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能測試 (四) 常用指標


性能的好與壞,都是有指標的。  指標是用來衡量性能的好壞.  

閱讀目錄

 

2/5/8原則

  1. 吞吐量
  2. 吞吐率
  3. 事務
  4. 資源使用率
  5. 每秒點擊數

 

 

2/5/8原則

 

吞吐量(Throughput)

 

例子: 下載速度跟吞吐量有關系

 

指的是在單位時間內客戶端和服務器成功傳送數據的數量。  指在一次性能測試過程中網絡上傳輸的數據量的總和。

  對於交互式應用來說,吞吐量指標反映的是服務器承受的壓力,在容量規划的測試中,吞吐量是一個重點關注的指標,因為它能夠說明系統級別的負載能力,另外,在性能調優過程中,吞吐量指標也有重要的價值。如一個大型工廠,他們的生產效率與生產速度很快,一天生產10W噸的貨物,結果工廠的運輸能力不行,就兩輛小型三輪車一天拉2噸的貨物,比喻有些誇張,但我想說明的是這個運輸能力是整個系統的瓶頸。

  提示,用吞吐量來衡量一個系統的輸出能力是極其不准確的,用個最簡單的例子說明,一個水龍頭開一天一夜,流出10噸水;10個水龍頭開1秒鍾,流出0.1噸水。當然是一個水龍頭的吞吐量大。你能說1個水龍頭的出水能力是10個水龍頭的強?所以,我們要加單位時間,看誰1秒鍾的出水量大。這就是吞吐率。

 

吞吐率

  單位時間內網絡上傳輸的數據量,也可以指單位時間內處理客戶請求數量。它是衡量網絡性能的重要指標,通常情況下,吞吐率用“字節數/秒”來衡量,當然,你可以用“請求數/秒”和“頁面數/秒”來衡量。其實,不管是一個請求還是一個頁面,它的本質都是在網絡上傳輸的數據,那么來表示數據的單位就是字節數。

  不過以不同的方式表達的吞吐量可以說明不同層次的問題。例如,以字節數/秒方式表示的吞吐量主要受網絡基礎設置、服務器架構、應用服務器制約;以請求數/秒方式表示的吞吐量主要受應用服務器和應用代碼的制約。

  但是從業務的角度看,吞吐率也可以用“業務數/小時或天”、“訪問人數/小時或天”、“頁面訪問量/小時或天”來衡量。例如,在銀行卡審批系統中,可以用“千件/小時”來衡量系統的業務處理能力。那么,從用戶的角度,一個表單提交可以得到一次審批。又引出來一個概念---事務。

 

事務

事物是用戶的一個完整操作或者幾步操作的集合。比如用戶對某一個頁面的一次請求,用戶對某系統的一次登錄,淘寶用戶對商品的一次確認支付過程。這些我們都可以看作一個事務。那么如何衡量服務器對事務的處理能力。又引出一個概念----TPS

 

TPS (Transaction Per second) 

每秒鍾系統能夠處理事務或交易的數量,它是衡量系統處理能力的重要指標。

 

 

資源使用率 (Resource Utilization)

常見的資源有:CPU占用率, 內存使用率,磁盤I/O, 網絡I/O

 

每秒點擊數 (Hits per second)

指客戶端每秒向服務器提交的請求數量,如果客戶端發出的請求數量越多,與之相對平均吞吐量也應該越大.

 

並發用戶數(Concurrent users)

指在客戶端的一批用戶同時執行一個操作的數量,並發數反應了軟件系統的並發處理能力, 

 

 

控制面板-》管理工具-》性能監視器

 

Window系統下的計數器比較多,主要技術器如下:

 

Window系統下的計數器比較多,主要技術器如下:

 


免責聲明!

本站轉載的文章為個人學習借鑒使用,本站對版權不負任何法律責任。如果侵犯了您的隱私權益,請聯系本站郵箱yoyou2525@163.com刪除。



 
粵ICP備18138465號   © 2018-2025 CODEPRJ.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