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剛剛過去的那個周五,也就是美國時間2016年2月5號,領英股票(LNKD)大跌43%。同一時間,Tableau(DATA)大跌49%。而在同一周內,谷歌臉書等眾多硅谷高科技公司也都遭遇了超過10%的跌幅。一時間死傷慘重,哀鴻遍野,鬼哭狼嚎。作為在硅谷工作的小小基層碼農,小編也是心靈受到了極大的創傷,久久難以平復,唯有擼一文來抒發內心的悲痛。
由於專業知識的局限性以及自身所在的低度,小編自然是搞不懂華爾街與硅谷公司之間的愛恨情仇。但這並不妨礙小編從一名領英用戶的角度來審視一下這家公司。領英的口號是“Member First”,即“會員第一”,那么它到底有沒有做到這一點呢?首先,我們先來看看它為會員們提供了什么價值。
說到領英,大家也許第一個想到的就是職場社交。相比臉書,它提供的是一種更為嚴肅地社交方式。在其注冊的會員一般都是白領、銀領、金領、甚至鑽石領。大部分人使用領英的目的都是擴展人脈,更進一步說,是擴展職場人脈,方便下一次跳槽。對於還目前沒有工作的人來說,是非常有幫助的。他們不僅可以主動尋找潛在的雇佣者,直接與他溝通,還可以積極地更新自己的狀態,引起獵頭的注意,獲得更多地面試機會。
然而對於目前已經有工作的人來說,這一功能是有些雞肋的。因為稍有一些工作經驗的人都明白一個道理:頻繁地跳槽對自己是沒有好處的。到底什么叫“頻繁”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見解。對於小編來說,三年一跳是可以接受的,再短的話就不能形成有效地積累,這一兩年時間就白費了。而且跳槽是一件代價非常昂貴的事情,表面上你獲得了更高的工資,也許20%甚至50%的增長,但是換了一個環境,新公司的前景如何,新部門的人事環境如何,新上司和新同事的為人如何,等等一切都是未知的。如果不小心跳進一個火坑,長則一年,短則半載,你的時間就搭進去了。再換一個公司,一切還是未知,很容易就陷入不斷跳槽的困境,很難有所積累,更進一步。
即使不說跳槽,有多少在領英這個“社交平台”上認識的人會成為真正的人脈,在事業上幫到自己呢?就小編的個人經歷而言,那些來自會員的好友邀請,不管是認識的還是不認識的,小編一律會接受,但是既不會主動給他們打招呼,好像也從來沒有收到過他們的一言半語。因此,領英的社交屬性在小編這里好像從來就沒有發揮的機會,不知道是小編的個人原因還是大家都差不多。除了找新工作之外,領英似乎無法幫助小編太好的拓展人脈。畢竟,想要建立靠譜的人脈關系還是得靠長期的線下的交流溝通,發幾條短信或者郵件,點幾下“like”並不能很好的實現這一任務。
另一方面,剝去層層外衣之后,領英說到底其實還是一個招聘網站。這一點從它的財報就可以看出來,收入中占了最大頭一塊的是Talent Solution,也就是為各個公司HR提供領英會員數據,讓他們可以快速找到合適的候選人。而高級會員的年費收入在總收入里只占了很小一塊比例,不到Talent Solution的一半。換句話說,單從收入看的話,領英的重頭戲也是為獵頭服務,而不是為會員服務。如果說有社交的話,可能一大部分也是獵頭與候選人之間的社交,而不是會員與會員之間的社交,不是人脈之間的社交。以小編為例,盡管小編還只是一個基層碼農,每周也可以收到兩三封來自各個公司獵頭的郵件,要和小編約談一下新的工作機會。一開始小編還有些受寵若驚,慢慢地就不理他們了。除此之外,每周也會定時收到領英的郵件,告訴小編,“這些公司又在招人啦,你可能感興趣哦,快去申請吧”,總是勾引小編跳槽。
盡管可以看到領英這幾年在各個方面不斷地努力,又是開辟了大學主頁、公司主頁,又是收購公司布局在線學習,然而社交屬性並沒有被強化的趨勢。一旦人們找到了新工作,領英難逃被拋棄的局面,直到人們下一次想要跳槽時,它又會被重新拾起。小編拙見,乘着這次股票大跌,領英正好可以擺脫戴了很久的職業社交的偽光環,做一些方向性的調整,一方面繼續擴大在招聘平台上的優勢,另一方面大力打造內容平台,鼓勵用戶發表高質量的文章,並且整合現有在線教育資源,主打跟求職相關的技能培訓。希望在不久的將來,人們再提到領英的時候,第一反應不是一個社交平台,而是一個招聘平台,一個內容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