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種工廠模式的區別


  簡單工廠模式,工廠方法模式和抽象工廠模式都是屬於創建型設計模式,這三種創建型模式都不需要知道具體類。我們掌握一種思想,就是在創建一個對象時,需要把容易發生變化的地方給封裝起來,來控制變化(哪里變化,封裝哪里),以適應客戶的變動,項目的擴展。用這三種設計模式都可以實現,那究竟這三種設計模式有什么異同呢?下面根據這三者之間的特點,優點,缺點,適用范圍進行比較。

特點

  簡單工廠模式:專門定義一個類來負責創建其他類的實例,被創建的實例通常都具有 共同的父類。它又稱為靜態工廠方法模式。它的實質是由一個工廠類根據傳入的參數,動態決定應該創建哪一個產品類(這些產品類繼承自一個父類或接口)的實例。簡單工廠模式的創建目標,所有創建的對象都是充當這個角色的某個具體類的實例。在這個模式中,工廠類是整個模式的關鍵所在。它包含必要的判斷邏輯,能夠根據外界給定的信息,決定究竟應該創建哪個具體類的對象。用戶在使用時可以直接根據工廠類去創建所需的實例,而無需了解這些對象是如何創建以及如何組織的。有利於整個軟件體系結構的優化。

  工廠方法模式:工廠方法是粒度很小的設計模式,因為模式的表現只是一個抽象的方法。 提前定義用於創建對象的接口,讓子類決定實例化具體的某一個類,即在工廠和產品中間增加接口,工廠不再負責產品的創建,由接口針對不同條件返回具體的類實例,由具體類實例去實現。工廠方法模式是簡單工廠模式的衍生,解決了許多簡單工廠模式的問題。首先完全實現‘開-閉 原則’,實現了可擴展。其次實現更復雜的層次結構,可以應用於產品結果復雜的場合。工廠方法模式是對簡單工廠模式進行了抽象。有一個抽象的Factory類(可以是抽象類和接口),這個類將不在負責具體的產品生產,而是只制定一些規范,具體的生產工作由其子類去完成。在這個模式中,工廠類和產品類往往可以依次對應。即一個抽象工廠對應一個抽象產品,一個具體工廠對應一個具體產品,這個具體的工廠就負責生產對應的產品。

  抽象工廠模式:抽象工廠模式是所有形態的工廠模式中最為抽象和最具一般性的一 種形態。抽象工廠模式是指當有多個抽象角色時,使用的一種工廠模式。抽象工廠模式可以向客戶端提供一個接口,使客戶端在不必指定產品的具體的情況下,創建多個產品族中的產品對象。它有多個抽象產品類,每個抽象產品類可以派生出多個具體產品類,一個抽象工廠類,可以派生出多個具體工廠類,每個具體工廠類可以創建多個具體產品類的實例。每一個模式都是針對一定問題的解決方案,工廠方法模式針對的是一個產品等級結構;而抽象工廠模式針對的是多個產品等級結果。

優點

  簡單工廠模式:工廠類含有必要的判斷邏輯,可以決定在什么時候創建哪一個產品類的實 例,客戶端可以免除直接創建產品對象的責任,而僅僅"消費"產品。簡單工廠模式通過這種做法實現了對責任的分割。簡單工廠模式能夠根據外界給定的信息,決定究竟應該創建哪個具體類的對象。通過它,外界可以從直接創建具體產品對象的尷尬局面中擺脫出來。外界與具體類隔離開來,偶合性低。明確區分了各自的職責和權力,有利於整個軟件體系結構的優化。

  工廠方法模式:工廠方法模式是為了克服簡單工廠模式的缺點(主要是為了滿足OCP)而 設計出來的。簡單工廠模式的工廠類隨着產品類的增加需要增加很多方法(或代碼),而工廠方法模式每個具體工廠類只完成單一任務,代碼簡潔。工廠方法模式完全滿足OCP,即它有非常良好的擴展性。

  抽象工廠模式:抽象工廠模式主要在於應對“新系列”的需求變化。分離了具體的類,抽 象工廠模式幫助你控制一個應用創建的對象的類,因為一個工廠封裝創建產品對象的責任和過程。它將客戶和類的實現分離,客戶通過他們的抽象接口操縱實例,產品的類名也在具體工廠的實現中被分離,它們不出現在客戶代碼中。它使得易於交換產品系列。一個具體工廠類在一個應用中僅出現一次——即在它初始化的時候。這使得改變一個應用的具體工廠變得很容易。它只需改變具體的工廠即可使用不同的產品配置,這是因為一個抽象工廠創建了一個完整的產品系列,所以整個產品系列會立刻改變。它有利於產品的一致性。當一個系列的產品對象被設計成一起工作時,一個應用一次只能使用同一個系列中的對象,這一點很重要,而抽象工廠很容易實現這一點。抽象工廠模式有助於這樣的團隊的分工,降低了模塊間的耦合性,提高了團隊開發效率。

缺點

  簡單工廠模式:當產品有復雜的多層等級結構時,工廠類只有自己,以不變應萬變,就是模式的缺點。因為工廠類集中了所有產品創建邏輯,一旦不能正常工作,整個系統都要受到影響。系統擴展困難,一旦添加新產品就不得不修改工廠邏輯(如果要增加一個產品,則需要修改工廠類,增加if/else分支,或者增加一個case分支),有可能造成工廠邏輯過於復雜,違背了"開放--封閉"原則(OCP).另外,簡單工廠模式通常使用靜態工廠方法,這使得無法由子類繼承,造成工廠角色無法形成基於繼承的等級結構。

  工廠方法模式:不易於維護,假如某個具體產品類需要進行一定的修改,很可能需要修改對應的工廠類。當同時需要修改多個產品類的時候,對工廠類的修改會變得相當麻煩(對號入座已經是個問題了)。

  抽象工廠模式:抽象工廠模式在於難於應付“新對象”的需求變動。難以支持新種類的產品。難以擴展抽象工廠以生產新種類的產品。這是因為抽象工廠幾乎確定了可以被創建的產品集合,支持新種類的產品就需要擴展該工廠接口,這將涉及抽象工廠類及其所有子類的改變。

適用范圍

  簡單工廠模式:工廠類負責創建的對象比較少,客戶只知道傳入了工廠類的參數,對 於始何創建對象(邏輯)不關心。

  工廠方法模式:當一個類不知道它所必須創建對象的類或一個類希望由子類來指定它所創建的對象時,當類將創建對象的職責委托給多個幫助子類中的某一個,並且你希望將哪一個幫助子類是代理者這一信息局部化的時候,可以使用工廠方法。

  抽象工廠模式:一個系統不應當依賴於產品類實例如何被創建、組合和表達的細節,這對於所有形態的工廠模式都是重要的。這個系統有多於一個的產品族,而系統只消費其中某一產品族。同屬於同一個產品族的產品是在一起使用的,這一約束必須在系統的設計中體現出來。系統提供一個產品類的庫,所有的產品以同樣的接口出現,從而使客戶端不依賴於實現。

  其實,無論是簡單工廠模式、工廠模式還是抽象工廠模式,它們本質上都是將不變的部分提取出來,將可變的部分留作接口,以達到最大程度上的復用。究竟用哪種設計模式更適合,這要根據具體的業務需求來決定。

  另外,附上一個關於這幾種工廠模式的比喻。無論是簡單工廠模式、工廠模式還是抽象工廠模式,它們本質上都是將不變的部分提取出來,將可變的部分留作接口,以達到最大程度上的復用。拿一個生產水杯(cup)的工廠舉例:起初,不用工廠模式,我必須在生產水杯之前知道水杯的材料和形狀等水杯的所有特征才能生產,這就是我們的new Cup();這個Cup必須是具體的。廠主發現同一形狀的被子,只是材料不同,如一個是玻璃(glass)的,一個是瓷(china)的,但是確要兩條生產線,顯然有資源浪費的嫌疑。現在廠主生產杯子時先不讓生產線知道我要產的是玻璃的還是瓷的,而是讓它在不知道具體材料的情況下先做它能做的,等到它把模具做好,只需要向其中填充玻璃原料或者瓷原料就可以造出同一形狀的具體杯子了。但是很可惜,C#並不能new一個抽象的Cup,所以就有了簡單工廠模式。原來是Cup cup=new Cup;現在是SimpleCupFactory.createCup(String cupName),根據cup的名字生產Cup,而createCup返回的是一個實現了 Cup接口或抽象類的具體Cup。簡單抽象工廠模式有一個問題,就是當我現在想生產一個同樣形狀的鐵杯時,工廠里並沒有定義相應的處理流程,只能更改createCup方法,這就不合理了。我現在只是想生產鐵杯,你只要在最后的時候把玻璃原料換成鐵的不就行了嗎,干嘛還要更改整條生產線呢?於是就有了工廠模式。原來生產線在生產模具的時候還要考慮是為玻璃杯生產的模具還是為鐵杯生產的模具,現在它不用管了。CupFactory.createCup()創建Cup.CupFactory是接口或抽象類。實現它的具體子類會創建符合Cup接口的具體Cup。那么現在廠主想要生產水壺(kettle),用工廠模式就不得不再造一條水壺生產線,能不能在水杯生產線同時生產水壺呢?這就是抽象工廠模式。

 


免責聲明!

本站轉載的文章為個人學習借鑒使用,本站對版權不負任何法律責任。如果侵犯了您的隱私權益,請聯系本站郵箱yoyou2525@163.com刪除。



 
粵ICP備18138465號   © 2018-2025 CODEPRJ.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