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結:Mac前端開發環境的搭建(配置)


總結:Mac前端開發環境的搭建(配置)

現在是2018年1月26日星期五,原文寫於2016年1月,時隔兩年,文章內的很多內容插件或多或少都有更新,
很多人在參考配置的時候也或多或少的遇到些問題,我這里在重新走一遍流程並將文檔更新下,如果遇到什么問題可聯系我。


新年新氣象,在2016年的第一天,我入手了人生中第一台自己的電腦(大一時好友贈送的電腦在一次無意中燒壞了主板,此后便不斷借用別人的或者網站的)。macbook air,身上已無分文。。。接下來半年的房租都不知道該怎么半了,都怪消費太沖動。

不過,眼下需要解決的不是房租問題,而是在新電腦上搭建開發環境,正好在搭建的時候總結一下:

1、科學上網工具:lantern

科學上網工具不是必須的,如果你想安裝的話下面是Git地址,可進入安裝

地址:藍燈(Lantern)最新版本下載

2、命令行工具:iterm2

建議安裝該命令行工具,前端開發中會遇到各種通過命令行的形式來完成操作的工具,所以一款好的命令行工具是非常必須的。

官網:iterm2

雖然mac自帶終端,也不是很難看,但功能不是很多,term2是mac上非常好的一款命令行工具,可以完全替代系統自帶的終端。term2具有很多優點:

  • 1、選中即復制,不用command+c了;
  • 2、全文查找並高亮顯示:command+f
  • 3、方便的分屏顯示:垂直分屏:command+d,水平分屏:command+shift+d
  • 4、自定義快捷鍵
  • 5、強大的界面自定義,設置配色方案,透明背景,等等
  • 6、其他功能,我還沒有體驗到的

我主要做了兩個配置如下(如下是我的界面截圖):

  • 打開全屏(Preferences - Profiles - Window - Settings For New Windows)
  • 背景透明度(Preferences - Profiles - Window - transparency)

iterm2

3、終端軟件包管理工具:brew

homebrew工具建議安裝,因為后面會有一些工具的安裝就是使用的brew

官網:Homebrew

就和ubuntu下的apt-get功能類似,可以很方便的管理軟件。

安裝方式,直接在終端里輸入:

ruby -e "$(curl -fsSL https://raw.githubusercontent.com/Homebrew/install/master/install)"

運行完即可安裝軟件了,安裝方式和apt-get相同:

sudo brew install xxx

4、終端復用工具:tmux

tmux是一款終端復用軟件,我第一次發現他的神奇之處是在實習的時候,別人在電腦上敲的命令在我的屏幕上竟然可以同步顯示,就和直播一樣,簡直不可思議。后來換了單位以后用到的較少了,分屏切換主要在iterm2上進行了,不過,該工具依然特別好用。

官網:tmux

可以直接通過brew安裝:

sudo brew install tmux

以下是tmux的部分優點:

  • 可橫向和縱向分割窗口
  • 窗格可以自由移動和調整大小,或直接利用四個預設布局之一
  • 可在多個緩沖區進行復制和粘貼
  • 可通過交互式菜單來選擇窗口、會話及客戶端
  • 提供了強勁的、易於使用的命令行界面

5、安裝node、npm、git

這三款工具是必安裝的,大部分前端工具都依賴Node,npm是node自帶的包管理器,git是版本管理工具

直接通過brew安裝即可,我沒有嘗試,我是通過官網下載的程序安裝的。安裝node自帶npm,git貌似系統自帶。

brew install node
brew install git

6、zsh安裝on my zsh

建議安裝,可以讓命令行界面更美觀,此外配合autojump使用功能會更強大。

有時候會發現執行命令時前面一串系統自帶的字符串很長,想移去,此時久可以用zsh

wget https://github.com/robbyrussell/oh-my-zsh/raw/master/tools/install.sh -O - | sh

zsh的強大之處在於可以自定義快捷鍵。比我,我要執行webpack,但是每次都要輸入webpack太麻煩了,就算為了節省力氣,使用webpack --watch,也要輸入很長的命令,而通過wp則簡單的很:

只需在~/.zshrc中輸入以下規則即可。

alias wp='webpack'
alias wpw='webpack --progress --colors --watch'
alias wps='webpack-dev-server --progress --colors'

這樣,我們直接在命令行中輸入wp就是執行的webpack,輸入wpw,即啟動了觀察模式,輸入wps,則啟動了服務器,是不是很簡單?!

7、autojump

強烈建議安裝使用

和zsh結合使用,功能更強大,比如如果我要進入一個很深的目錄,我需要不斷的cd才可以,但是通過autojump,我可以直接使用如下命令:

比如目錄機構為:

a/b/c/d/e

強大的跳轉命令:

j e

這樣搞是不是很爽?


備注:下面是Vim的配置,如果對vim不熟悉也可以不用vim,本地開發直接使用相應的編輯器就可以了,但是如果是服務器開發的話,vim就是必須品了,建議大家熟悉一些vim命令,技多不壓身啊。

8、vim包管理工具vunble

看個人喜好安裝。相信大家也都聽說過Vim的名氣,如果是在本地開發的話可以不用安裝vim的各種插件及配色方案,當然如果你習慣使用vim除外

接下來就是配置vim編輯器,首先是Vundle,即bundle,vim的插件管理工具

Ggithub:Vundle.vim

安裝vunble:

$ git clone https://github.com/VundleVim/Vundle.vim.git ~/.vim/bundle/Vundle.vim

然后,在~目錄下新建.vimrc,輸入:

set nocompatible
filetype off
set rtp+=~/.vim/bundle/Vundle.vim
call vundle#begin()
Plugin 'VundleVim/Vundle.vim'

然后,退出vim的編輯模式,輸入:BundleInstall(注意前面要有冒號),此時插件開始安裝。

9、配置vim

這里推薦一下我收集的一個前端VIM配置方案https://github.com/Gavin-YYC/vimrc

前面已經安裝了vunble,那么其他的插件安裝變得更簡單,先來進行一些簡單的vim配置:

set nu              " 顯示行號
syntax on           " 語法高亮    
autocmd InsertLeave * se nocul  " 用淺色高亮當前行
autocmd InsertEnter * se cul    " 用淺色高亮當前行
set ruler           " 顯示標尺
colorscheme molokai " 設置配色方案 molokai
set autoindent      " 設置自動縮進
set backspace=2
set nowrap          " 不自動換行
set tabstop=4       " tab相當於四個字符
set softtabstop=4   " 按一次tab前進4個字符
set expandtab       " 用空格代替tab
set ai!             " 設置自動縮進
set cindent shiftwidth=4 " 縮進的字符個數
set hlsearch        " 高亮搜索的關鍵字
set ignorecase      " 搜索忽略大小寫
set history=100     " 設置命令歷史行數

10、vim配色方案molokai

Github:molokai

配置很簡單,在~/.vim/colors下,復制進去molokai.vim即可。

11、vim安裝插件

通過vunble安裝:

.vimrc中,輸入:Bundle 'mattn/emmet-vim',然后退出編輯模式,輸入:BunbleInstall即可,如果沒有,則推出vim重新進入,在執行安裝命令。

12、編輯器的選擇

前端開發中最常用的編輯器如下:

我本人用過其中的三個,最后使用的是Atom,也已經用了兩年多的時間,編輯器之間沒有誰好誰壞,適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


免責聲明!

本站轉載的文章為個人學習借鑒使用,本站對版權不負任何法律責任。如果侵犯了您的隱私權益,請聯系本站郵箱yoyou2525@163.com刪除。



 
粵ICP備18138465號   © 2018-2025 CODEPRJ.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