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Perl中,匹配的定界符如果是雙斜線//,可以直接使用雙斜線完成匹配操作。
如果特定條件下需要改變定界符,如改為{},[]等。需要加入m,m{},m[]等。
m%^http://%
默認的模式匹配對象是自動化變量$_,如果要指定匹配對象,可以使用綁定操作符=~。
my $some_other = "I have a Dream";
if($some_other =~ /\brub/); ##用右側的模式對左側的對象進行匹配。
模式匹配修飾符:
/i表示大小寫無關的匹配。
/s表示元字符"."可以匹配到換行符。
/x表示原匹配對象中的空白符無效,我們可以隨意增加分割用的空白符,
對之前的空格可以使用\s字符集來表示。
修飾符/a表示用ASCII碼的方式解釋對象中的字符,/u表示用unicode的方式來解釋對象中的字符。
錨位修飾符:
\A表示字符串的絕對起始位置--行首。
m{\Ahttps:?://}i;
\z表示字符串的絕對結束位置--行尾(\n之后)。
脫字符(^)表示行首的首錨位,行尾的尾錨位($),/m主要針對這兩個錨位修飾符,
使得他們既可以得到行首行尾錨位。又可以錨位字符串首位
\Z表示行尾錨位,不同的是允許之后可以有換行符。
\b表示單詞錨位。
/\bfreb\b/;
捕獲變量與捕獲組中的反向引用相對用:
默認使用$1,$2這樣的變量來表示,變量內部存儲最近一次成功匹配到的值。
$_ = "Hello there, neighbor";
if(/(\S+) (\S+) (\S+)/) {
print "words were $1,$2,$3 \n"; }
自定義命名捕獲變量和關閉捕獲。
if(/(?:bronto)?saurus (steak|burger)/) ##?:表示關閉捕獲功能,不會產生$1;
print "I saw $1"; ##輸出steak和burger的捕獲值。
if($names =~m/((?<name1>\w+) (and|or) (?<name2>\w+) \g{name1})/)
##在該條語句中直接應用反向引用,在下一條語句中使用引用變量。
print "I saw $+<name1>";
自動捕獲變量的存儲,經過匹配后的數據,可以分為三部分:
匹配區段之前的字符:可以用$`或${^PREMATCH}
匹配的字符:可以用$&或者$(^MATCH)
匹配之后的字符:可以用$'或者$(^POSTMAT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