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ndow.name 傳輸技術,原本是 Thomas Frank 用於解決 cookie 的一些劣勢(每個域名 4 x 20 Kb 的限制、數據只能是字符串、設置和獲取 cookie 語法的復雜等等)而發明的(詳細見原文:《Session variables without cookies》),后來Kris Zyp 在此方法的基礎上強化了 window.name 傳輸 ,並引入到了 Dojo(dojox.io.windowName),用來解決跨域數據傳輸問題。
window.name 的美妙之處:name 值在不同的頁面(甚至不同域名)加載后依舊存在,並且可以支持非常長的 name 值(2MB)。
window.name 傳輸技術的基本原理和步驟為:
name 在瀏覽器環境中是一個全局/window對象的屬性,且當在 frame 中加載新頁面時,name 的屬性值依舊保持不變。通過在 iframe 中加載一個資源,該目標頁面將設置 frame 的 name 屬性。此 name 屬性值可被獲取到,以訪問 Web 服務發送的信息。但 name 屬性僅對相同域名的 frame 可訪問。這意味着為了訪問 name 屬性,當遠程 Web 服務頁面被加載后,必須導航 frame 回到原始域。同源策略依舊防止其他 frame 訪問 name 屬性。一旦 name 屬性獲得,銷毀 frame 。
在最頂層,name 屬性是不安全的,對於所有后續頁面,設置在 name 屬性中的任何信息都是可獲得的。然而 windowName 模塊總是在一個 iframe 中加載資源,並且一旦獲取到數據,或者當你在最頂層瀏覽了一個新頁面,這個 iframe 將被銷毀,所以其他頁面永遠訪問不到 window.name 屬性。
使用案例:
在網頁切換的時候window對象也不會被銷毀。
<script>
alert((window.name==""?"是":"不是")+"第一次開這個窗口!")
window.name="blueidea";
</script>
當網頁載入的時候,給window.name設置一個隨意的值,刷新之后,可以看到window.name的值已經設置了,就可以判斷出頁面已經是刷新過的了。如果沒有設置,顯然頁面是第一次載入。
判斷頁面是否第一次加載
這樣可以用來給網站建設過程中,提交頁面后我們經常要用到window.history.go(-1)返回上一頁,因為頁面的緩存功能,我們只能返回上次操作的頁面,但在刪除等操作中,我們希望實時看到刪除項目后的頁面,這就要用到同時刷新技術,下面我們總結總結一下常用的幾種window.history.go(-1)返回頁面后實時刷新技術。
返回上一頁代碼:
<a href="Javascript:window.history.go(-1)">返回上一頁</a>
1.強制載入后刷新一次
我們可以仿照C++中解決頭文件重復包含的方法,在C++中利用#ifndef A #define A #endif來解決頭文件的重復包含問題同樣我們采用如下方式
<script>
if(window.name != "bencalie"){
location.reload();
window.name = "bencalie";
}
else{
window.name = "";
}
</script>
進行載入后強制刷新一次,相信如果你有編程經驗一定看的懂的,這里不做解釋!
2.禁止緩存,重新載入一次
在前一頁頭部加上
<meta http-equiv="Expires" CONTENT="0">
<meta http-equiv="Cache-Control" CONTENT="no-cache">
<meta http-equiv="Pragma" CONTENT="no-cache">
或者
<%
Response.Buffer=True
Response.ExpiresAbsolute=Now()-1
Response.Expires=0
Response.CacheControl="no-cache"
%>
都可以實現刷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