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PU調研報告


 

GPU調研報告

 

 

1. 基本信息

 

 

1.1 簡介

 

顯卡(Video card,Graphics card)全稱顯示接口卡,又稱顯示適配器(Video adapter),是計算機最基本配置、最重要的配件之一。其中顯卡的"心臟",即是處理器稱為圖形處理器GPU(Graphics Processing Unit)。

 

1.2 顯卡結構

 

一塊顯卡主要包括PCB板、顯示芯片、顯存、總線接口、輸出口、散熱片等。

1.2.1 芯片GPU

GPU是顯卡的核心芯片,它的性能直接決定了顯卡的性能,它的主要任務是把通過總線傳輸過來的顯示數據在GPU中進行構建、渲染等工作,最后通過顯卡的輸出接口顯示在顯示器上。目前國際顯示芯片主要有NVIDIA和AMD兩家。

1.2.2 顯存

顯存、也被叫做幀緩存,它的作用是用來存儲顯卡芯片處理過或者將提取的渲染數據。在屏幕上看到的圖像數據都存放在顯存中。在高級的圖形加速卡中,顯存不僅用來存儲圖形數據,而且還被顯示芯片用來進行3D函數運算。顯存的速度和寬帶會直接影響到顯卡的整體速度。顯存的類型、容量、頻率、位寬等參數共同決定了顯存的性能。

1.2.3 總線接口

顯卡的總線接口是指顯卡與主板連接所采用的接口種類。顯卡的接口決定着顯卡與系統之間數據傳輸的最大帶寬,也就是瞬間所能傳輸的最大數據量。不同的接口能為顯卡帶來不同的性能。而且也決定着主板是否能夠使用此顯卡。顯卡發展至今共出現ISA、PCI、AGP、PCI-E等幾種接口,所能提供的數據帶寬依次增加。另外,還有MXM接口在筆記本中使用較多。

1.2.4 輸出接口

顯卡的輸出接口目前主要有VGA、DVI、HDMI、DisplayPort。

 

1.3 工作原理

 

如圖 1所示的CPU/GPU架構圖,該圖展示的GPU如何將CPU的數據進行處理,然后傳輸給顯示器。

1 CPU/GPU架構

 

1.4 主要參數

 

顯卡性能的優良主要是由GPU來體現,所以這里主要描述GPU的參數。

1 GPU主要參數

參數

內容

單位

GPU頻率

和CPU主頻相類似,GPU頻率是指在全速運行下最快的頻率

Ghz

流處理器單元

統一架構GPU內通用標量着色器的稱謂

 

浮點性能

浮點性能是指GPU在單位時間內能處理的浮點運算的能力

FLOP和GFLOPS

位寬

在一個時鍾周期內所能傳送數據的位數,位數越大則還有瞬間所能傳輸的數據量越大

Byte

顯存

也稱做幀緩存,它的作用是用來存儲顯卡芯片處理過或者即將提取的渲染數據。

GB

CUDA核心數量

CUDA是NVIDIA公司的並行計算架構。 該架構通過利用 GPU 的處理能力,可大幅提升計算性能

個數

     

2 顯卡的分類

 

2.1 集成顯卡

 

2.1.1 概述

集成顯卡是將顯示芯片、顯存及其相關電路都集成在主板上,與其融為一體的元件;集成顯卡的顯示芯片有單獨的,但大部分都集成在主板的北橋芯片中;

2.1.2 集成顯卡的優點

功耗低、發熱量小、部分集成顯卡的性能已經可以媲美入門級的獨立顯卡,所以不用花費額外的資金購買獨立顯卡。

2.1.3 集成顯卡的缺點

性能相對略低,且固化在主板或CPU上,本身無法更換,如果必須換,就只能換主板。

 

2.2 獨立顯卡

 

2.2.1 概述

獨立顯卡是指將顯示芯片、顯存及其相關電路單獨做在一塊電路板上,自成一體而作為一塊獨立的板卡存在,它需占用主板的擴展插槽(ISA、PCI、AGP或PCI-E)。

2.2.2 獨立顯卡的優點

單獨安裝有顯存,一般不占用系統內存,在技術上也較集成顯卡先進得多,但性能肯定不差於集成顯卡,容易進行顯卡的硬件升級。

2.2.3 獨立顯卡的缺點

系統功耗有所加大,發熱量也較大,需額外花費購買顯卡的資金,同時(特別是對筆記本電腦)占用更多空間。

由於顯卡性能的不同對於顯卡要求也不一樣,獨立顯卡實際分為兩類,一類專門為游戲設計的娛樂顯卡,一類則是用於繪圖和3D渲染的專業顯卡。

 

2.3 核芯顯卡

 

2.3.1 概述

核芯顯卡是Intel產品新一代圖形處理核心,和以往的顯卡設計不同,Intel憑借其在處理器制程上的先進工藝以及新的架構設計,將圖形核心與處理核心整合在同一塊基板上,構成一顆完整的處理器。

2.3.2 核芯顯卡的優點

低功耗是核芯顯卡的最主要優勢,由於新的精簡架構及整合設計,核芯顯卡對整體能耗的控制更加優異,高效的處理性能大幅縮短了運算時間,進一步縮減了系統平台的能耗。高性能也是它的主要優勢。

2.3.3 核芯顯卡的缺點

配置核芯顯卡的CPU通常價格不高,同時低端核顯難以勝任大型游戲。

2.3.4 核心顯卡與傳統顯卡的差別

核芯顯卡將圖形核心整合在處理器當中,進一步加強了圖形處理的效率,並把集成顯卡中的"處理器+南橋+北橋(圖形核心+內存控制+顯示輸出)"三芯片解決方案精簡為"處理器(處理核心+圖形核心+內存控制)+主板芯片(顯示輸出)"的雙芯片模式,有效降低了核心組件的整體功耗,更利於延長筆記本的續航時間。

3. 常見品牌

 

3.1 顯卡品牌

 

藍寶石、華碩、迪蘭恆進、麗台、索泰、訊景、技嘉、映眾和七彩虹等一些品牌。藍寶石只做A卡,華碩的A卡和N卡都是核心合作伙伴,相對於七彩虹這類的通路品牌來說,擁有自主研發的廠商在做工方面和特色技術上會更出色一些,以中關村的數據來源,顯示目前國內顯卡品牌占有率如圖 2所示。

2 顯卡市場占有率

 

3.2 GPU品牌

 

Intel、AMD、NVidia、VIA(S3)、SIS、Matrox、3DLabs。其中獨立顯卡的市場份額AMD和NVIDIA占有量超過99%,而集顯Intel是絕對的老大。但在PC產品中Intel市場占有率最高,如圖 3所示。

3 GPU市場占有率

4. 顯卡芯片(GPU)

目前市場上絕大部分GPU市場份額都是由NVIDIA、AMD和Intel占有,其中NVIDIA和AMD主要生產獨立顯卡芯片,而Intel主要生產集成顯卡和核心顯卡芯片。所以本小節主要對這三家GPU進行調研。

 

4.1 NVIDIA

 

4.1.1 GeForce

GeForce是NVIDIA公司出品的顯示芯片的一種系列,用於競爭AMD的Radeon系列顯卡。該系列主要涉及桌面型和筆記本型。GeForce系列已經由第1代發展到第11代產品了,其中GeForce系列產品有多種型號,但可以直接通過產品的標識分辨出相應的性能。

2 GeForce系列產品

標識

解釋

性能級別

Ultra

NVIDIA的旗艦級產品,為本系列中的最強者;

1

GTX

其性能介於GTS和Ultra之間。一般為NVIDIA首發的高端產品;

2

GTS

始終為NVIDIA第三強的產品(GeForce 2 GTS與GeForce 8800GTS均可展示出來),性能處於GTX之下,與GT相比有些模糊;

3

GT

頻率提升版本"GeForce Technology"的縮寫,頻率和管線都較LE GS SE XT有較大的提升;

4

GS

相比GT,渲染管線或者顯存位寬的縮減,頻率一般在GT之下,並且由於規格限制,性能在GT之下;

5

LE

"Limit Edition"的縮寫,表示限制版本,代表某一產系列中的入門級產品,主要是頻率和顯存位寬均與標准版本相比有一定的下降,如geforce 7300LE;

6

SE

在NVIDIA卡中不常出現,與LE相似;

7

XT

"Cost Down"表示降頻率版本,將標准版的頻率降低,部分產品削減了管線。

8

4.1.2 Tegra

Tegra是一款系統單芯片。內建ARM架構的處理器核心、基於GeForce的立體顯示核心、影像處理器、音效處理器和圖像處理器。由於不支持x86,所以不能運行Windows操作系統,但ARM架構的耗電率則較低,可選擇運行Windows Mobile系統。NVIDIA將此芯片定位用於MID或者移動電話。

3 Tegra應用的產品

名牌

產品

GPU

小米手機 3 (TD)

Tegra 4

ZTE Grand Memo U5

Tegra 3

北斗小辣椒 Q1

Tegra 3

天語大黃蜂 四核勇氣版

Tegra 3

Deovo V5

Tegra 3

4.1.3 Quadro

Quadro是由NVIDIA設計的顯示芯片,表示四的倍數,意即四倍的效能。Quadro系列定位於專業繪圖工作站領域。主要應用於設計制造、媒體娛樂、科學與醫學成像、能源勘探。

  • Quadro的優勢

    相比Quadro強調與行業軟件的兼容性、穩定性以及高效率。

    幾乎所有Quadro FX系列都通過了AutoCAD認證,可完整支持線框模式的反鋸齒,集成一個專為AutoCAD平滑線條所設計的硬件引擎,高效能的Gooch着色器。

    Quadro FX還具備UMA技術,高速的硬件交互作業與雙面光照、3D動態剖切技術。

  • Quardro的劣勢

多數Quadro產品的核心實質上與定位於個人領域的GeForce完全相同。但Quadro的價錢要比GeForce貴,所以有客戶軟改GeForce顯卡,利用改版的驅動,他們可得到一張便宜而等價的Quadro顯卡。

4.1.4 Tesla

Tesla(特斯拉)是NVIDIA繼專業加速卡QUADRO及娛樂圖形卡GeForce系列后,推出的一個全新的產品線,主要應用於於廣大科學研究的高性能計算需求。Tesla加速計算平台是加速大數據分析與科學計算的領先平台。該平台把全球最快的GPU加速器與廣泛使用的 CUDA並行計算模型結合在一起,它是一個由軟件開發者、軟件供應商以及數據中心系統 OEM 廠商組成的綜合生態系統,旨在加速探索與深入了解。憑借先進的系統管理特性、加速的通信技術以及流行基礎架構管理軟件的支持,Tesla 平台可為高性能計算專業人士提供所需的工具,使其能夠在數據中心輕松地打造、測試和部署加速的應用。

4 Tesla與其它GPUCPU的性能比較

 

4.2 AMD

 

AMD是一家CPU(處理器)生產廠商,AMD處理器與Intel齊名,同為世界兩大處理器芯片廠商。不同的是除了生產CPU外,AMD還生產顯卡即ATI顯卡,俗稱A卡。AMD顯卡的子品牌有 ATI 和 Radeon ,主要面向三種平台:台式機、筆記本和工作站。

4.2.1 AMD Radeon

Radeon系列是AMD中的普通顯卡,主要應用於台式機和筆記本平台;

4 AMD Radeon系列產品

適用於台式機

適用於筆記本電腦

AMD Radeon™ R9 系列顯卡

AMD Radeon™ HD 8900M 系列顯卡

AMD Radeon™ R7 系列顯卡

AMD Radeon™ HD 8800M 和 8700M 系列顯卡

AMD Radeon™ HD 8000 系列顯卡

AMD Radeon™ HD 8600M 和 8500M 系列顯卡

AMD Radeon™ HD 7990 系列顯卡

AMD Radeon™ HD 7900M 系列顯卡

AMD Radeon™ HD 7900 系列顯卡

AMD Radeon™ HD 7800M 系列顯卡

AMD Radeon™ HD 7800 系列顯卡

AMD Radeon™ HD 7700M 系列顯卡

AMD Radeon™ HD 7700 系列顯卡

AMD Radeon™ HD 7600M 和 7500M 系列顯卡

 

AMD Radeon™ HD 7400M 系列顯卡

 

AMD Radeon™ HD 7300M 系列顯卡

 

4.2.2 ATI FirePro

ATI FirePro系列產品是AMD的高端產品,該序列是專業級圖形卡,主要應用於工作站和服務器。

5 ATI FirePro系列產品

產品系列

顯存

位寬

帶寬

流處理器

浮點值

最大分配率

AMD FirePro™ W9100

16GB

512 bit

320 GB/s

2,816

5.24 TFLOPS(單)

2.62 TFLOPS(雙)

4096x2160

AMD FirePro™ W9000

6GB

384 bit

264 GB/s

 

4.0 TFLOPs(單)

1.0 TFLOP (雙)

4096x2160

AMD FirePro™ W8000

4GB

256 bit

176 GB/s

 

3.23 TFLOP(單)

806 GFLOP (雙)

4096x2160

AMD FirePro™ W7000

4GB

256 bit

154 GB/s

 

2.4 TFLOPs (單)

152 GFLOPs(雙)

4096x2160

AMD FirePro™ W5000

2GB

256 bit

102.4 GB/s

 

1.3 TFLOPs (單)

79.2GFLOPs (雙)

4096x2160

AMD FirePro™ W5000 DVI

2GB

256 bit

102.4 GB/s

 

1.3TFLOPs (單)

79.2FLOPs (雙)

2560x2048

AMD FirePro™ V7900

2GB

256 bit

160.0GB/s

1280

 

2560 x 1600

AMD FirePro™ V7900 SDI

2GB

 256 bit

160.0 GB/s

1280

 

2560 x 1600

AMD FirePro™ V4900

1GB

128 bit

64.0 GB/s

480

 

 2560 x 1600

 

 

4.3 Intel

 

4.3.1 HD Graphics

HD Graphics是Intel一系列的集成顯示核心。不同於以往集成在芯片組的顯示核心,此次顯示核心是集成於處理器上,並且擁有獨立的品牌,稱為"核芯顯卡"。在Intel推出HD Graphics以前,Intel的集成顯示核心是集成於北橋芯片中,如圖 5所示。后來Intel在推出Nehalem微架構以后逐步推行單芯片組設計——北橋大部分集成於處理器上,小部分北橋的功能另外集成於剩下的南橋芯片內,是為Intel官方所謂的"PCH單芯片"(Platform Controller Hub)設計。HD Graphics經過了四代的發展,如表 6所示。

5 集成於北橋的GPU

 

6 HD Graphics 產品

代數

時間

架構

代表產品

第1代

2010/01

Nehalem

HD Graphics 1000

第2代

2011/01

Sandy Bridge

HD Graphics 2000(6個運行單元)

HD Graphics 3000(12個運行單元)

第3代

2012/04

Ivy Bridge

HD Graphics 2500(6個運行單元)

HD Graphics 4000(16個運行單元)

第4代

2013/06

Haswell

HD Graphics 5200 (40個處理單元,板載緩存),

HD Graphics 5100/5000 (40個處理單元)

HD Graphics 4200/4400/4600 (20個處理單元)

4.3.2 Iris Graphics

Iris Graphics為英特爾第5代集成顯卡,代號為GT2/3/3e,中文名為銳炬。和上代產品Ivy Bridge一樣采用22nm架構,對PCI-E 3.0總線、HT超線程技術、Turbo Boost動態加速技術、QPI總線進行了升級優化,預計CPU性能提升10%,集成的HD Graphics 4600核芯顯卡則有大幅升級,性能提升兩倍,支持DX11.1與Open CL 1.2、優化了3D性能,支持HDMI、DP、DVI、VGA接口標准,可以實現三屏獨立輸出。

 

7 Iris Graphics系列產品

級別

核顯型號

中文名

代表產品

用途

頂端

Iris Pro Graphics 5200

銳炬Pro 5200

H系列

游戲筆記本

高端

Iris Graphics 5100

銳炬 5100

U系列

標准超級本/超薄本

中端

Iris Graphics 5000

HD5000核心顯卡

U系列

變形超極本

低端

Iris Graphics 4200/4400/4600

HD4x00核心顯卡

M系列

普通筆記本

頂端

IrisGraphics 6200/6100

銳炬6200/6100

U系列

游戲台式機/游戲筆記本

高端

Iris Graphics 6000

銳炬6000

U系列

游戲筆記本

中端

Iris Graphics 5500

銳炬5500

U系列

標准筆記本

低端

Iris Graphics 5300

銳炬5300

M系列

超薄本/變形超極本

 

4.3.3 Xeon Phi

英持爾在2012年推出期待已久的超級電腦芯片Xeon Phi,它與英特爾其它產品線迥然不同,Phi產品家族主要目標是提供高性能計算,它是對科學系統增長性趨勢的呼應,英特爾將大量的工作轉到了一塊名叫"加速器"或者"協處理器"的附屬芯片。許多芯片將這些工作交給圖形處理器,也就是GPU,GPU用來渲染圖片和視頻游戲。英特爾新芯片更容易編程,因為新芯片的技術架構和之前用在服務器、超級電腦的基本技術構建塊相同。

8 Xeon Phi 產品

5 GPU推薦

目前的GPU廠商都生產多種應用平台產品,基本都有有台式機、筆記本、高性能計算、工作站和服務器等。由於產品的價格和性能差異非常大,所以本節只以性能為基准而對產品進行比較和推薦。

 

5.1 高性能計算

 

目前的高性能計算平台可以分為兩種:CUDA和OpenCl。

5.1.1 CUDA應用

CUDA,是顯卡廠商NVIDIA推出的運算平台,通過該架構使GPU能夠解決復雜的計算問題。所以支持該計算平台的主要是NVIDIA的產品。現在,該架構現已應用於GeForce®(精視)、ION(翼揚)、Quadro以及Tesla GPU等產品,其中支持CUDA的產品型號可參考附錄1。

若為高性能計算而選用的GPU,那么首推NVIDIA Tesla系列產品,Tesla是NVIDIA為高性能計算和雲計算推薦的系列,如下圖所示的運行結果。

 

 

5.1.1 OpenCL應用

OpenCL是一個為異構平台編寫程序的框架,最初是由蘋果公司開發,並在與AMD,IBM,英特爾和nVIDIA技術團隊的合作之下初步完善。此異構平台可由CPU,GPU或其他類型的處理器組成。所以AMD、Intel和NVIDIA公司產品都有所支持。對OpenCL支持產品系列可查看附錄2。

若為高性能計算而選購OpenCL平台的GPU,那么推薦采用AMD FirePro系列的GPU,如表 9所示AMD和NVIDIA兩款產品性能相近,但支持的平台不一樣。

9 W9100K80比較

 

AMD W9100

NVIDIA k80

GPU memory

16GB

24 GB

memory interface

512-bit

384bit

memory bandwidth

320 GB/s

480 GB/s

stream processors

2,816

2,880

peak single-precision

5.24 TFLOPS

5.6 TFLOPS

peak double-precision

2.62 TFLOPS

1.87 TFLOPS

support

OpenCL

CUDA

 

5.2 PC應用

 

若是桌面平台的應用,那么推薦AMD和NVIDIA產品,相比Intel,AMD和NVIDIA的性能要優越很多,並且性價比也高。而如果為移動平台選購,那么可以根據需要進行選購三個品牌的產品。由於GPU的性能越高,價格和相應更高,所以對顯卡的選購,可根據性價比進行選擇。如下圖是Pconline提供的數據。

附錄

附錄1:CUDA支持平台

GPU

Compute Capability

Tesla Workstation Products

Tesla K80

3.7

Tesla K40

3.5

Tesla K20

3.5

Tesla C2075

2

Tesla C2050/C2070

2

Tesla Data Center Products

Tesla K80

3.7

Tesla K40

3.5

Tesla K20

3.5

Tesla K10

3

Tesla M20xx

2

Quadro Desktop Products

Quadro K6000

3.5

Quadro K5200

3.5

Quadro K5000

3

Quadro K4200

3

Quadro K4000

3

Quadro K2200

5

Quadro K2000

3

Quadro K2000D

3

Quadro K620

5

Quadro K600

3

Quadro K420

3

Quadro 410

3

Quadro Plex 7000

2

Quadro K5100M

3

Quadro K500M

3

Quadro K4100M

3

Quadro K3100M

3

Quadro K2200M

5

Quadro K2100M

3

Quadro K1100M

3

Quadro K620M

5

Quadro K610M

3.5

Quadro K510M

3.5

NVS 5400M

2.1

NVS 5200M

2.1

NVS 4200M

2.1

CUDA-Enabled GeForce Products

GeForce GTX TITAN X

5.2

GeForce GTX TITAN Z

3.5

GeForce GTX TITAN Black

3.5

GeForce GTX TITAN

3.5

GeForce GTX 980 Ti

5.2

GeForce GTX 980

5.2

GeForce GTX 970

5.2

GeForce GTX 960

5.2

GeForce GTX 780 Ti

3.5

GeForce GTX 780

3.5

GeForce GTX 770

3

GeForce GTX 760

3

GeForce GTX 750 Ti

5

GeForce GTX 750

5

GeForce GTX 690

3

GeForce GTX 680

3

GeForce GTX 670

3

GeForce GTX 660 Ti

3

GeForce GTX 660

3

GeForce GTX 650 Ti BOOST

3

GeForce GTX 650 Ti

3

GeForce GTX 650

3

GeForce GTX 560 Ti

2.1

GeForce GTX 550 Ti

2.1

GeForce GTX 460

2.1

GeForce GTS 450

2.1

GeForce GTS 450*

2.1

GeForce GTX 590

2

GeForce GTX 580

2

GeForce GTX 570

2

GeForce GTX 480

2

GeForce GTX 470

2

GeForce GTX 465

2

GeForce GT 740

3

GeForce GT 730

3.5

GeForce GT 730 DDR3,128bit

2.1

GeForce GT 720

3.5

GeForce GT 705*

3.5

GeForce GT 640 (GDDR5)

3.5

GeForce GT 640 (GDDR3)

2.1

GeForce GT 630

2.1

GeForce GT 620

2.1

GeForce GT 610

2.1

GeForce GT 520

2.1

GeForce GT 440

2.1

GeForce GT 440*

2.1

GeForce GT 430

2.1

GeForce GT 430*

2.1

GeForce Notebook Products

GeForce GTX 980M

5.2

GeForce GTX 970M

5.2

GeForce GTX 965M

5.2

GeForce GTX 960M

5

GeForce GTX 950M

5

GeForce 940M

5

GeForce 930M

5

GeForce 920M

5.2

GeForce 910M

5.2

GeForce GTX 880M

3

GeForce GTX 870M

3

GeForce GTX 860M

3.0/5.0(**)

GeForce GTX 850M

5

GeForce 840M

5

GeForce 830M

5

GeForce 820M

2.1

GeForce GTX 780M

3

GeForce GTX 770M

3

GeForce GTX 765M

3

GeForce GTX 760M

3

GeForce GTX 680MX

3

GeForce GTX 680M

3

GeForce GTX 675MX

3

GeForce GTX 675M

2.1

GeForce GTX 670MX

3

GeForce GTX 670M

2.1

GeForce GTX 660M

3

GeForce GT 750M

3

GeForce GT 650M

3

GeForce GT 745M

3

GeForce GT 645M

3

GeForce GT 740M

3

GeForce GT 730M

3

GeForce GT 640M

3

GeForce GT 640M LE

3

GeForce GT 735M

3

GeForce GT 635M

2.1

GeForce GT 730M

3

GeForce GT 630M

2.1

GeForce GT 625M

2.1

GeForce GT 720M

2.1

GeForce GT 620M

2.1

GeForce 710M

2.1

GeForce 705M

2.1

GeForce 610M

2.1

GeForce GTX 580M

2.1

GeForce GTX 570M

2.1

GeForce GTX 560M

2.1

GeForce GT 555M

2.1

GeForce GT 550M

2.1

GeForce GT 540M

2.1

GeForce GT 525M

2.1

GeForce GT 520MX

2.1

GeForce GT 520M

2.1

GeForce GTX 485M

2.1

GeForce GTX 470M

2.1

GeForce GTX 460M

2.1

GeForce GT 445M

2.1

GeForce GT 435M

2.1

GeForce GT 420M

2.1

GeForce GT 415M

2.1

GeForce GTX 480M

2

GeForce 710M

2.1

GeForce 410M

2.1

 

附錄2:OpenCL支持平台

廠商

系列

型號

OpenCL

NVIDIA

Geforce

9000

100

200

1.1

800

900

8000

300

400

500

600

700

 

AMD

Radeon R9

295X2

290X

290

1.0

285

280X

280

270X

270

  

FURY X

​FURY

390X

2.0

390

380

370 ​

Radeon R7

360

265

260X

1.0

260

250X

250

240

  

  

Radeon HD 7990

7950

7970

7970

1.2

Radeon HD 7800

7850

7870

 

1.2

Radeon HD 7700

7730

7750

7770

1.2

7790

  

  

1.2

Radeon HD

7900M

7800M

7700M

1.2

7600M

7500M

7400M

1.2

7300M

   

1.1

FirePro

W9100

W8100

W7100

2.0

W5100

   

2.0

W9000

W8000

W7000

1.2

W5000

W5000 DVI

W4100

1.2

W2100

   

1.2

V7900

V7900 SDI

 

1.1

Intel

HD Graphics

5500

5600

6000

2.0

5300

   

1.2

5000

4600

4400

1.2

4200

   

1.2

Iris Graphics

6100

6200

 

2

Iris Pro Graphics

5200

5100

 

1.2

Pentium Processor

3805U

3825U

 

1.2

Celeron Processor

3755U

3205U

3765U

1.2

3215U

   

1.2

Pentium Processor with Intel HD Graphics

3558U

3560M

3561Y

1.2

G3220

G3220T

G3240

 

G3240T

G3250

G3250T

1.2

G3258

G3320TE

G3420

1.2

G3420T

G3430

G3440

1.2

G3440T

G3450

G3450T

1.2

G3460

   

1.2

Pentium Processor with Intel HD Graphics

3550M

3556U

3560Y

1.2

       

Celeron Processor with Intel HD Graphics

2957U

2961Y

2970M

1.2

2981U

G1820

G1820T

 

G1820TE

G1830

G1840

 

G1840T

G1850

   

Celeron Processor with Intel HD Graphics

2000E

2002E

2950M

1.2

2955U

2980U

   


免責聲明!

本站轉載的文章為個人學習借鑒使用,本站對版權不負任何法律責任。如果侵犯了您的隱私權益,請聯系本站郵箱yoyou2525@163.com刪除。



 
粵ICP備18138465號   © 2018-2025 CODEPRJ.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