題的關鍵,而這
一點,對科研來說是至關重要的。

平時生活中,丁老師平易近人,富有人情味。對學生以及周圍年輕人關心備至,所以在他
周圍總有一群年輕人。94年他得求是獎,他把我也列為他的助手,發給我1200元,而實際
上,我沒為他做過什么事;每年過新年,他總會邀請周圍沒有成家的年輕人去他家吃飯,
丁老師的絕藝是做“熘肝尖”...... 風和日麗日子里,他會帶着大家去植物園野餐。

在我的心目中,丁老師永遠是一位純粹的學者,他的性格可以用“耿直,不唯上”來概括
。兩年前,我承擔了學院一些行政工作,有時會和他談起一些來自上面的各種考核指標,
以及資源分配等煩心事。用他的話來說這些指標及資源都是“沒用”的,每當談到這些事
,他總會說“你不要看那些所謂的排名, 我問你,近二三十年來,學院正真培養出哪些
在國際上有影響力的人?”他曾認真地調研過每屆數學奧賽金牌獲得者的成長過程和近況
,結論是,在中國國情下,奧賽獲獎既不是成為優秀數學家的充分條件更不是必要條件。
他不止一次地和我談起過,要做好數學研究,最要緊的是持續不斷的興趣。一定要設法把
那些對數學有正真興趣的年輕人招進來,好好培養。即使在他生命的最后幾天,他還告誡
我:不要去做那些花里胡哨的表面文章,不如自己做好科研,講好每門課,多關心學生,
這樣才能有更多的優秀學生來從事數學研究,我們學院才更有希望。

培養出本土的數學大師是丁老師畢生的追求。對於有才華年輕人他總是千方百計地予以的
提攜,想到這里,我忽然明白了為什么有那么多人不遠千里來參加他的告別儀式。

11日中午,丁老師走了,我最后一眼見到他是在他臨走前兩小時。

18日是他的頭七,晚上我竟然夢見了他:依然穿着那身深色的衣服,沖着我笑,人顯得年
輕而且精神。當我想看得更真切時,他卻漸漸地變模糊了...........





                                          史宇光
                                       2014年11月23日下午3:00於北大數學學院。


免責聲明!

本站轉載的文章為個人學習借鑒使用,本站對版權不負任何法律責任。如果侵犯了您的隱私權益,請聯系本站郵箱yoyou2525@163.com刪除。



 
粵ICP備18138465號   © 2018-2025 CODEPRJ.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