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來連學計算機的都不是,怎么卻讀了計算機研究生


前兩天成都出了太陽,本以為寒潮就此過去。結果今天又冷風呼呼吹,縮在家看書。手機震了一下,是微信有新的提醒,打開一看是 「小道消息」推送了一篇《學計算機的同學們啊,想清楚再去讀研究生》,讀完感覺一下擊中了些什么,然后泛起一片片好多年前還在學校時的陳年舊憶。本來不打算在年前寫文了,但感覺一下好像有很多想說的,就此寫一篇吧,因為我就是計算機研究生畢業啊。

說起和計算機的淵源可以回溯到二十年前,我還在讀初二。所在學校是四川一所少數民族中學,硬件條件不太好。那年國際友人贊助贈送給了學校幾台 Apple II 代電腦。作為在學校成績前列的學生在唯分數排名的背景下還算有點小「小特權」,這點小特權就是可以接觸這批電腦,所以在那時我為了搞懂怎么玩這些電腦也去學了下 BASIC 語言,然后在上面編程並在 Apple 單調的綠色屏幕上畫出一些幾何圖形。那時成就感還算挺滿足的,一度想以后一定要考清華的計算機專業。(當時覺得清華就是最好的學校,計算機是最愛)。

實際情況是上了高中學習壓力大大增強,再也沒時間去玩這些電腦了,光應對考試就應接不暇,漸漸就忘了初中那時的想法。到高考填志願(那時是考前填)時我覺得自己對物理最有興趣就填報了南大的物理系(好吧,當時我沒信心我能達到清華的調檔線水平)。就像李笑來在他的書《把時間當作朋友》中說到的一個事實:「往往不是有興趣才能做好,而是做好了才有興趣。」,我選物理專業大概就是這么回事,可能覺得當時物理最好,所以很有興趣。

如今看來有意思的是高考數學發揮失常導致總分不夠南大調檔線,落在二志願東北大學調配專業。調配就變成了機械工程專業,一萬個不願意啊。開學報名父母陪着我從四川坐了六十多小時的火車到了沈陽,剛到學校落差還是蠻大的,一度表達想回去復讀再考。父母也夠狠心的,某天沒跟我說就偷偷離開了沈陽把我丟在那里斷了讓我回去復讀的念頭(慶幸沒復讀,要不又浪費一年)。然后我就在一個不喜歡的大學讀個完全沒興趣的調配專業。

還在新生軍訓,學校說要增開一個新專業:工業設計,后來隨着 Apple 的崛起,這個專業應該還算不錯了。學校說可以從其他專業轉過去。我立刻就報了名。但要考試,主要考美術基礎。Orz 我這個一去考就立刻被打擊的不行,繪圖說完全沒有透視感,淘汰。然后繼續留在機械專業,而機械專業最重要的專業課機械制圖最需要的就是立體思維能力。而我這就是弱點(高中時立體幾何就是弱項),自然機械三視圖就畫的很慘,幾個學期都是擦着及格線過的,苦悶無比。

讀完大二,機會來了。國家興辦軟件學院新開軟件工程專業,我當時在機械專業就對 C 語言比較感興趣,就義無反顧去轉專業。新專業這回不考試,唯一的門檻是學費,機械專業一年學費 4k,軟件工程本科一年1萬6。讀一年當別人讀四年了,這對當時一個工薪家庭壓力不算小,不過最后父母也支持了(實際借了錢)。這個專業的前兩年招生也算奇葩,直接從當時遼寧所有大學大三想換學校換專業的學生中招(前兩屆是沒對高中畢業生招的),不過外校學生不像本校除了高學費還要考試篩選一遍。總之我就是這么繞到了學計算機這個專業的路上。

軟件工程作為一門新開專業的初衷是相對計算機專業更偏應用,對接企業用人需求。但后來畢業時企業來招人還是招計算機系的,歧視軟工的。為什么呢,企業的說法是,你們一個新專業大三才轉過來,讀了兩年。計算機系人家讀這個專業四年。正常點想肯定計算機的基礎更好啊,然后給當時那屆的軟工本科畢業生一個新的叫法:小本。所以在「小道消息」那篇文章里說:「我們本科生出去受歧視啊」。我就哎了,那時一個學校同為小本科還被大本科歧視呢。

你說我從機械專業跑到軟件工程有沒想到過以后互聯網大發展,前景比機械好。老實說當時真沒這么遠見,當時對互聯網的認識也就是聊下 QQ 好吧。到快畢業了,開始找工作了,也沒想考研究生,各種跑會(招聘會)。找了一輪下來還是很灰心喪氣的,當時在沈陽好一點的軟件企業算東軟了嘛,工資 2k 的樣子,還優先要計算機系的。其他一些小企業我面試了一圈就拿過一個 offer,月薪 1200,看着這個月薪想着我1萬6的學費就傷心。琢磨着現在是小本,想着要不還是讀個研再出來就能和計算機系站在同一起跑線了,好多企業其實也就看最高學歷嘛。

有了這想法決定了考研就放棄了找工,但時間已不多。考研目標也很明確就是報考的計算機系,那時還有公費研究生,想着萬一考上公費還能省點。但結果總是不如人意啊,分數高不成低不就,夠不上計算機系卻足夠上軟件工程的了,所以學校把所有離計算機系差點的都調配去軟工了,真是天意弄人。時不我待我也只好去讀了,學費更貴了,一年2萬,咬咬牙忍了。而且軟工研究生(當時也是該專業第一屆)只用讀兩年,計算機讀三年。兩年的研究生當時畢業時也被稱為:小碩。

如今回頭來看算是幸運的,只讀兩年實際真正為我省了一年的時間。由於軟工屬於新專業,當時本科兩年囫圇吞棗的學了別人計算機四年的課程,有種消化不良的感覺。研究生階段又花了一年的時間來補足基礎和梳理體系,而研究生的第二年基本沒課讓去企業實習再找課題(軟工的定位偏應用,所以課題也更實際而不是純理論的)。然后就去學校旁邊立信集團下的從興電子實習,當時那里在做一個 OA 系統,我當然是搞不了什么核心的東東。在那里幫着整理些內部文檔,了解了一些實際企業使用的技術棧,領一月一千的實習工資,用小道文章里的話說:純屬補貼社會。幾個月下來倍覺無趣,又考慮將來也不會在這個公司呆就回到學校多讀些書,找了導師選了個偏理論的方向作些研究。其實很多研究生最后的論文大部分是東拼西湊。如果說這階段真正學到什么?應該不是知識,而是學習本身,就算研究生沒白讀了,受益終生。

一晃已研究生畢業十年了,參加了最近五年公司的校招。很遺憾的是,我面試的同學中十個里有八個都是研究生畢業,如今本科畢業生出來找工作的都像成了稀有動物。我就在想為什么現在讀研的比例這么高了,要知道當時我考研屬於十個里面有兩個,而且當時考研確實不是我的首選。實際上在我招學生時我更偏向本科的同學,一個本科的同學出來工作三年如果稍微進取點都會比讀研剛從學校出來的同學強些。而且如果抱着讀研是為了找到更高薪的工作,我不太清楚現在研究生和本科的起步薪資有多大差距,當年華為來學校招時是研究生多 1k,騰訊全年高 2 萬,平均一個月可能也就高 1k 多些。以起薪高低作為出發點去讀研往往得不嘗失,三年不算短啊。

也不能一棒子打死計算機讀研的,我舉個讀計算機科學研究生的正面例子,他不僅讀了碩還繼續讀博。他 2006 年在萊斯大學讀計算機科學的本科,2009 到斯坦福讀計算機科學的碩士,然后接着讀博士。期間在 Facebook 之類的公司短暫實習過,從簡歷看 2014 已博士畢業,現在 salesforce 從事計算基礎架構工作。他叫 Diego Ongaro 是 Raft 分布式一致性協議論文《In Search of an Understandable Consensus Algorithm》 的第一作者(正巧最近在讀相關的論文),他的簡歷可在 Linkedin 查到,我覺得他這個研就讀的很有價值啊。

有感而發就到此為止吧,感覺有點收不住。


免責聲明!

本站轉載的文章為個人學習借鑒使用,本站對版權不負任何法律責任。如果侵犯了您的隱私權益,請聯系本站郵箱yoyou2525@163.com刪除。



 
粵ICP備18138465號   © 2018-2025 CODEPRJ.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