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K的新書《必然》對未來科技趨勢的預言


是他第一次在《失控》中提示我們—— 
要用生物學而不是機械學的角度看待這個世界。 

是他第一次在《科技想要什么》提示我們—— 
科技本身就是一個生命體。 


而在新書《必然》里—— 
凱文·凱利全面介紹了這個新物種的基因特征、所思所想、行為規則和未來走向。 
在《必然》這本書里,凱文·凱利就是要幫我們做到這件事。  他給我們指出了這個物種不斷變遷的12條道路—— 

形成: 機器將會更新自己,隨時間慢慢改變自己的功能。 

知化:把人工智能置入普通事物之中才能帶來真正的顛覆。 

流動:想要在全新的領域中成功,就要掌握新出現的流動性。 

屏讀: 屏幕無處不在,持續擴展人類的閱讀量和寫作量,世界上所有的書籍終將由互聯的詞語和理念連接起來。 

使用: 對事物的使用比占有變得更為重要。 

共享: 將從未被共享過的東西進行共享,或者以一種新的方式來共享,是事物增值最可靠的方式。未來30年最大的財富會出現在這一領域。 

過濾: 內容擴張得越多,就更需要過濾以便使得注意力聚焦。注意力流到哪里,金錢就跟到哪里。 

重混: 對已有的事物重新排列和再利用,未來30年最重要的文化產品和最有影響力的媒介將是重混現象發生最頻繁的地方。 

互動: 未來所有的設備都需要互動,如果有什么東西不能實現互動,它就會被當作“壞掉”了。 

追蹤:自我追蹤的范疇將涵蓋人類的整個生活。 

提問: 答案變得廉價,而問題將變得更有價值。提問比回答更有力量。 

開始:這個新物種已經開始了,當然,也僅僅是個開始。 

KK在2015年中國產業年會上列出的四個發展趨勢。 

第一,分享。 

大家經常提到分享經濟,舉幾個例子:Uber 是全球最大的出租車公司,但是它自己沒有車隊資產;Facebook 是全球最大的媒體公司,但是它自己並不提供創造內容;阿里巴巴是全球最大的零售商、零售平台,但是它卻沒有自己的庫存;Airbnb 是全球最大的酒店公司,但是它並沒有自己的物業。 

它們的共性就在於這些公司都沒有自有資產,所以所有權的重要性在下降。而更重要的是使用權,很多情況下使用權比所有權更加優先。 

現在我不去買電影了,因為在 Netflix 都可以看到;我也不買音樂唱片了,因為在 Spotify 上面都能看到和聽到音樂;我也不用買游戲光盤,因為用 PlayStation 都可以玩到這些。 

作為消費者來講,我不用考慮所有權問題。所有權意味着可靠,你需要去存儲這些資產,要去維護這些資產,要去進行升級,還要隨時打理它、設置它。擁有一個資產的話,有很多麻煩,但是使用權就簡單得多,你可以隨時隨地去使用。不只是數字資產有這個趨勢,實物資產,比如汽車也可以進行分享。 

你可以把你賣的實體資產變成一種可以分享的服務,人們按需取得使用權。如果這一點想通了的話會有很大的商機。交通行業就是如此,可以把交通運輸轉化為服務。我們看到有9000多家公司要把餐飲、家具或者玩具轉化為服務,不用再買玩具了,可以按需使用這些玩具。這樣的話,消費者不再購買實體資產,他們只是按需取得使用權就行了。衣服也是如此,你穿一次,洗干凈了,把它送回去就行了。這一點能夠實現嗎?人們在向這個方向努力。 

最重要的是,任何能夠被分享的事物一定會被分享,思考一些現在沒有辦法被分享的東西,如果它被分享,它會變得更有價值。這就是在未來30年里的發展趨勢。 

第二,互動。 

曾經我們閱讀是看書,而現在我們通過看屏幕了解周邊發生的事情。現在飛機上每一個座位后面都有屏幕,在上海以及每一個大城市的高樓上都有屏幕,甚至還有3D屏幕。 

現在有多個屏幕同時出現,比如我們在看電視的時候,你同時打着電腦,還看着手機,因此你周圍生活中出現不止一個屏幕,是多個屏幕,是一個屏幕的生態系統。 

這些屏幕改變了文化。 

一本書,里面的內容是固定的,非常確定、明確,他的著者有一種權威性。而現在我們把所有東西都搬到了屏幕上,都是流動性的,隨時變更的。比如我們在屏幕上的東西每時每刻都在變化,第二天就不一樣了,這改變了我們的文化。 

我們的文化是基於一些規則、法律,這是過去的情況。而現在我們的文化基於那些流動的屏幕,而且你與屏幕之間是有互動的,這種互動使得事情不再是固定的。你還可以用身體與數字環境進行互動,而不僅僅是坐在那里打字,這就是我們未來的互動形式。 

第三,流動。 

在30年之后,我們會提升流動事物的價值,讓固定的這些事物都流動起來。 

現在最重要的流動內容就是數據。不管你在哪一個行業,都是在數據行業。通常對於客戶來說,數據對於你和客戶都是一樣寶貴。對於谷歌、Facebook 以及其他的公司來說,這是它們發現的真理。你越了解你的客戶,他們對你來說價值量就越大。我們必須要了解到數據是如何流動的,這是非常重要的。 

除非數據要流動起來,否則它毫無價值。很多人積攢數據,但是把它存儲起來並沒有積極使用,不使用的話就是死數據,必須把它們連接起來,讓它們不斷流動起來,讓它們互動,這樣就會讓數據具有價值。 

現在我們要思考“我們”,而不是“我”。這已經成為業界的一種默認的形式了,那就是流媒體、雲平台、社交、數據,這是我們未來要去工作和經營的一個大的環境。 

其中有一個流是量化自我。八年前我就量化自我出了一本書,就是如何去跟蹤自己的情況。包括技術、設備、傳感器、軟件等等,集合在一起來追蹤我們自己的生活狀況,人們也可以開發自己的一些設備來達到這些目的。 

最終這些產品會商業化,得到廣泛的需求和應用,包括蘋果手表也集成了這樣的功能。可以看到這些量化的設備可以監測我們的體重、睡眠的狀況、做夢的程度,還有身體的其它指標,血壓、心跳、心率等等,這些指標都可以跟蹤記錄下來,這樣的設備現在層出不窮。數據的產生非常快,數據量巨大,我們可以從中披沙揀金,開發出新的設備、新的傳感器和消費應用。 

第四,認知。 

如果你問我未來30年最重要的技術是什么,我會告訴你是人工智能。人工智能會像100年前的電力一樣重要。 

Google有一款應用,可以實現實時的翻譯,我拿着手機說英文,它直接轉換成中文,實時進行傳譯。這個處理並不是在手機內部進行的,它會把你發出的信息放到谷歌的雲環境下,通過人工智能進行處理,它的處理能力非常強。這是人工智能與商業的結合。 

未來是令人難以置信的,因為最偉大的30年后的產品還沒有被設計出來,還沒有問世。 

如果我要談30年之后最偉大的創意或者是發明的話,我剛才談到的所有這些可能都不會有資格出現在那個單子上。因為我們現在只處於這個變革趨勢的第一天,最初始階段,這意味着你們還為時不晚,一切都來得及。 






免責聲明!

本站轉載的文章為個人學習借鑒使用,本站對版權不負任何法律責任。如果侵犯了您的隱私權益,請聯系本站郵箱yoyou2525@163.com刪除。



 
粵ICP備18138465號   © 2018-2025 CODEPRJ.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