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分層架構模式


分層(Layer)模式是最常見的一種架構模式。

  分層描述的是這樣一種架構設計過程:從最低級別的抽象開始,稱為第1層。這是系統的基礎。通過將第J層放置在第J-1層的上面逐步向上完成抽象階梯,直到到達功能的最高級別,稱為第N層。

  因而分層模式就可以定義為:將解決方案的組件分隔到不同的層中。每一層中的組件應保持內聚性,並且應大致在同一抽象級別。每一層都應與它下面的各層保持松散耦合。

  分層模式的關鍵點在於確定依賴:即通過分層,可以限制子系統間的依賴關系,使系統以更松散的方式耦合,從而更易於維護。

 

對系統進行分層有如下基本原則

— 可見度。各子系統只能與同一層及其下一層的子系統存在依賴關系。

— 易變性。最上層放置隨用戶需求的改變而改變的元素。最底層放置隨實施平台(硬件、語言、操作系統、數據庫等)的改變而改變的元素。中間的夾層放置廣泛適用於各種系統和實施環境的元素。如果在這些大類中進一步划分有助於對模型進行組織,則添加更多的層。

— 通用性。一般將抽象的模型元素放置在模型的低層。如果它們不針對於具體的實施,則傾向於將其放置在中間層。

— 層數。對於小型系統,三層就足夠了。對於復雜系統,通常需要5-7層。無論復雜程度如何,如果超過10層,就需要慎重考慮了。層數越多,越需慎重。

 

常見的分層架構模式:

1.客戶端-服務器模型(Client-Server,C/S)。

2.三層模型:用戶表示層、業務邏輯層、數據層。

3.多層結構的技術組成模型:表現層、中間層、數據層。

4.網絡系統常用三層結構:核心層、匯聚層和接入層。

5.RUP典型分層方法:應用層、專業業務層、中間件層、系統軟件層。

6.基於Java的B/S模式系統結構:瀏覽器端、服務器端、請求接收層、請求處理層。

7.某六層結構:功能層(用戶界面)、模塊層、組裝層(軟件總線)、服務層(數據處理)、數據層、核心層。


免責聲明!

本站轉載的文章為個人學習借鑒使用,本站對版權不負任何法律責任。如果侵犯了您的隱私權益,請聯系本站郵箱yoyou2525@163.com刪除。



 
粵ICP備18138465號   © 2018-2025 CODEPRJ.COM