瞬息之間與時間之門


為什么我的博客叫 [瞬息之間] 這是一個跟時間有關的話題。

從大學畢業后參加工作,大概到第 5 年時我明顯感覺走到了一個瓶頸。那時我是一名程序員,為金融和電信行業的軟件系統寫着程序。有時早上 10 點上班,晚上 11 點下班,有時下午 7 點去上班,早上 8 點下班(另一個守夜人的故事)。就這么在日升月落中學習成長着,直到我碰到了那扇門,那扇門讓你彷徨、猶豫和迷茫。之前一起寫程序的同伴,有人選擇繞開走上了項目經理的道路,有人走上了技術售前的道路,有人走上了業務咨詢的道路。而我在當時沒有找到適合我的路,我還想走原來的路,只能打開門繼續前行。

經過了半年,換了一個城市,換了一個行業,換了一家公司,我終於打開第一道門重新走回了原來的路。而穿越那道門時,我感覺到了一種成長的質變,之前的 5 年都是在成長的量變中,直到穿過那道門質變發生。這種變化不是外在的,而是內心的感受與思想的認識,而引發這種變化的正是在時間的沉淀中積累,質變的那一刻正是所謂 [瞬息之間]。所以新的 LOGO 上有了一道門,開門的把手正是一個時鍾。

在程序員這個行業,編程的門檻隨着技術工具的進步正在變得越來越低,所有很多書堂而皇之得打着《21天精通xxx》的名號。最近也在微博上看到有之前做淘寶模特的女生也可以通過一個月的學習華麗轉身為程序媛。我就疑惑真的這么簡單么?我職業寫程序寫了 10 年了,這還不算學校里的學習時間。5 年前我開始寫博客,寫文字。這個社會是有以寫文字為生的人,他們的職業叫作家,當然有些人也把一些職業寫文字為生的人叫寫手。我是以寫代碼為生的,寫文字只是業余愛好,那么我和職業寫手或作家之間到底有多大差距呢?

偉大的天才作家海明威寫作從早上 8 點半開始,直到下午兩點,平均每天工作量在 500 字左右。在飛機上碰到一個網絡小說寫手,一小時寫了 5 千字,5 千字一更,每日三更。他們都是職業的,但卻不能通過產量來簡單區分。一個程序員經過幾年的職業訓練,就能成長為一名代碼寫手,能熟練的寫大量代碼,而偉大的程序員寫少而精的代碼,和偉大的作家很接近。

在我第 5 年遇到那扇門時,其階段就是一名熟練的代碼寫手。我當時寫了個程序統計了我自己當時獨立完成的所有項目工程模塊的代碼行數,大概記得是在 50 萬行左右,大約每年 10 萬行,平均每天 300 多行。程序代碼的產出是不均勻的,有時實現一個模塊功能一次寫上千行,然后又花上幾天來測試它們,所以平均下來 300 多也算很多了。看一個采訪 Linux 內核樹維護者日均代碼產量僅僅 10 行。正因為如此,我能清晰的感受到職業程序員在不同階段的差異和業余程序員之間的本質差別。正如作為一個業余寫文字的,我也感受到了如今的階段比之熟練的寫手都還差很遠。

雖然寫了 5 年博客,其實頻繁的時候一個月能寫 3、4 篇,少的時候只寫 1 篇,寫作的訓練量和職業寫手差距很遠。所以我相信這里面有一個時間積累沉淀的量變和質變關系,剛開始寫作時連就一個主題一氣呵成的寫完都很難。現在勉強可以了,如果有一天腦洞大開,靈感爆發,一文五千,一天三篇的感覺啊,那一定是在這條路上打開了另一扇時間之門,享受那一刻的瞬息之間。


下面是我的微信公眾號 [瞬息之間],除了寫技術的文章、還有產品的、行業和人生的思考,希望能和更多走在這條路上同行者交流,有興趣可關注一下,謝謝。


免責聲明!

本站轉載的文章為個人學習借鑒使用,本站對版權不負任何法律責任。如果侵犯了您的隱私權益,請聯系本站郵箱yoyou2525@163.com刪除。



 
粵ICP備18138465號   © 2018-2025 CODEPRJ.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