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自:http://txy821.iteye.com/blog/760957
java.lang.String的intern()方法
"abc".intern()方法的返回值還是字符串"abc",表面上看起來好像這個方法沒什么用處。但實際上,它做了個小動作:
檢查字符串池里是否存在"abc"這么一個字符串,如果存在,就返回池里的字符串;如果不存在,該方法會把"abc"添加到字符串池中,然后再返回它的引用。
我們做個測試:
- String str1 = "a";
- String str2 = "bc";
- String str3 = "a"+"bc";
- String str4 = str1+str2;
- System.out.println(str3==str4);
- str4 = (str1+str2).intern();
- System.out.println(str3==str4);
輸出的結果將會是:
false
true
JDK的api文檔是這么解釋的:
=======================================================================
返回字符串對象的規范化表示形式。
一個初始時為空的字符串池,它由類 String 私有地維護。
當調用 intern 方法時,如果池已經包含一個等於此 String 對象的字符串(該對象由 equals(Object) 方法確定),則返回池中的字符串。否則,將此 String 對象添加到池中,並且返回此 String 對象的引用。
它遵循對於任何兩個字符串 s 和 t,當且僅當 s.equals(t) 為 true 時,s.intern() == t.intern() 才為 true。
所有字面值字符串和字符串賦值常量表達式都是內部的。字符串字面值在《Java Language Specification》的 §3.10.5 中已定義。
返回:
一個字符串,內容與此字符串相同,但它保證來自字符串池中。
=======================================================================
字符串對象的創建方式有兩種
如下:
String s1 = new String(""); //第一種
String s2 = ""; //第二種
第一種始終不會入池的.
第二種要看情況而定(等號右邊如果是常量則入池,非常量則不入池)
例:
String s3 = "a" + "b"; //"a"是常量,"b"是常量,常量+常量=常量,所以會入池.
String s4 = s1 + "b"; //s1是變量,"b"是常量,變量+常量!=常量,所以不會入池.
一旦入池的話,就會先查找池中有無此對象.如果有此對象,則讓對象引用指向此對象;如果無此對象,則先創建此對象,再讓對象引用指向此對象.
例:
String s5 = "abc"; //先在池中查找有無"abc"對象,如果有,則讓s5指向此對象;如果池中無"abc"對象,則在池中創建一個"abc"對象,然后讓s5指向該對象.
看了字節碼后,發現
String str ="a"+"b";
完全等同於
String str="ab";
- public class Mud {
- public static String hello(String[] strs, String s2) {
- strs[0] = "<" + strs[0] + ">";
- s2.toUpperCase();
- return s2;
- }
- /**
- * @param args
- */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 String a = new String("t");
- String[] b = new String[] { "t" };
- String c = a.intern();
- if (a.equals(b[0])) {
- System.out.print("1");
- }
- if (b[0] == c) {
- System.out.print("2");
- }
- if (a == c) {
- System.out.print("3");
- }
- a = hello(b, c);
- System.out.print(a);
- System.out.print(b[0]);
- System.out.print(c);
- }
- }
String s=new String(“abc”)中abc在內存的分配
之前看到好幾篇博客說這樣創建對象時候是先在常量池中創建abc,然后在堆中創建對象s,然后s指向常量池中的abc。其中牛客上有一題如下:
很多解釋都也是這么說的,但是如果說是先在常量池中創建了“abc”在堆里只是引用,那為何下面代碼返回的是false
String s1=new String("abc"); String s2="abc"; System.out.println(s1==s2);
按照上面解釋,new對象也會在常量池中創建對象,那執行了后第二條的s2也會引用new出來的“abc”,這樣一來應該相等才對啊。
后來看到的解釋說:應該是AC,即是堆和字符串常量池中,當你new String("abc")時,其實會先在字符串常量區生成一個abc的對象,然后new String()時會在堆中分配空間,然后此時會把字符串常量區中abc復制一個給堆中的String,故abc應該在堆中和字符串常量區。
所以:初步認為new出來的對象會在常量池中生成“abc”,然后復制一份到堆中。即s1是指向堆中的”abc“,而s2是指向常量池中的abc。s1.intern()函數是指向s1在字符串常量區生成的“abc”
String s1=new String("abc"); String s2="abc"; String s3=s1.intern(); System.out.println(s1==s3); System.out.println(s1==s2); System.out.println(s3==s2);
打印結果為:
false
false
true
正好驗證上面的結論。
棧與堆的區別轉自:http://droidyue.com/blog/2014/12/07/differences-between-stack-and-heap-in-java/
Java中的堆和棧的區別
當一個人開始學習Java或者其他編程語言的時候,會接觸到堆和棧,由於一開始沒有明確清晰的說明解釋,很多人會產生很多疑問,什么是堆,什么是棧,堆和棧有什么區別?更糟糕的是,Java中存在棧這樣一個后進先出(Last In First Out)的順序的數據結構,這就是java.util.Stack。這種情況下,不免讓很多人更加費解前面的問題。事實上,堆和棧都是內存中的一部分,有着不同的作用,而且一個程序需要在這片區域上分配內存。眾所周知,所有的Java程序都運行在JVM虛擬機內部,我們這里介紹的自然是JVM(虛擬)內存中的堆和棧。
區別
java中堆和棧的區別自然是面試中的常見問題,下面幾點就是其具體的區別
各司其職
最主要的區別就是棧內存用來存儲局部變量和方法調用。
而堆內存用來存儲Java中的對象。無論是成員變量,局部變量,還是類變量,它們指向的對象都存儲在堆內存中。
獨有還是共享
棧內存歸屬於單個線程,每個線程都會有一個棧內存,其存儲的變量只能在其所屬線程中可見,即棧內存可以理解成線程的私有內存。
而堆內存中的對象對所有線程可見。堆內存中的對象可以被所有線程訪問。
異常錯誤
如果棧內存沒有可用的空間存儲方法調用和局部變量,JVM會拋出java.lang.StackOverFlowError。
而如果是堆內存沒有可用的空間存儲生成的對象,JVM會拋出java.lang.OutOfMemoryError。
空間大小
棧的內存要遠遠小於堆內存,如果你使用遞歸的話,那么你的棧很快就會充滿。如果遞歸沒有及時跳出,很可能發生StackOverFlowError問題。
你可以通過-Xss選項設置棧內存的大小。-Xms選項可以設置堆的開始時的大小,-Xmx選項可以設置堆的最大值。
這就是Java中堆和棧的區別。理解好這個問題的話,可以對你解決開發中的問題,分析堆內存和棧內存使用,甚至性能調優都有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