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事沒事閑逛一下互聯網已成日常,為的只是看看別人的不一樣來彌補一下個人思維上的缺陷。近期不乏一些大型互聯網系統架構方案,能有幸目睹大師級別風采,小弟福分實屬不淺。但當我面對着這一張張神話級別的系統架構圖時,我會想,這些架構圖的背后到底上演了多少故事,換了多少架構師,有多少人在背后支撐,又有多少人能真正讀懂。我想世界上沒有一模一樣,只有獨一無二。每個人每件事都有它自己獨特的一面,從而造就了屬於它個性的一面。有時候我們可以欣賞,但不必讀懂,因為梵高在畫《星空》的時候可能也不知道自己在想什么。我們看到的、聽到的也許都是一些別人的評論、別人的賦予和別人的思想,而非作者。海明威可能也萬萬沒有想到如此隨心的《老人與海》在別人看來卻如此的“情感豐富”,有些情感有時候可能只可意會不可言傳,也許這也是人之魅力所在。
不可否認,時勢可造英雄,但媒介往往更願意發揮“制造自卑感”的商業本質來展現英雄的英姿而非事跡,讓我們這些平凡人永遠觸手不可及也。站在聆聽者角度,我更願意傾聽的是他們的每一筆畫是如何練就的、每一只文字是如何演繹的、每一行代碼是如何飛舞的,這比其它都來得真實和實在。當面對“精品”時大大不需自卑,如果能重來,此“精品”必不復存在,因為作者追求的可能是精益求精。重來的后果可能錦上添花,但也有粉身碎骨時候,但作者在意的可能是過程而非結果。
成功不可復制,更何況可能自己內心對“成功”還暫無定義。但往往這種虛無的心慌會導致盲目隨從,為的就是那半兩踏實感。但熟不知這就是“黑洞”的魔力,讓自己越陷越深,直到無法自拔。當然,架構是別人的,路也是別人一腳一步走出來的。路可以跟隨,但對路的體會是你永遠無法可以體驗的。可悲的是,國人對“模仿”文化早已深入人心。在“鼓勵創新”的大環境下,熟不知這怯怯是“創新”的絆腳石。我覺得創新不應該是一種口號,更多的是一種發自內心追隨《從0到1》的自然景象。我想國內最濃厚的創新氛圍還停留在春秋戰國百家爭鳴各流派爭芳斗艷時期。馬雲和扎克伯格的成就遠不止於阿里巴巴和臉書,因為他們早就看到了當代的教育早已“病入骨髓”,並開始付諸行動。有時候費力去改變當代人的思想還不如把握后代人的機遇。當然,巨人的境界不是我們一般平民百姓可觸碰,但怯怯是因為巨人的魅力讓我們看到了巨人的存在,動力油然而生。
有時候題目表象是這么解答的,但在答題的時候,能否無視這些答案,讓自己從0答起,我想會有超越100分的驚喜。冥想一下,人生不是考場,沒有考官的監督,沒有同伴的競爭,只有時間的限制。在有限的時間內,在空白卷上的探索和解答,那就是自己的人生。人都有自己獨特的魅力,但需要一雙發現自己魅力的眼睛。我想這雙眼睛才是自己努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