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dis系列之(一):10分鍾玩轉Redis


1. Redis介紹

Redis是一個開源的使用ANSI C語言編寫、基於內存的Key-Value數據庫。

它支持存儲的value類型相對更多,包括string(字符串)、list(鏈表)、set(集合)、zset(sorted set --有序集合)和hash(哈希類型)。

Redis支持主從同步,數據可以從主服務器向任意數量的從服務器上同步,由於完全實現了發布/訂閱機制,使得從數據庫在任何地方同步樹時,可訂閱一個頻道並接收主服務器完整的消息發布記錄。

相比memcached,Rdeis有以下優點:

1. redis原生支持的數據類型更多。
2. redis具有持久化機制,可以定期將內存中的數據持久化到硬盤上。
3. redis支持master-slave模式的數據備份。

4. 性能。Redis作者的說法是平均到單個核上的性能,在單條數據不大的情況下Redis更好。

為什么這么說呢,理由就是Redis是單線程運行的。因為是單線程運行,所以和Memcached的多線程相比,整體性能肯定會偏低。因為是單線程運行,所以IO是串行化的,網絡IO和內存IO,因此當單條數據太大時,由於需要等待一個命令的所有IO完成才能進行后續的命令,所以性能會受影響。

2. 安裝Redis

2.1 Redis的安裝十分簡單,用yum或apt-get可以直接安裝

# yum install epel-release (centos 7可以直接安裝epel源)
# yum install redis

2.2 啟動/停止Redis

# redis-server /etc/redis.conf

# systemctl start redis
# systemctl stop redis

3. 使用Redis

3.1 Redis-cli命令行操作KV

連接到Redis

# redis-cli -p port
# redis-cli

ping

127.0.0.1:6379> ping
PONG

設置鍵值

127.0.0.1:6379> set testkey "hello"
OK

查詢鍵

127.0.0.1:6379> get testkey
"hello"

刪除鍵

127.0.0.1:6379> del testkey
(integer) 1

設定有效期限

127.0.0.1:6379> setex test 10 111
OK

用EXPIRE key s 設定過期時間  毫秒用PEXPIRE

127.0.0.1:6379> EXPIRE test11 300
(integer) 1

用TTL key 查看過期時間  毫秒用PTTL

127.0.0.1:6379> TTL test11
(integer) 288

用PERSIST key 取消過期時間

127.0.0.1:6379> PERSIST test11
(integer) 1

3.2 高級功能

3.2.1 自增,自減等,INCR、DECR、INCRBY、SORT

127.0.0.1:6379> set counter 100
OK
127.0.0.1:6379> incr counter
(integer) 101
127.0.0.1:6379> incr counter
(integer) 102
127.0.0.1:6379> decr counter
(integer) 101

3.2.2 事務

127.0.0.1:6379> MULTI
OK
127.0.0.1:6379> set test11 111111
QUEUED
127.0.0.1:6379> set test12 121212
QUEUED
127.0.0.1:6379> incr counter
QUEUED
127.0.0.1:6379> EXEC
1) OK
2) OK
3) (integer) 102

3.2.3 HyperLogLogs

Redis 在 2.8.9 版本添加了 HyperLogLog 算法。

3.2.4 發布/訂閱 功能

Redis 發布訂閱(pub/sub)是一種消息通信模式:發送者(pub)發送消息,訂閱者(sub)接收消息。Redis 客戶端可以訂閱任意數量的頻道。

在一個客戶端訂閱頻道 redisChat

127.0.0.1:6379> SUBSCRIBE redisChat
Reading messages... (press Ctrl-C to quit)
1) "subscribe"
2) "redisChat"
3) (integer) 1

在另一個客戶端,發送消息到頻道 redisChat,訂閱者就能接收到消息

發布端:

127.0.0.1:6379> PUBLISH redisChat "redis haha"
(integer) 1

訂閱端:

127.0.0.1:6379> SUBSCRIBE redisChat
Reading messages... (press Ctrl-C to quit)
1) "subscribe"
2) "redisChat"
3) (integer) 1
1) "message"
2) "redisChat"
3) "redis haha"

3.3查看Redis狀態

127.0.0.1:6379> info

info輸出的信息很多,可以指定輸出的部分

127.0.0.1:6379> info stats

127.0.0.1:6379> info memory

used_memory : 由 Redis 分配器分配的內存總量,以字節(byte)為單位。

used_memory_rss : 從操作系統的角度,返回 Redis 已分配的內存總量(俗稱常駐集大小)。這個值和 top 、 ps等命令的輸出一致。

rss > used ,且兩者的值相差較大時,表示存在(內部或外部的)內存碎片。

內存碎片的比率可以通過 mem_fragmentation_ratio 的值看出。

used > rss 時,表示 Redis 的部分內存被操作系統換出到交換空間了,在這種情況下,操作可能會產生明顯的延遲。

used_memory_peak : 峰值,設定的最大內存要大於峰值

3.4 其他命令

查看記錄數

127.0.0.1:6379> dbsize

查看所有KEY

127.0.0.1:6379> KEYS *

列出所有客戶端連接

127.0.0.1:6379> CLIENT LIST

關閉ip:port的客戶端

127.0.0.1:6379> CLIENT KILL 127.0.0.1:11902

清空所有數據庫的所有key

127.0.0.1:6379> FLUSHALL

清空當前數據庫中所有key

127.0.0.1:6379> FLUSHDB

返回最后一次成功保存數據到磁盤的時間,以UNIX時間戳格式表示

127.0.0.1:6379> LASTSAVE

返回當前服務器時間,以UNIX時間戳格式表示

127.0.0.1:6379> TIME

連接到其他數據庫(默認數據庫是0

127.0.0.1:6379> SELECT 1
OK

將當前數據庫的 key 移動到指定的數據庫

127.0.0.1:6379> MOVE test2 1
(integer) 1

4. 設定文件

4.1 /etc/redis.conf

daemonize no      是否以后台daemon方式運行
timeout 0         請求超時時間
maxclients 10000  最大連接數

maxmemory <bytes>              最大內存
maxmemory-policy volatile-lru  達到最大內存時的LRU驅逐策略
maxmemory-samples 3            隨機抽取n個key執行LRU
hash-max-ziplist-entries 512   Map內部不超過多少個成員時會采用線性緊湊格式存儲
hash-max-ziplist-value 64      Map內成員值長度不超過多少字節會采用線性緊湊格式存儲
類似的還有,list-max-ziplist-entries 512,list-max-ziplist-value 64等等

slowlog-log-slower-than 10000  slow log計入時間,microseconds(1000000)
slowlog-max-len 128            slow log計入條數

4.2 查看最大連接數

127.0.0.1:6379> config get maxclients
1) "maxclients"
2) "10000"

運行過程中調整參數

127.0.0.1:6379> config set maxclients 10001

4.3 查看slow log

127.0.0.1:6379> SLOWLOG get
127.0.0.1:6379> SLOWLOG get 10
1) 1) (integer) 0
   2) (integer) 1448413479
   3) (integer) 124211
   4) 1) "FLUSHALL"

確認slow log條數設定

127.0.0.1:6379> SLOWLOG len

清空slow log

127.0.0.1:6379> SLOWLOG reset

5. 數據持久化

5.1 快照(snapshot

5.1.1 在設定文件中設置快照

save <seconds> <changes>      開啟快照,並設定保存快照到硬盤的頻率
rdbcompression yes/no         保存快照的時候,是否壓縮
dbfilename dump.rdb           指定快照的文件名(Append Only File也保存在此)
dir /var/lib/redis/           指定快照存放的場所

5.1.2 手動創建快照

在命令行執行save或bgsave命令

127.0.0.1:6379> SAVE
OK

5.2 日志備份(Append Only File

類似於mysql的binlog,將操作都記錄在log里。快照達不到要求保存的精度時,和快照結合使用,不建議單獨使用。默認間隔是1秒,可以修改。

5.2.1 在設定文件中設置AOF

appendonly yes                     開啟Append Only File
appendfilename "appendonly.aof"    指定日志文件名
appendfsync always/everysec/no     指定寫日志的頻率
no-appendfsync-on-rewrite no       當有bgsave等其他進程執行fsync()時,AOF和appendfsync none動作一樣

5.3 還原

要恢復Redis的數據只需移動 Redis 的備份文件(dump.rdb,appendonly.aof)到 Redis 目錄,然后啟動服務器。

為了得到你的 Redis 目錄,使用命令如下所示:

127.0.0.1:6379> config get dir
1) "dir"
2) "/var/lib/redis"

6. 后記

本文簡單介紹了Redis的安裝及使用,接下來介紹主從同步,負荷分散。


免責聲明!

本站轉載的文章為個人學習借鑒使用,本站對版權不負任何法律責任。如果侵犯了您的隱私權益,請聯系本站郵箱yoyou2525@163.com刪除。



 
粵ICP備18138465號   © 2018-2025 CODEPRJ.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