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FI,高速率的代名詞。這個高速率(建鏈速率)是怎么來的?由五個因素決定。下圖逐項分解。
MIMO數 x 1/(symbol+GI) x bit/子載波 x 編碼率 x 有效子載波數量
-
天線或信號流的數量
通俗講,就是天線的數量。以華為的AP4050DN為例,2.4G是MIMO 2*2,在計算最高建鏈速率的時候,該數值為2。5G也是MIMO 2*2,在計算最高建鏈速率的時候,該數值也為2。
國內友商有一款三射頻的AP,一個2.4G射頻(MIMO 2*2),第一個5G射頻(MIMO 2*2),第二個5G射頻(MIMO 4*4)。在市場宣稱該AP有8條流。怎么說呢?不嚴謹。
在AP與STA通信的時候,實際的建鏈速率“就低不就高”。例如,AP為MIMO 4*4,終端為MIMO 2*2,那么實際工作在MIMO2*2狀態。
-
Symbol與GI長度
Symbol就是一個信號。相鄰的兩個Symbol之間需要有一定的空隙(GI),以避免Symbol之間的干擾。“Symbol + GI”的倒數,就是一秒鍾能傳出去多少個Symbol。
從11ac到11ax,由於使用的FFT階數不一樣,Symbol和GI的數值有些變化。
-
編碼方式
編碼方式,說白了,就是要在1個Symbol里面承載盡量多的bit。從11abg,到11n,到11ac,到11ax,一直在干這事兒。目前最高效的編碼方式是1024QAM,即1個Symbol可以包含10個bit的數據。
-
碼率
碼率,就是在原始的信息里,加入一些用於糾錯的碼。用冗余換取高可靠度。由於糾錯碼的引入,會導致真實傳輸的速率有所下降。在信道信噪比較高的時候,就會采用5/6碼率,這樣傳輸速率最高。
-
有效子載波數量
在11ac及之前,采用64階FFT,也就是把20MHz切成64個子載波。到了11ax,采用256階FFT,將20MHz切成256個子載波。每個子載波承載1個symbol。
有一點需要注意,子載波的帶寬倒數,就是Symbol的時間長度。怎么說呢?傅里葉變換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